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科技:人往東南沿海城市飛 珠三角人口呈階段性大幅流失

來源:中國網地産 2023-05-18 12:05:36

諸葛數據研究中心從人口流動的區域特徵出發,進一步探究人口流動與房地産市場的關係。數據顯示,2022年延續“人往東南飛”的人口遷移特徵,珠三角人口呈階段性大幅流失,西北、西南兩地區人口流入穩步加速。與此同時,一線城市人口加速“出逃”,三四線城市人口回流。此外,人隨著産業走,且人口流動與房價呈現正相關,人口流出率高的城市面臨較大的房價下行壓力。

一、人口凈流入城市個數減少,“人往東南飛”的人口遷移特徵延續

根據諸葛數據研究中心監測的100個重點城市來看,2022年人口凈流入的城市有58城,較上年減少5城;人口凈流出的城市有42城,較上年增加5城。整體來看,2022年100城中,人口凈流入城市數量減少,人口凈流出城市數量增加。一方面,受疫情防控影響,就業環境受挫,勞動力“出逃”也在所難免;另一方面,隨著部分城市穩步推進城市發展戰略計劃,加大人才引進力度,因此高素質、高技能人才群體的轉移也加大了人口流動速度。另外,從區域分佈來看,2022年人口流動呈現“人往東南沿海城市飛”的特徵。

二、西北城市人口流入速度穩步加快,珠三角經濟圈人口急劇轉出

從各大經濟圈的人口流動變化來看,長三角經濟圈、中部城市、西北城市及西南城市人口呈持續流入態勢,其中,長三角及西南城市人口流入速度逐年遞減,西北城市人口流入穩步加速。根據數據顯示,2022年長三角經濟圈人口流入規模為69.6萬人,與2021年相比減少了超30萬;西北城市2022年人口流入規模為26.27萬人,與2021年相比增加了約5萬。

海峽經濟圈與珠三角經濟圈則由前兩年的人口流入變為流出,其中,2022年海峽經濟圈由2021年流入16.83萬人轉為人口小幅流出0.08萬人。值得一提的是,珠三角經濟圈人口流失頗為嚴重,在2021年約8萬人流入的基礎上急劇轉出,2022年人口流出高達53.53萬人。由於珠三角地區以民營經濟、出口製造業為主,2022年受到疫情防控影響大幅受挫,導致外來務工人員流出,隨著疫情防控全面放開,經濟回升,預計今年珠三角人口流出現象將會大幅好轉。

此外,環渤海經濟圈自2019年起人口呈現持續流出態勢,但憑藉以北京為中心的豐富的産業配套,人口流出速度有所放緩。

三、一線城市人口加速“出逃”,三四線城市人口回流

“北上廣深”一直是高校畢業生的第一選擇,然而,多年過去,一線大城市的強競爭、高成本以及落戶難等現實問題,開始讓當年選擇了這些城市的外來就業者産生了“逃離”的想法,與此同時,隨著熱點二線、三四線城市人才支援政策逐步加碼,以及城市快速發展之下,正逐步縮小收入差距,進而促進二線、三四線城市人口呈現流入狀態。根據數據顯示,2022年一線城市流出30.97萬人,二線城市流入113.02萬人,三四線城市流入5.12萬人。與2021年相比,一線城市止進轉出;二線城市流入速度放緩,較2021年流入規模減少了超200萬人;三四線城市回流,由2021年流出超50萬人轉為小幅流入5萬人。

四、長沙、杭州等新一線城市人口凈流入強勁,廣州、東莞、佛山人口流失嚴重

從人口流入城市排行榜來看,長沙躍居首位,2022年人口凈流入量達17.52萬人,長沙作為湖南省的省會城市,近年來憑藉設立的多個浪漫景點成為了火熱的“網紅”打卡城市,人口持續流入也是在預料之內。杭州、合肥、西安人口流入量位列第二三四,量級均在10萬以上。杭州是老牌的長三角核心城市,擁有優質的配套環境以及就業機會,並且近年來出臺了多輪人才吸引政策,人口長期穩定流入;同時,被譽為“最強風投城市”的合肥,不僅坐擁長鑫存儲、晶合等一眾半導體龍頭企業,還有牽手多家新能源汽車頭部企業,不僅留住了本地人才,還吸引外地人才的流入。濟南以9.69萬人口流入量躋身前五,濟南城市的吸引力提升,與濟南在全國較早放開戶籍有直接有關,更與國家戰略下濟南的城市發展、産業壯大、居住等生活成本創造的綜合優勢密不可分。除此之外,南昌、重慶、成都、寧波、瀋陽、蘇州等省內熱點中心城市仍然較受人口青睞,2022年人口凈流入量級均在7萬人以上。武漢在2022年疫情影響明顯減退下,人口流入增速較上年明顯降低,但在産業豐富的支撐下也能夠保持流入態勢。

從人口流出TOP20城市來看,廣州、東莞、佛山人口流失較為嚴重,2022年人口凈流出均超10萬人,分別達17.2、16.8、11.11萬人, 2022年人口流動受限,外貿、加工製造業等産業受到衝擊,外地人口在收入預期減弱下選擇回鄉,但隨著産業的恢復,預計這種人口流出為階段性流出。其次,上海人口凈流出9.58萬人,位居百城人口流出量第四位,就業競爭壓力日益加劇以及落戶難度偏大,導致大部分“滬漂”轉移戰場或選擇歸鄉。同為一線城市的北京,也不可避免的面臨人口流失的情形,2022年人口流出規模為4.19萬人,而且,北京已連續六年常住人口“溫和”負增長,2022年人口減少最多,為4.3萬人,北京自2014年開始主動“減量發展”後,常住人口減少是一個必然結果。另外,臨近北京的廊坊、張家口等冀域城市也同樣面臨著人口流失,主要是由於長期以來産業結構不合理,吸納就業的能力相對較弱,對人才的吸引力不夠。

五、人隨産業走,人口流失嚴重城市警惕房價下行壓力

對比2022年人口流動情況與房價漲跌幅度來看,人口流動變化與房價之間的具有一定相關性,人口流出較為嚴重的城市,房價下行壓力也較大;人口流入率高的城市,則房價漲勢較為堅挺。根據數據顯示,房價同比在-5%以上的城市呈現人口流入狀態,且房價漲幅在5%以上的人口流入率最高,為2.9%,0%-5%區間的人口流入率次之,為0.24%,-5%~0%房價同比區間的人口流入率為0.13%;房價同比在-5%以下的城市呈現明顯人口流出態勢,人口流出率高達0.31%。

此外,往往城市的公共服務配套與産業結構齊全,具備更多就業機會,人口流入量也會走高。根據數據顯示,一般情況下,第三産業佔比高的城市,則人口流入率相對較高,兩者之間存在一定的正相關性。根據數據顯示,2022年第三産業佔比在50%以上的城市群體呈現較為明顯的人口流入特徵,其中,第三産業佔比達60%以上的城市平均人口流入量為2.3萬人,佔比在50%-60%的平均人口流入量為2.19萬人;50%以下的城市則面臨人口流失壓力,其中,佔比在40%-50%的城市平均人口流出量為0.18萬人,佔比在40%以下的城市平均人口流出量為0.37萬人。但值得注意的是,作為三産佔比較高的北京、上海、廣州這3個一線城市,佔比均在70%以上,人口卻呈現流出現象,主要是由於過高的生活成本擠壓人才流入。

基於上述分析,我們可以得出結論人隨著産業走,且人口流動與房價呈現正相關。根據2021年、2022年人口的流動變化情況,我們將人口流動分為四種類型:持續流入、流出轉流入、持續流出、流入轉流出。其中,持續流入的城市佔比最多,共計48個,包括長沙、杭州、合肥、西安等多個熱點二線城市,這些城市的房價上漲動力較足。其次為持續流出的城市,有27個,包含池州、宜春、撫州等,主要以三四線城市為主,這些城市除了北京、天津外,多為經濟欠發達城市,缺乏産業支撐,人口吸附能力較弱。流入轉流出的城市有15個,包括廣州、佛山等少數一二線城市及黃山、安慶等大多數三四線城市,根據影響因素主要分為兩類城市隊伍,一類是以佛山、東莞等為代表的,受疫情影響産業幾近停滯加之經濟産業結構調整,導致務工人口加速流失;另一類是以黃山、安慶等三四線城市為代表的,城市本身經濟支撐不足、産業動力弱化,導致人口從流入轉為流出。流出轉流入的城市共計10個,由滁州、馬鞍山、上饒、贛州等三四線城市全覆蓋,人口持續流出城市面臨房價下行壓力。

(責任編輯:李彤)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諸葛科技:人往東南沿海城市飛 珠三角人口呈階段性大幅流失
來源:中國網地産2023-05-18 12:05:36
諸葛數據研究中心從人口流動的區域特徵出發,進一步探究人口流動與房地産市場的關係。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