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新出臺36條政策助力實體經濟發展

來源:中國新聞網 2023-05-05 11:18:54

5月4日,聚焦破解企業在科技創新、生産經營方面存在的突出矛盾困難,2023年5月,山東出臺涉及上述兩大方面的36條政策,助推實體經濟高品質發展。這些政策作為該省2023年“穩中向好、進中提質”政策清單(第三批),據初步測算,預計新增減稅降費350億元(人民幣,下同),涉及山東省級及以上財政支出16.3億元。

山東省人民政府5月4日召開新聞發佈會,介紹該省當天印發的《關於促進實體經濟高品質發展的實施意見暨2023年“穩中向好、進中提質”政策清單(第三批)》(以下簡稱《實施意見》)。記者現場獲悉上述資訊。

“實體經濟是山東發展的基石,多年來,實體經濟持續發展壯大,撐起了山東經濟的基本盤,也在高品質發展中彰顯了強大韌性與奔涌活力。”山東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省能源局局長胡薄在會上介紹説,該省始終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縱深推進新舊動能轉換,培育壯大“十強産業”,著力構建現代化産業體系,推動綠色低碳高品質發展先行區強勢開局,全省新舊動能轉換加力突破,實體經濟發展品質明顯提升。

胡薄稱,在科技創新方面,山東現有國家企業技術中心總數突破200家、居全國首位,全省高新技術企業達到2.6萬家。産業結構調優調新,謀劃實施先進製造業強省行動計劃,做大做強11條標誌性産業鏈,高水準建設3個國家先進製造業集群、7個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産業集群,累計培育“雁陣形”産業集群143個、領軍企業217家。數字引擎加力賦能,培育4個國家級“雙跨”工業網際網路平臺,省級工業網際網路園區達到17個,累計開通5G基站17.1萬個。

“在調查研究、反覆溝通、深入論證的基礎上,省政府結合當前全省實體經濟發展實際和市場主體需求,制定出臺了《實施意見》。”胡薄提到,山東把實體經濟作為建設綠色低碳高品質發展先行區的重要抓手,突出深化新舊動能轉換、打造先進製造業強省,既清晰明確了目標任務,也具化實化了路徑舉措,還整合推出了政策措施,三者互為支撐、協同發力。

筆者注意到,山東此次出臺的36條政策中,加力支援企業創新方面的共19條,主要包括進一步完善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政策,完善科技型企業研發投入補助機制,支援中小微企業升級高新技術企業,促進“專精特新”企業數字化轉型,支援大型科學儀器設備協作共用,強化科創企業融資支援等。其餘17條則為加大助企解難力度,主要是落實國家以及創新執行一系列稅費優惠政策,支援培育中小企業特色産業集群,加強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融資支援,促進商業綜合體發展等。

山東省科技廳副廳長于洪文在介紹情況時提到,《政策清單》包含3條含金量很高的惠企政策,在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上,提出要建立完善科技型企業研發投入補助機制,符合條件的年銷售收入2億元以上企業,對其較上年度新增享受研發費用加計扣除費用部分,按一定比例給予補助;年銷售收入2億元(含)以下企業,對其當年享受研發費用加計扣除費用總額,按一定比例給予補助。補助比例最高5%,單個企業年度最高補助500萬元。

此外,在支援科技型企業提質升級上,《政策清單》提出對首次通過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的中小微企業給予10萬元補助;對屬於積體電路、氫能領域且首次通過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的中小微企業給予15萬元補助。于洪文説,在降低企業創新成本上,清單中提出對納入山東省科技成果轉化貸款風險補償備案並按時還本付息的企業,可任選一筆備案貸款按實際支付利息的40%給予一次性貼息支援,單個企業最高貼息50萬元。

“今年以來,省政府已經先後出臺了三批政策清單和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我們將統籌發力抓好政策銜接落實,推廣推介各地各部門的典型做法,不斷放大政策整合效應。”胡薄表示,山東將進一步強化政策儲備,密切跟蹤國家政策動向,採取多種方式廣泛徵詢基層、企業的意見建議,適時研究出臺新的政策措施,更大力度為各類市場主體賦能助力,推動實體經濟高品質發展。

(責任編輯:孫悅)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山東新出臺36條政策助力實體經濟發展
來源:中國新聞網2023-05-05 11:18:54
5月4日,聚焦破解企業在科技創新、生産經營方面存在的突出矛盾困難,2023年5月,山東出臺涉及上述兩大方面的36條政策,助推實體經濟高品質發展。這些政策作為該省2023年“穩中向好、進中提質”政策清單(第三批),據初步測算,預計新增減稅降費350億元(人民幣,下同),涉及山東省級及以上財政支出16.3億元。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