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旅遊”釋放今夏新活力

來源:經濟日報 2023-06-09 15:11:38

綿延的海岸線、湛藍的海水、白色的沙灘……在旅遊勝地海南三亞市,海天一色的美景令無數遊客流連忘返——隨著當地旅遊産業蓬勃發展,與大海親密接觸的潛水和沖浪運動熱正悄然興起,“體育+旅遊”的新業態前景令人期待。

別樣賽事走紅

穿戴潛水裝備,手持攝影器材,“撲通”跳入大海……在三亞日前舉行的2023年中國水下攝影公開賽上,各路選手競相一展身手。

本次賽事是全國首次舉辦的國家級水下攝影大賽,吸引了國內外近40名頂尖潛水員與水下攝影愛好者參加。在三亞蜈支洲島比賽現場,碧藍的天空與潔凈的海灘交相輝映,清澈見底的海水與成群的海魚,讓人頓感陶醉。選手們以當地優質開放水域潛點為創作環境,結合珊瑚花園、銀魚風暴、海洋微小生物等特色題材開展創作,用鏡頭記錄海底之美。“希望選手們能展示出海底生態的豐富斑斕,讓大家在感受潛水攝影魅力的同時,提升海洋生態保護意識。”蜈支洲島旅遊區副總裁馮超告訴記者。

“國家大力推動體育消費、體育旅遊發展。海南擁有得天獨厚的海洋環境,可以成為我國面向國際的潛水運動窗口。”國家體育總局水上運動管理中心運動三部部長劉青表示。

除了今年首次舉辦的水下攝影公開賽,中國美人魚公開賽也連續兩屆花落三亞亞特蘭蒂斯度假區,為觀眾呈獻了高度專業又精彩紛呈的表演。“美人魚潛水作為一項新興的潛水運動,極具觀賞性。我們一直致力於打造精品體育旅遊賽事IP,助力三亞‘體育+旅遊’産業融合。相信這一賽事的舉辦能傳遞給大家健康、時尚的潛水運動樂趣,增強海洋環保意識。”三亞亞特蘭蒂斯市場公關部高級總監徐翔宇説。

完善産業鏈

“國內潛水必去蜈支洲島。”這已成為許多潛水愛好者的共識。在這裡,潛水項目花樣繁多,讓遊客感受到別樣海底景色。其中,蜈支洲島的後海村更被稱為“年輕人的世界”“沖浪者的天堂”。

每當夜幕降臨,後海村便熱鬧起來。街道上燈火輝煌的各色“網紅”店舖、絡繹不絕的遊客、手拿沖浪板的“後海浪人”,將小村帶進時尚運動的前沿。憑藉全年不斷的各式海浪與相對安全的海底地形,後海吸引了全國各地潛水沖浪者愛好者慕名前來。

“這幾年,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喜歡上潛水運動,從中感受海洋極限運動放鬆自我、放飛心靈的新體驗。這為後海的海洋運動服務業發展帶來契機。”潛水社會體育指導員、海南潮歸旅遊服務有限公司負責人黃謀成幾年前與好友在此創業,不僅為遊客提供沖浪運動服務,還主推潛水員教練培訓。

“潛水教練培訓準入門檻要求很高,培訓費用也較高,學員大多出於對潛水運動的愛好。”黃謀成告訴記者,隨著三亞潛水沖浪運動快速發展,後海目前已有100多家相關培訓機構,但服務品質和標準難以得到保證。希望有關部門加強行業監管,為潛水和沖浪愛好者營造更加安全的海洋運動服務氛圍。

“作為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三亞市無廢旅遊景區,蜈支洲島一直將海洋環境視為景區生命線。”海南趣玩水運動有限公司董事兼總經理、三亞市潛水行業協會會長鮑永洲告訴記者,蜈支洲島在擁有極高客流量的同時,仍努力保持了海水能見度高、海底資源豐富、海底景觀多樣等優勢,為發展潛水運動創造了有利條件。同時,蜈支洲島潛水中心是獲得PADI五星認證的正規潛店,在規範性、專業性、安全性上均有保障。

“三亞潛水市場潛力巨大,但目前還未形成秩序高效的産業鏈,潛水旅遊+全域生態建設發力不足,希望借助海南自貿港建設的契機,在三亞旅遊經濟整體快速發展的助推中取得長遠發展。”鮑永洲説。

三亞市旅文局相關負責人也表示,將發揮標準示範引領作用,引導更多潛水企業落實標準內容;加大潛水教練員培養力度,加快潛水上下游産業鏈資源整合,努力打造三亞潛水旅遊IP,為三亞國際旅遊消費中心建設提供更多産業支撐。

(責任編輯:孫悅)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體育+旅遊”釋放今夏新活力
來源:經濟日報2023-06-09 15:11:38
綿延的海岸線、湛藍的海水、白色的沙灘……在旅遊勝地海南三亞市,海天一色的美景令無數遊客流連忘返——隨著當地旅遊産業蓬勃發展,與大海親密接觸的潛水和沖浪運動熱正悄然興起,“體育+旅遊”的新業態前景令人期待。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