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與周邊城市將規劃210條通道,1小時通達灣區城市中心

來源:南方網 2023-07-07 14:09:44

7月6日,從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獲悉,《國土空間背景下的廣州與周邊城市交通互聯互通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已編制完成,廣州與周邊城市將有210條通道規劃(軌道59條、道路151條),與灣區城市中心1小時通達,構建廣佛一張網、穗莞多通道同城化軌道網路,推動與周邊城市形成公鐵多層級、方向多路徑、網路互聯通、中心直達快的互聯互通交通網路。

“三張網”支撐都市圈發展格局

《規劃》聚焦區域交通韌性更強、灣區出行品質更優、同城通勤效率更高構建了“三張網”。

在建設國家骨架網方面,暢通國內大迴圈支撐能力。《規劃》提出,廣州擬構建“雙人+三橫”國家鐵路網,高效貫通全省、通達全國大城市群;擴容和新建並舉,推進“兩環十六射”國家幹線網落地生根,形成33條國家骨架對外通道。

在強化灣區幹線網方面,提升極點輻射帶動能力。廣州將圍繞廣佛中心,構建“雙環+十字+放射”灣區城際網路,打造“三環十九射”高速公路為骨架的多層級灣區幹線路網,形成63條灣區幹線對外通道。

在織密同城支線網方面,增強通勤保障能力。廣州將構建廣佛一張網、穗莞多通道同城化軌道網路,以及疏密有致的同城道路支線網,暢通邊界地區微迴圈,形成114條同城支線對外通道。

《規劃》實施後,廣州至各方向國家鐵路、高速公路均在2條以上,與灣區城市中心1小時通達,中心通勤交通高峰1小時可達範圍佛山方向由15km拓展至30km、東莞方向由30km拓展至50km。

《規劃》以打造“全向多層立體網,高效便捷交通圈”為總目標,高標準建成高效連接全球、便捷輻射全國、快速直連灣區的現代化綜合立體交通網路,形成“灣區1小時交通圈”和“鄰穗地區1小時通勤圈”,推動廣州與周邊城市交通基礎設施立體成網,支撐核心引領、軸帶支撐、圈層聯動的都市圈發展格局。

城際交往需求總量成倍增長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規劃》在編制過程中,主動對接深圳、佛山、東莞、中山、惠州、清遠、韶關等周邊7市,深入開展“廣州與周邊城市交通互聯互通規劃”調查研究,結合區域和城市發展方向,研判人口經濟集聚趨勢,預測分析“未來城市”之間的交通需求特徵:

一是區域經濟關聯度增強,城際交往需求總量成倍增長。廣州與周邊各城市間經濟關聯度提升1.8倍,跨城萬人出行頻次增長65%。對外出行總量從日均403萬人次增加到766萬人次,包含30%的過境交通達到1085萬人次,增長近1倍。

二是中短距離高頻次出行特徵顯著,經濟腹地拓展需要更廣泛的連通。30km內出行達58%、都市圈60km範圍達80%,軌道交通方式比例達60%,有必要提供多層次、滿足多尺度空間的交通服務。

三是灣區科技創新走廊發展強勁,城市節點需要更高效的中心直達。知識城、東部樞紐、濱海灣、前海灣將成為廣深港澳東岸創新走廊新的增長點,科學城、黃金灣、創新城、明珠灣、環海灣、橫琴將成為西岸增長點,這些新增長點之間以及與各城市中心的聯繫需要更加高效直達。廣深極核雙城聯動,帶動東岸科技創新走廊交通強勁增長1.6倍。南沙灣區中心崛起,帶動西岸科技創新走廊交通快速增長1.2倍。

四是新空間結構下,需要構建更大範圍的通勤交通圈。隨著廣州與灣區城市的融合進入深水區,跨界通勤需求將進一步增長,廣佛莞同城化交通需求將增長90%,佔廣州與大灣區11市出行的2/3,其中通勤交通更高達80%,亟須提升區域通道的密度及可達性。


(責任編輯:孫悅)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廣州與周邊城市將規劃210條通道,1小時通達灣區城市中心
來源:南方網2023-07-07 14:09:44
7月6日,從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獲悉,《國土空間背景下的廣州與周邊城市交通互聯互通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已編制完成,廣州與周邊城市將有210條通道規劃(軌道59條、道路151條),與灣區城市中心1小時通達,構建廣佛一張網、穗莞多通道同城化軌道網路,推動與周邊城市形成公鐵多層級、方向多路徑、網路互聯通、中心直達快的互聯互通交通網路。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