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全力做好穩增長、穩就業、穩物價工作

來源:中新經緯 2023-04-17 08:52:27

 “中國人民銀行”微信公眾號14日消息,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2023年第一季度(總第100次)例會于4月7日在北京召開。

會議分析了國內外經濟金融形勢。會議認為,今年以來宏觀政策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推動經濟運作整體好轉。穩健的貨幣政策精準有力,保持連續性、穩定性、可持續性,科學管理市場預期,切實服務實體經濟,有效防控金融風險。貸款市場報價利率改革紅利持續釋放,存款利率市場化調整機製作用有效發揮,貨幣政策傳導效率增強,貸款利率明顯下降,人民幣匯率雙向浮動、彈性增強,在合理均衡水準上保持基本穩定,發揮了宏觀經濟穩定器功能。

會議指出,當前國際經濟增長放緩,通脹仍處高位,地緣政治衝突持續,發達國家央行政策緊縮效應顯現,國際金融市場波動加劇。國內經濟呈現恢復向好態勢,但恢復的基礎尚不牢固。要精準有力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搞好跨週期調節,更好發揮貨幣政策工具的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全力做好穩增長、穩就業、穩物價工作,著力支援擴大內需,為實體經濟提供更有力支援。

會議指出,進一步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保持信貸合理增長、節奏平穩,保持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同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用好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重點發力支援和帶動基礎設施建設,促進政府投資帶動民間投資。在國內糧食穩産增産、能源市場平穩運作的有利條件下,保持物價水準基本穩定。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要堅持“聚焦重點、合理適度、有進有退”,延續實施碳減排支援工具等三項貨幣政策工具,繼續加大對普惠金融、綠色發展、科技創新、基礎設施建設等國民經濟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支援力度,綜合施策支援區域協調發展。

會議指出,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引導大銀行服務重心下沉,推動中小銀行聚焦主責主業,支援銀行補充資本,共同維護金融市場的穩定發展。完善市場化利率形成和傳導機制,優化央行政策利率體系,發揮存款利率市場化調整機制重要作用,發揮貸款市場報價利率改革效能和指導作用,推動企業綜合融資成本和個人消費信貸成本穩中有降。

會議提到,深化匯率市場化改革,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引導企業和金融機構堅持“風險中性”理念,優化預期管理,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準上的基本穩定。構建金融有效支援實體經濟的體制機制,完善金融支援科技創新體系,引導金融機構增加製造業中長期貸款,支援加快建設現代化産業體系,努力做到金融對民營企業的支援與民營企業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相適應。以促進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為目標完善綠色金融體系。優化大宗消費品和社會服務領域消費金融服務,繼續加大對企業穩崗擴崗和重點群體創業就業的金融支援力度。

會議提到,有效防範化解優質頭部房企風險,改善資産負債狀況,紮實做好保交樓、保民生、保穩定各項工作,因城施策支援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加快完善住房租賃金融政策體系,推動房地産業向新發展模式平穩過渡。引導平臺企業金融業務規範健康發展,提昇平臺企業金融活動常態化監管水準。推進金融高水準雙向開放,提高開放條件下經濟金融管理能力和防控風險能力。

會議強調,要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牢牢把握高品質發展首要任務,紮實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更好統籌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推動經濟運作持續整體好轉。堅持“兩個毫不動搖”,打好宏觀政策、擴大需求、改革創新和防範化解風險組合拳,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進一步加強部門間政策協調,充分發揮貨幣信貸政策效能,兼顧好內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統籌金融支援實體經濟與防風險,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

本次會議由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兼貨幣政策委員會主席易綱主持,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李春臨、劉國強、張青松、康義、易會滿、潘功勝、田國立、劉世錦、蔡昉、王一鳴出席會議。丁學東、許宏才、郭樹清因公務請假。中國人民銀行上海總部、天津分行、成都分行負責同志列席會議。


(責任編輯:王永超)
網站無障礙
央行:全力做好穩增長、穩就業、穩物價工作
來源:中新經緯2023-04-17 08:52:27
“中國人民銀行”微信公眾號14日消息,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2023年第一季度(總第100次)例會于4月7日在北京召開。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