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掀消費熱 多項數據創新高帶動中國經濟回暖

來源:新華網 2023-05-06 14:22:22

北京5月6日,中國文化和旅遊部3日公佈數據,“五一”假期全國國內旅遊出遊合計2.74億人次,按可比口徑恢復至2019年同期的119.09%;實現國內旅遊收入1480.56億元,按可比口徑恢復至2019年同期的100.66%。

假日消費是觀察經濟發展活力的重要窗口。多項數據顯示,中國消費市場勢能強勁,消費這駕“馬車”正開足馬力,為中國經濟持續復蘇提供動能。

交通訂票量的增長被視為衡量經濟活力的重要指標之一,今年的“五一”假期中國多地更屢屢刷新歷史峰值。

去哪兒網3日發佈的數據顯示,“五一”假期,國內熱門城市機票預訂量超過疫情前五成;火車票同時購票人數達到歷史新高,熱門線路車票售罄速度超過春運;熱門城市酒店預訂量超疫情前1.9倍,連住天數增長20%。

每逢春暖花開之時,松花湖不再封凍,鮮美的魚類是這個時節吉林市最吸引人的特産。今年“五一”假期,當地以“踏青品魚·尋味江城”為鮮明主題舉辦系列活動,開通免費踏青品魚直通車、發佈品魚打卡圖,希望用最大的誠意換取廣大遊客的滿意。

來自美團的數據顯示,今年“五一”假期前三天,黑龍江、吉林、遼寧的生活服務業線上日均消費規模較2019年均實現了“倍增”。其中,東北三省異地消費者佔比都在兩位數以上,體現出強勁的上揚勢頭。

吉林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丁肇勇表示,旺盛的消費市場有效提升了市場信心,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在商貿領域擴大投資、吸納就業,形成經濟發展良性迴圈。

秦淮燈會、秦淮小吃、秦淮畫舫……“五一”期間,南京市秦淮區的景點遊人如織、摩肩接踵。核心景區夫子廟步行街區節日前三天客流量達90.8萬人,較2022年同期增長194.9%,恢復至2019年疫情前水準;營業收入2016.4萬元,較2022年同期增長92.8%,比2019年同期增長30.3%。

“五一”假期,北京市商務局重點監測的百貨、超市、專業專賣店、餐飲和電商等企業實現銷售額46.6億元,同比增長21%,全市60個重點商圈客流量3498.9萬人次。

中國旅遊研究院院長戴斌指出,旅遊業持續向好可以穩住國內消費市場的信心。

在天津古文化街景區,民間花會踩街活動精彩紛呈,泥人張、耳朵眼炸糕等非遺、老字號店舖遊客盈門。“五一”期間,古文化街百餘戶商家延時經營,開啟晚間遊覽模式,遊客可以進行“探店尋寶、夜遊打卡”的沉浸式體驗。

“就像兒時過節的溫暖回憶,這裡的‘探店尋寶’活動讓人們領略到天津豐富多彩的文化底蘊,這趟天津遊不虛此行。”來自山西太原的遊客石女士説。

據天津市南開區古文化街管委會統計,“五一”期間,古文化街景區旅遊消費額達8028萬元,同比2019年、2022年增長450%和2125%。

今年“五一”假期的消費市場帶動了文化和旅遊公益惠民措施,全國1.28萬家A級旅遊景區正常開放,大部分地區的旅遊景區實現“應開盡開”;全國共舉辦營業性演出3.11萬場次,票房收入15.19億元,觀演人數約865.49萬人次……一系列穩預期、促銷費措施,讓今年的“五一”假期格外紅火。

南開大學商學院副教授梁峰表示,中國多地消費正呈現出以新模式、新技術、新業態為支撐提質升級的新特徵,線上線下融合,傳統消費行業與度假休閒、文化娛樂等其他産業聯動,催生文商旅深度融合的服務型新消費。

中國各地積極作為,呵護假期消費市場。以天津為例,“五一”前夕,天津市文化和旅遊局組成專項督導組,做好應急預案的制定和演練,營造安全有序、文明出遊的文旅消費環境,倡導旅遊企業優化服務、熱情待客、誠信經營。

剛剛過去的這個“五一”假期,熱絡的假日消費市場帶動了文化、旅遊、娛樂等諸多産業消費增長,讓世界看到中國經濟的強大活力。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表示,在當前世界經濟面臨較大下行壓力形勢下,中國疫情防控平穩轉段後的首個5天小長假的消費表現,無疑給經濟復蘇注入一劑“強心劑”。他建議,各地政府應持續深化改革,不斷釋放內生動力、擴大內需,促進經濟高品質發展。


(責任編輯:孫悅)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五一”假期掀消費熱 多項數據創新高帶動中國經濟回暖
來源:新華網2023-05-06 14:22:22
北京5月6日,中國文化和旅遊部3日公佈數據,“五一”假期全國國內旅遊出遊合計2.74億人次,按可比口徑恢復至2019年同期的119.09%;實現國內旅遊收入1480.56億元,按可比口徑恢復至2019年同期的100.66%。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