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實施20週年。如何通過運營,將美麗鄉村建設成果更好地轉化為美麗經濟,是近年來浙江各地都在試圖突破的重大課題。然而,隨著鄉村運營的不斷深入,種種難題也隨之而來。
筆者觀察到,多運營主體難協同、運營內容千篇一律、建設與運營脫節等鄉村運營的問題普遍存在。這不僅造成了千村一面、業態不活等鄉村發展問題,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鄉村自我造血功能。
如何做好城郊型鄉村整村運營,實現共同富裕高品質發展?日前,一場“城郊型鄉村運營規律研討會”在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區雙浦鎮桑園地村召開。各方以運營桑園地村這一近郊村莊為切入點,深入探討如何盤活城郊型村莊的規律。
桑園地村位於杭州市西湖區雙浦鎮,環繞三江,生態優美,人文底蘊深厚,種桑歷史悠久。通過近年來的建設,該村基礎設施、人居環境等方面有了很大改善,但村集體收入差強人意。
桑園地村黨總支書記鄭維歡告訴筆者,為進一步實現“共富桑園”目標,該村引進浙江千村運營有限公司等鄉村運營團隊,在5月18日舉行了“共富桑園”鄉村簽約儀式,著力把美麗鄉村轉化為美麗經濟。
不同類型的鄉村有著不同的經營規律。那麼,桑園地村作為城郊型鄉村,應該如何通過運營加以盤活?
“處理好進入鄉村的工商資本與企業同農民的關係至關重要,鄉村運營要實現對農民的帶動和融入。”中央農辦、農業農村部鄉村振興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黃祖輝在研討會上表示,要創新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思路與方式,使小農和低收入群體能與現代鄉村産業發展有效銜接、有機融入,力爭通過村莊經營實現新型農村集體經濟與共富發展。
作為地方創生專家,台灣中華有機農業協會副秘書長呂紹麒表示,桑園地村這種城郊型鄉村産業地與消費地很近,屬於“近消費地”。“過去的鄉村‘百工俱備’,當代鄉村凋零很大一個原因是各類工種、人才紛紛離開鄉村到城市發展,我認為營運桑園地村的要點就是‘引血歸元’,這類城郊型鄉村可以實現‘百工歸來’。”
浙江省鄉村建設促進會會長蔣文龍認為,城郊型鄉村的基本特點是地理區位優勢顯著,這就決定了經營上要選擇不同道路。功能上,不僅要提供農産品,同時要體現休閒特色;産品品質上,要比其他村莊更優質、更精緻;行銷上,不再是提籃小賣,而是要通過新媒體,如抖音、快手等,實現線上行銷;消費的對象和方式上,應更加注重年輕一代,更加注重週末經濟。
杭州市農業農村局原局長趙國欽也認為,多方運營主體經營鄉村前要做好頂層設計。“鄉村運營不能再靠單純販賣‘吃農家飯、住農家院、摘農家果’的老套路,要以三産融合為支點壯大鄉村産業規模。”運營桑園地村,要發揮其城郊型鄉村“城尾鄉頭”獨特優勢,在做好頂層設計的基礎上,推進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延長産業鏈。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