作為中國經濟的支柱産業之一,樓市再次被寄予厚望。近日高層會議指出,要適時調整優化房地産政策,因城施策用好政策工具箱,更好滿足居民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這一表述發佈後,得到了各方積極呼應,資本市場上,地産板塊個股在近期也有較好表現。
在預期向好之際,專家提醒,不能忽視目前樓市存在的普遍性問題,其中就包括讓不少購房者欲哭無淚的爛尾問題。
近幾年,一些房企或陷入債務危機,或工程停擺,許多城市或多或少出現了爛尾樓盤。
鄭州有購房者早前購入婚房,等孩子到了上學年齡,房子還未交付。西安曾爆出100多戶業主無奈住進爛尾樓的心酸事。實事求是説,部分城市樓盤爛尾的問題如今還有多少沒有解決?
人們常説,“信心比黃金重要”。恢復房地産市場生機,需要儘快修復居民對房地産市場的信心,而由於新房市場是以期房買賣為主導,想要居民敢於購買期房,就先要恢復購房者對開發商的信任,從而放心地將多年的家庭積蓄交給開發商,去換取一個新家。
過去一段時間,各地出臺了不少政策,通過紓困資金、引入戰投等多種方式幫助房企恢復現金流,推動在建工程復工復産,減少爛尾樓盤的産生。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3年1-6月,全國房屋竣工面積33904萬平方米,增長19.0%。其中,住宅竣工面積24604萬平方米,同比漲幅為18.5%。
不過,整體雖有起色,但並沒有完全解決,一些爛尾樓盤成了城市的新傷疤。因此,在未來,各級政策仍需以更大魄力、更強動力去解決爛尾樓盤的問題,既要有扶持政策的紮實落地,給爛尾項目注入活力;也要有監督舉措的懲戒引導,讓房企切實擔當起主體責任。
作為開發商,保證房子的順利交付是商品交易中的最低要求,每一個工程的停擺甚至爛尾,都是對品牌的極大挫傷,都是將潛在客戶推向競爭對手,長此以往,只能陷入惡性迴圈。對於已經出現工程爛尾的開發商,不能就此躺平,仍要以最大誠意切實履行責任,盡最大努力完成項目交付。
當然,市場經濟仍需遵循“誰的孩子誰抱走”,出險房企不能再抱有僥倖心理,期望優惠政策、扶持資金從天上掉下來,只有自身先建立信心,通過盤活土地、變賣資産、引入投資、股權合作等方式去解決債務和爛尾問題,才有可能得到投資者、購房人等各方的認可,實現向上復蘇。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