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攤經濟”近期有回溫之勢,各大小城市紛紛表現出歡迎。為充分發揮地攤經濟優勢,揚長避短,應構建我國地攤經濟新形態,促進地攤經濟可持續發展。
具體來講,地攤經濟的紅火,既有群眾消費之需、從業便捷之利的動因,更有市場經濟發展規律作用的內因。客觀來説,當前,我國地攤經濟的品質有所提升,不論是商品品質還是服務品質都有不同程度的改進。從商品的角度而言,地攤經濟商品更豐富、服務形式更多樣,這也讓其在活躍地方經濟、促進民生就業等方面發揮出更大作用。此外,地攤經濟深受數字化影響,除數字化支付方式外,眾多線上個體經營者同時具有線下經營者身份,在“擺攤”服務行銷中採用網路和數字工具,形成“地攤經濟+數字”新形式。
不過,地攤經濟雖在穩就業、保民生方面作用凸顯,但也會帶來諸如影響市容環境等方面的問題。對此,有必要積極處理好幾個關係,構建我國地攤經濟新形態。
一方面,處理好地攤經濟品質與監管的關係。地攤經濟的商品、服務品質以及消費維權等問題,往往是老百姓比較關心的問題。商販非固定“出攤”的時間地點,也加大了監管難度,政府要用“智慧”監管,從多層次多角度著手,構建新時期高品質的地攤經濟。
要疏堵結合強監管。解禁“路邊攤”不等於放任自流,而是兼顧城市活力與文明,持續提升末端治理的精細化水準,在“應放盡放”的同時,做到有序“放”、科學“管”、精準“服”,讓人間“煙火氣”與城市文明同行,讓城市洋溢著風度和溫度。
要因地制宜巧監管。各地政府在借鑒其他城市經驗的同時,要因城施策、因地制宜,探索出適合本地地攤經濟的治理路徑。
要亮證經營明監管。各地政府部門應及時跟進,出臺相關政策法規,督促攤主先辦證、再擺攤,地攤小販做到亮證經營。在此基礎上,政府相關部門不定期對“路邊攤”巡邏暗訪,加大對“地攤”商品品質和服務以及電子秤等的抽檢,確保地攤經濟市場安全健康發展。
另一方面,處理好地攤經濟新業態與原有商業形態的關係。“路邊攤”曾被視為“臟亂差”的代名詞,調查顯示,不少網民對“路邊攤”仍存擔憂,認為“擺地攤”會使城市臟亂不堪。而在當今城市,夜間經濟、露營經濟、後備箱經濟、廣場經濟等新經濟模式如雨後春筍般發展,由此衍生出一些新型“路邊攤”,屬於傳統地攤經濟的延伸和迭代,具有價廉多樣、創新隨意、交易簡單等優勢,給原有商業形態帶來不小衝擊。唯有正確妥善處理好各種商業形態之間的關係,才有望推動地攤經濟實現多贏。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