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博物館總數全國排名第一

來源:北京日報 2023-05-19 13:57:51

昨天,在國際博物館日北京主會場活動現場,《博物館藍皮書:北京地區博物館發展報告(2021~2022)》發佈。藍皮書透露,本市擁有的博物館總數在全國城市中排名第一;2021至2022年,北京地區新備案登記的博物館達18家,是博物館實行行業管理備案制度以來建設數量增長最快的階段。

一座城市,就是一座博物館。

昨天是國際博物館日,徵集新藏品、加速建設新館、廣納新成員……迎“新”成為北京這座“博物館之城”慶祝節日的主題詞。

資料圖 和冠欣攝

“博物館之城”建設初見成效

藍皮書顯示,截至2022年底,在市文物局履行備案手續的博物館共215家,北京地區因多次機構合併、調整、登出,實際現存博物館202家。市文物局從2021年起啟動《北京“博物館之城”建設發展規劃》編制工作,從優化博物館佈局入手,結合非首都功能疏解和城市人口騰退,支援東城區、西城區、朝陽區等有條件的區探索利用文物建築、工業遺産、空置廠房等閒置空間建設專題博物館或有小型展示區域的公共文化服務空間。

2021至2022年,中國共産黨歷史展覽館、國家典籍博物館、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館)3家大型國家級博物館建成開放,對北京“博物館之城”建設起到示範和引領作用。

北京地區“博物館之城”建設初見成效。藍皮書同時也指出,本市擁有的博物館總數在國內排名第一,但每10萬人擁有1家博物館的每人平均佔有博物館比例仍有提升空間;本市擁有國家一級博物館達18家,數量全國最多,但是全市定級博物館總數僅有39家,佔全市博物館總數的比例為19.1%,一些基層博物館設施老化、內容陳舊,與公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還不能完全匹配。藍皮書建議,應持續提升博物館競爭力、影響力,增強博物館公共文化供給品質,吸引更多觀眾走進博物館。

各大博物館添“新”

趕著“過節”,首都博物館新添一批珍貴藏品。其中,中國資源衛星應用中心捐贈了一幅高分多模衛星首都博物館融合影像圖。長121釐米、寬90釐米的巨幅照片上,以1:2100的比例呈現以首博為中心的“全景圖”。這是通過我國民用空間基礎設施中解析度最高的光學遙感衛星——高分多模衛星拍攝的,經過全色影像和多光譜影像融合而成。

還有一些是公眾無償捐贈的“傳家寶”。92歲的南開大學教授寧宗一將其父親寧伯龍的書法作品《珠璣集》《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捐贈給首博,工作人員介紹,寧伯龍的書法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名滿京城,他的書法作品對研究民國時期的書法藝術及北京地區歷史文化都具有重要作用。

這些藏品都將成為首博講述古都北京故事中的一筆,目前該館正在有序推進本館展陳提升改造,今年底,全新的展陳體系將揭開面紗。

其他各館也在節日紛紛“上新”。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推出“且觀且思——北京國子監主題文化展”,邀觀眾“遊歷太學”,賞古樂、誦經典,打卡文化景觀。“8+”名人故居紀念館聯盟舉辦“為了美好——文化名人的求索之路”展覽,通過大量史料和照片講述宋慶齡、李大釗、魯迅、郭沫若等名人事跡。

地標新館建設提速

通州大運河畔,一座拱形建築悄然睜開“歷史之眼”。路縣故城遺址保護展示工程內,形如“玉璋”的遺址博物館已完成主體結構施工,正在開展機電安裝、裝飾裝修、景觀墻、幕墻樣板施工等,預計今年年底具備布展條件,明年面向社會開放。路縣故城遺址博物館總建築面積達20130平方米,包括地上8500平方米、地下11630平方米。

北京城內,一座座地標性大館提速建設,迎來新進展——

北京大運河博物館(首博東館)已完成精裝修設計出圖、設計交底及圖紙會審工作。首博東館辦介紹,目前該館精裝修工程已完成工程總量的60%,預計今年下半年開始布展,年底與改陳後的首博本館同步開放。

中國長城博物館改造提升工程目前已確定建築面積16000平方米,包含3500平方米的遊客中心、6000平方米的展廳及周邊配套景觀。改造提升設計將博物館融入自然空間之中,全面闡釋長城文化和歷史脈絡。


(責任編輯:孫悅)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北京博物館總數全國排名第一
來源:北京日報2023-05-19 13:57:51
昨天,在國際博物館日北京主會場活動現場,《博物館藍皮書:北京地區博物館發展報告(2021~2022)》發佈。藍皮書透露,本市擁有的博物館總數在全國城市中排名第一;2021至2022年,北京地區新備案登記的博物館達18家,是博物館實行行業管理備案制度以來建設數量增長最快的階段。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