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如何更友好?上海:向市民開放100個單位的花園、廣場

來源:澎湃新聞 2023-05-19 09:41:43

據《上海市生態空間建設和市容環境優化“十四五”規劃》,“十四五”期末,每人平均綠地面積比“十三五”期末增加1平方米。對於土地價值、人口密度雙高的超大城市,新增綠地廣場用地成本極高,綠從何來?

未來三年,人們享用的新增綠色公共空間,將有一部分來自“存量”空間——今年,上海單位附屬綠地開放共用的三年行動正式啟航,原本屬於機關單位的綠地將向市民打開、讓社會共用。

2022年11月,上海市印發《機關、企事業等單位附屬空間對社會開放工作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其中包括三年行動計劃項目庫(以下簡稱“三年行動”),目標在2025年開放單位附屬空間100個以上,僅口袋公園就增加35個以上,增加至少9%。

2023年將率先開放40個上述項目。現已經建成的幾個優秀試點,頗受市民歡迎。不論是夜間在公司加班的白領,或是常年在街道上維護市容、缺少暫坐地方的街道清掃人員,都能在這些單位附屬綠地中暫息、閒坐、交談。

未來,上海的街頭巷尾將有更多全時開放的小型綠色公共空間出現,為城市提供更多可停留的公共場所。

“大院”開放,城市互動空間更多了

讓城市增加市民共用的綠色空間,開放單位附屬綠地,是較為經濟、有效的方式。“三年行動”中列出了將開放所屬綠地的機關、企事業單位,包括市屬/區屬國企、央企、中職、高校,也有機關以及非營利社會團體,在承擔社會責任方面有較強意識。這些單位用地空間多來自早年國家分配。

這些單位的附屬空間圍繞在單位建築周邊。沿著這些綠地的邊緣,往往豎起一道圍墻,減少外界打擾,形成了大家常説的“大院”。當然,單位附屬綠地也只有內部上班的員工可以享用。

如果在城市中遇到這樣的“大院”空間,只能沿圍墻匆匆走過,難以停留並與空間互動。諾伯格舒爾茨(Norberg Schulz)在其書《場所精神》中説,在場所中,人在賦予空間意義的同時,也接受空間帶來的反饋。

如果城市裏封閉的“大院”多,能互動並形成記憶的“場所”少,城市空間就變得不再存放人們的情感記憶。單位附屬空間的開放,不僅是綠地的分享。當周圍居民在綠地開始日常活動時,這個空間也就變成了有著城市記憶的“場所”。

綠地“不小”,或形成城市資源重組

開放單位附屬綠地難度不小。這涉及到政策、規劃、建設、管理、安全等方面。市容綠化局曾呼籲更多社會單位,能把開放附屬綠地和履行社會責任有機結合起來。

除了呼籲以外,責任邊界需更明確。比如,明確綠地開放後的運維和建設費用由誰承擔,明確運維主體、用地權屬主體,也許是消除潛在開放單位顧慮的方式。

《指導意見》按改造力度的三個層次提供不同方案,將用地權屬方、運維和改造建設的責任分開,儘量解除單位開放附屬綠地的顧慮。第一種,開放但不改造,還是由開放單位作為運維主體,新增運維費用以“既有資金渠道”保障;第二種,僅拆墻、退界,由所在區作為項目建設和運維主體,改造建設費用由所在區承擔。如果改造成口袋公園,所在區可按照“十四五”口袋公園建設扶持辦法進一步獲得補貼。第三種,除了拆圍墻、退界,還結合地塊開發、環境整治、風貌提升等,邊界內外分別由所在區和項目單位分別負責運維和建設,協商彈性最大,按照“一項目一方案”的形式推進。

同時,開放單位附屬綠地可能産生的影響不小。如果改造設計得好,第三種項目會引發市民打卡,提升開放單位的公眾影響力,甚至帶來持續的線下流量,提升周圍店舖及租金地價,推動地塊更新開發,形成城市資源重組。

比如,上海音樂學院汾陽路校區就拆墻以整體融入徐匯衡復風貌區,這裡的歷史建築也以此機會得以更佳的修繕保護,校園內外的音樂相關場所形成上海最具規模的音樂之旅線路。

隨著試點項目的推進,未來將有更多單位附屬綠地加入改造開放的行列。根據2020年以來的市綠化部門統計,全市建成區範圍內具備開放共用潛力的附屬綠地有超過500家,其中單位附屬綠地一面以上臨街的單位超過300家。

如果它們都能成功開放,上海街頭巷尾將有更多的宜人空間出現,形成一個個市民停留、活動、交往的活力場所。這無疑讓超大城市的空間品質又上一個臺階。

(責任編輯:孫悅)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城市如何更友好?上海:向市民開放100個單位的花園、廣場
來源:澎湃新聞2023-05-19 09:41:43
據《上海市生態空間建設和市容環境優化“十四五”規劃》,“十四五”期末,每人平均綠地面積比“十三五”期末增加1平方米。對於土地價值、人口密度雙高的超大城市,新增綠地廣場用地成本極高,綠從何來?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