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樓市回歸常態 合力促樓市“強筋壯骨”

來源:中國經濟網 2023-05-24 08:43:57

房地産市場形勢一直是大家關注的焦點,房地産市場的平穩健康發展對穩定購房者預期、促進居住消費至關重要。5月17日,國家統計局發佈的4月份70個大中城市商品住宅銷售價格變動情況引發關注,2023年樓市經歷一季度“小陽春”後,出現衝高回落。今年樓市的走向到底如何?樓市能否衝出低迷?購房者和售房者又是怎樣的感受?

經歷持續一年的低迷後,樓市終於在今年一季度迎來“小陽春”,3月份房價上漲城市數量達到近4年來的最高峰。不過,5月17日剛剛發佈的統計數據顯示,在一季度市場衝高後,4月份70個城市新房、二手房價格環比上漲城市數量均較上月減少,新房、二手房價格環比漲幅雙雙收窄。“五一”假期,房地産銷售市場整體表現平淡,機構數據顯示,代表城市成交規模較去年“五一”假期增長約25%,其中多個城市受低基數影響,同比增幅較大,但整體較2019年同期降幅仍超兩成。

記者近期走訪調查發現,今年以來樓市整體恢復形勢見好,購房者預期有所改善,但基礎尚不牢固。進入二季度,隨著前期積壓的購房需求基本釋放結束,樓市進入常態化節奏期。促進居住消費健康發展,仍需持續優化相關調控政策,各方合力增強置業信心。

“小陽春”傳遞暖意

“二三月挺忙,現在又穩定了。這是因為著急購房的客戶已經買完,現在也有客戶,但需求不急迫。”5月4日,記者來到北京西四環外某房屋仲介門店,門店經理正在給數十名店員開會,復盤“五一”假期工作情況。該經理告訴記者,“‘五一’假期,看房的客戶比平時工作日多,但比平時週末少。畢竟是春節後的首個小長假,很多人都出去旅遊了”。

對於近半年門店的簽單情況,該經理表示,“從去年11月至去年年底,受新冠疫情影響擱置了一批購房需求。到今年二三月份,趕末班車入學的客戶需求集中釋放。每年都會有這種現象,那個時段房源相對少、客戶相對多,頂層、一層、一居室等平時不太好賣的房子,很多客戶也會選擇購買”。

北京樓市以二手房為主,二手房屬於撮合成交,交易受到多方因素影響,房價與市場均價接近、買賣雙方意願一致頗為重要。即便市場行情見好,過高的定價依然會導致交易受阻。正如該經理所舉的例子,之前北京西四環外、永定河路附近某小區有一套近120平方米的兩居室,去年年底上線時掛牌價920萬元,年初市場行情好時,業主想賣得更高,後來市場回落業主降價不到位,最終在等待半年後,於今年5月3日以880萬元價格成交。

房地産市場在調整優化疫情防控政策後迎來復蘇,北京二手房市場恢復速度較快。北京鏈家研究院分析師冷會介紹,“網簽數據稍顯滯後,從鏈家相對實時的數據能看出,今年1月上半月市場就已恢復,下半月受春節假期影響進程暫時中斷。2月春節假期結束,前期因疫情和春節積壓的需求集中釋放,市場熱度快速上升,並從城市中心區傳導至昌平、順義、大興等週邊區域。到3月份,隨著需求陸續釋放,交易節奏隨之放緩,整個3月和4月上半月市場都處於緩慢回落過程,成交量逐周遞減。到4月下半月,成交節奏基本回歸至常態時期水準”。

在價格方面,一季度北京二手房成交均價較前期有小幅上漲。究其原因,冷會認為,“疫情防控措施調整優化後,中心城區成交佔比提升引發結構性上漲;前期積壓需求集中入市,導致局部地區供需失衡。不過,到4月份隨著市場熱度和預期回歸,部分區域價格已有回落跡象”。

記者採訪了解到,今年以來全國樓市節奏和北京表現相似。“去年以來,保交樓、保民生、保穩定等各項政策舉措有力保障了購房人的合法權益,房企的合理性融資也得到改善,帶來今年一季度市場全局性的修復。”貝殼研究院市場分析師劉麗傑説,“從全國樓市來看,2月以後需求量釋放,成交量明顯恢復。3月在2月高點上略微回調。整體看,一季度同比去年修復態勢明顯。”

“確實感覺市場火爆了不少。”龍湖成都行銷負責人介紹,“剛開始回暖的是剛需市場,以年輕客群居多,2月中下旬改善類客戶密集入場,2月4個項目的疊墅産品加起來賣了40套,超過去年四季度銷售總數。”

“當前買房人更看重房屋品質、戶型設計、開發商實力和項目區位。”龍湖北京某項目負責人説,“‘五一’假期北京市場熱度不減,日均接待客戶逾百組,較4月日均到訪增長40%以上,期間成交金額超1.5億元。”

“年後市場回暖修復,感知比較明顯。”萬科杭州行銷負責人表示,“我們在杭州余杭區的項目在二三月份連續加推,改善類項目銷售增長更明顯,3月以來的改善類項目兩次開盤中簽率均在20%以下,開盤即售罄。”此外,紹興市場今年以來去化也不錯,“五一”期間,萬科在紹興的兩個在售項目認購轉化同比上漲20%至30%。

劉麗傑認為,成都、西安、杭州、長沙、合肥等省會城市市場修復較強,是受益於經濟、産業、人口等基本面較好,住房需求相對充足,住房政策優化等原因。“更具意義的是,一季度哈爾濱、長春、瀋陽等東北區域城市,太原、蘭州等中西部省會城市,以及多數三四線城市的二手房市場量價均有不同程度的修復。不過,相較強二線城市,非熱點城市及三四線城市修復力度相對較弱。”

從數據來看,上海易居房地産研究院報告顯示,今年1月至3月,31個省份中有19個商品房銷售面積同比增速為正,有12個省份增速為負。其中天津增速最高,為85%;安徽增速最低,為-23%。在13個經濟大省份裏,北京、河北和廣東表現最好,同比增速分別為14%、10%和10%。值得注意的是,天津在去年全年該指標為-32%,當前該指標明顯轉正。這説明在購房政策刺激下,市場依然有復蘇動力。

銷售價格方面也普遍走出下跌空間。報告顯示,2023年1月至3月,全國31個省份中有27個省份商品房銷售價格同比漲幅為正,有4個省份漲幅為負。其中四川漲幅最高,為13%;西藏漲幅最低,為-12%。13個經濟大省份中,有12個省份房價漲幅已回正,而湖北微跌。

上海易居房地産研究院研究總監嚴躍進表示,一季度全國31個省份房地産數據呈現出幾個重要特徵:供給端復蘇節奏較慢,而銷售端復蘇節奏較快,後續應關注“供需缺口擴大”矛盾問題;市場復蘇過程中,一些北方省份明顯崛起,包括天津、河北等北方重點市場也有回暖可能,市場信心進一步增強,全國房地産市場均衡性也進一步增強。

“一季度市場修復,一定程度上得益於前期積壓需求的集中釋放。隨著這波需求逐步釋放,短期內市場會自然調整,預計二季度交易量較一季度回落,價格將保持平穩。”劉麗傑説,“這也是市場向合理中樞修復過程中的正常震蕩。預計全年市場整體將呈現溫和修復態勢。”

當前樓市回歸常態

進入二季度以來,百城房價走勢承壓,核心一二線城市價格相對穩健,多個三四線城市房價延續跌勢。多數業內人士仍然認為,樓市復蘇的大趨勢不會改變,市場信心總體處於恢復狀態。

“相比二三月份的快速反彈,4月樓市復蘇節奏有所放緩,進一步驗證了今年市場復蘇會呈現波折性上揚格局。4月部分城市找房熱度環比出現小幅回落,其中三四線城市找房熱度回落幅度相對明顯,預計市場分化格局還將存在。”58安居客研究院院長張波介紹,4月一二線熱點城市的新增掛牌房源量環比減少,這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一季度市場二手房成交量上升明顯,大量二手房源得到去化。

業內人士認為,4月以來樓市回歸常態,既有長期因素,也有短期因素。長期來看,一季度較快市場節奏使得價格預期有所抬高,但市場當前支付能力和接受程度依然維持穩定,因此對有所提升的市場價格還是以觀望態度為主,進而導致節奏放緩。短期來看,“五一”假期前,許多人早早計劃出遊行程,對地産銷售必然有擠壓。此外還有天氣影響,以北京為例,4月經歷了數次強沙塵天氣,對客戶看房造成一定影響。

“到四五月份,北京樓市轉入常態化時期水準。從4月開始,購房者在心態上多了觀望成分。據我們分析,目前的購房群體中,七成屬於置換群體,包括改善置換、入學置換、養老置換等。”冷會説。

在北京工作的安先生就屬於持幣觀望群體。他告訴記者,自己在世紀城的房子裝修已略顯老舊,去年本想“賣一買一”置換一個更大的房子,後因疫情影響擱置。“今年想法變了,孩子已經上高中,為日後考慮,還是先買套小的留給孩子用,舊房不賣了。”安先生認為房價特別是新房價格有下降的可能,自己的購房意願又不急迫,可以多觀望。

“孩子今年上學,這兩天正是報名期。”同樣有換房需求的馬女士這樣打算,“等報名成功後我就把老房子賣掉,買個舒適度高的房子”。

不少人認為,相較于二三月份,四五月份其實是回歸到了正常、平穩的節奏,買賣雙方都更有時間靜下心做選擇,價格也有博弈空間。

北京本地人高女士,因為父母有房子,對住房的關注點更多放在了居住體驗上。“我覺得房子首先是要自己住著舒服,其次周邊配套要好,生活圈要方便。我並不重視區位、升值空間等因素。”

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從新房看,4月,一線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銷售價格環比上漲0.4%,漲幅比上月略擴0.1個百分點,其中,北京、上海、廣州和深圳環比分別上漲0.6%、0.4%、0.2%和0.3%;二三線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銷售價格環比分別上漲0.4%和0.2%,漲幅比上月分別回落0.2個和0.1個百分點。從二手房看,環比整體漲幅回落更為明顯。4月份,一線城市二手住宅銷售價格環比上漲0.2%,漲幅比上月回落0.3個百分點,其中,北京、廣州和深圳環比分別上漲0.1%、0.3%和0.5%,上海由上月上漲0.7%轉為下降0.2%;二三線城市二手住宅銷售價格環比均由上月上漲轉為持平。

從城市角度看,上海易居房地産研究院一項對4月全國50個重點城市新建商品住宅成交面積環比增速排序的結果顯示,全國僅有6個城市成交行情沒有下滑,即西安、北京、東營、成都、合肥和深圳。“4月偏強勢的城市,普遍為基本面不錯的大城市。從下降的城市來看,徐州、麗水、南寧3個城市降速超50%,市場調整程度較大。”嚴躍進這樣解讀。

1月至4月,全國50城新房成交面積同比增速排序結果顯示,長春、杭州、南寧、惠州、淄博、濟南、德陽、肇慶、東營和東莞排進前十名,同比增速均接近或超過50%。嚴躍進表示,“此類城市中,部分屬於購房政策明顯寬鬆的城市,部分屬於壓抑需求持續釋放的城市”。

值得關注的是,10強城市中,山東有3個城市入圍,即淄博、濟南和東營。這並非偶然,3年疫情期間,江蘇、浙江等沿海省份有一波交易高峰,但山東不明顯,潛在購房需求在今年才明顯釋放。濟南市場的一波持續行情帶動了周邊地級市樓市復蘇。

“‘淄博燒烤’火出圈雖然和山東樓市復蘇的直接關係不強,但提升了城市形象和置業優勢,對後續山東各城市的樓市復蘇或將帶來間接正面影響。”嚴躍進説。

因城施策疊加顯效

縱觀去年全年,在多重超預期因素影響下,交易數據出現明顯拐點。“2022年房地産市場呈現出市場銷售回落、多家民企債務違約、土地市場流標持續等特點。”中原地産首席分析師張大偉説。

面對市場震蕩,一系列樓市調控政策陸續出臺,促進房地産市場修復。去年3月以來,樓市調控政策密集發佈,各地因城施策,從優化限購政策、降低首付比例和房貸利率、提高公積金貸款額度、發放購房補貼、降低交易稅費、推進“帶押過戶”等各方面發力。據中指研究院監測,2022年有超300個省市(縣)出臺政策超千條,政策優化頻次達到近年峰值。

2022年3月,鄭州成為第一個取消“認房又認貸”的城市,明確“對擁有一套住房並已結清相應購房貸款的家庭,為改善居住條件再次申請貸款購買普通商品住房,銀行業金融機構執行首套房貸款政策”。此後,蘇州、南京、青島、天津等重點城市均優化“認房又認貸”。“鄭州取消認房認貸的舉措對國內其他重點城市有示範意義,實質性降低了購房成本,釋放改善換房需求,促進市場修復。”劉麗傑説。

2022年5月,長沙成為第一個提出“以租換購”的城市,將存量房盤活供作租賃住房,盤活供作租賃住房後不納入家庭住房套數計算,在履約期內可交易。此後,成都、重慶、西安等地也有“以租換購”政策出臺。

“‘以租換購’政策的創新之處在於,打通了新房、二手房和租房市場通道,為其他城市提供了新的政策調整樣本。”劉麗傑表示,存量房源作為租賃住房,一方面切實增加租賃房源供給;另一方面10年及以上的鎖定期限,為市場提供了一批長期穩定租賃房源,有效緩解當下租賃市場“不穩定”的痛點。去年以來,佛山、東莞、廊坊等核心城市周邊城市全面取消限購。杭州、南京、武漢等二線城市放鬆多孩家庭購房政策,多孩家庭可新購一套房,同時降低二套房首付比例。

今年以來,我國經濟呈現恢復向好態勢,房地産市場的穩定性尤為重要,“穩支柱”“促需求”“防風險”成為2023年房地産行業的政策主題。一季度,中央和相關監管部門多次強調,要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因城施策,支援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據中指研究院監測,一季度全國有超百個省市(縣)出臺政策超180條,各地政策多聚焦在提高公積金貸款額度、發放購房補貼等內容,部分城市政策涉及優化限購政策、降低首付比例及房貸利率、優化預售資金監管等方面。

4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和經濟工作。“結合會議釋放的相關信號,防範房地産風險仍是重點,在當前的市場環境下,房地産政策環境整體仍處於寬鬆狀態。”中指研究院市場研究總監陳文靜表示,“整體來看,今年以來房地産市場運作的好轉更多為恢復性好轉,市場內生動力仍偏弱。短期來看,穩定購房者置業信心和預期仍是促進房地産市場恢復的關鍵。”

陳文靜認為,二季度,前期已出臺的保交樓、加大“三支箭”支援房企融資等政策有望繼續落實到位。各地樓市政策或繼續優化,如重點一二線城市庫存較高的郊區,或按照一區一策原則,優化限購條件和認房認貸政策;結合生育政策,對二孩以上家庭的限購套數、首付比例、房貸利率等給予支援;降低房屋交易稅費等。

“隨著經濟恢復和城市發展,核心一二線城市將繼續發揮經濟、人口、産業等基本面優勢,房地産市場具有較大發展空間。經濟發展較弱、人口流出城市,預計市場將基本修復到疫情前的平穩狀態。”劉麗傑説。


(責任編輯:王永超)
網站無障礙
當前樓市回歸常態 合力促樓市“強筋壯骨”
來源:中國經濟網2023-05-24 08:43:57
房地産市場形勢一直是大家關注的焦點,房地産市場的平穩健康發展對穩定購房者預期、促進居住消費至關重要。5月17日,國家統計局發佈的4月份70個大中城市商品住宅銷售價格變動情況引發關注,2023年樓市經歷一季度“小陽春”後,出現衝高回落。今年樓市的走向到底如何?樓市能否衝出低迷?購房者和售房者又是怎樣的感受?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