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每百萬人現擁有連鎖便利店(社區超市)329個

來源:中國新聞網 2023-03-24 14:13:59

北京3月23日,北京近年來全面推進生活服務業轉型升級。北京市商務局今天表示,截至目前,北京市共有蔬菜零售等11類便民商業網點超過10萬個,每百萬人擁有連鎖便利店(社區超市)達329個,累計培育1萬餘家生活性服務業標準化門店、12條生活性服務業示範街區和20條“深夜食堂”特色餐飲街區,東城區、石景山區、西城區入選全國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試點。

2022年7月,北京市商務局發佈的《加快建設一刻鐘便民生活圈促進生活服務業轉型升級的若干措施》中提出,到2025年,全市實現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全覆蓋,落地2000多家國內外生活服務業品牌首店,培育超5萬家生活服務業數字化門店,形成多元化、多樣化、覆蓋城鄉的生活服務體系。

“一定一評”做好頂層設計

北京市商務局表示,錨定2025年全市便民生活圈全覆蓋目標,該局聯合北京市規劃自然資源委、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德勤、美團等設計了便民生活圈劃分標準和評價體系。

科學佈局“定”總數。劃分標準從社區視角出發,提出面積、人流量、人群畫像、業態完備度、社區畫像、區位資源、開放度、協同度等8個劃分要素,指導各區因地制宜、科學合理劃定本區便民生活圈,確定總數、建立臺賬、明確年度建設計劃,有序推進便民生活圈建設。

以“評”促建強化考核。評價體系以生活便利性和居民滿意度為核心,圍繞滿意度、建設能力、智慧服務能力等3個維度構建“3+8+18”三級指標,加強便民生活圈考核評估。

“一圖一方案”智慧賦能生活圈建設

2021年,北京市商務局會同美團首發北京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動態地圖,2022年升級至2.0版,從供給、消費等維度進行大數據動態監測分析,指導各區精準補建便民商業服務設施。2022年全市共精準補建、改造提升基本便民商業網點540個。

北京實施數字化方案。發佈《北京市生活服務業數字化轉型升級工作方案》,一業一策賦能生活服務業,已打造簋街等11個數字化餐飲街區。推動無接觸式智慧配送站落地社區,美團已在朝陽區東湖街道試點應用。

“一促一優”助力行業發展

北京促進市場主體發展。對符合條件的新建早餐、便利店、藥店、前置倉等項目給予資金支援,發佈農村便民小店改造提升政策,共改造提升農村便民店136個。開展一刻鐘品質生活節、玩轉京城美食等系列活動,舉辦2022首屆生活服務業發展大會,發放餐飲消費券1.05億元。引導建設150余處便利店等地鐵便民服務設施,便民服務模式日趨多元。

北京優化營商環境。創新開展餐飲、美發美容、洗染、超市(便利店)等“6+4”綜合監管改革,已在朝陽區建外街道、太陽宮鄉和平谷區興谷街道進行餐飲行業試點,提升監管效能。發佈《關於落實新增産業禁限目錄地下空間從事餐飲商業性經營的實施細則》,組織相關部門“走流程”,解決“落地難”問題。

負責人指出,下一步,將以貫徹落實《若干措施》為主線,以促進生活服務業高品質發展為牽引,補點、建圈、提質齊發力的同時,努力提升便民生活圈顯示度,讓便民生活圈建設切實便民惠民。

23日,2023北京消費季“一刻鐘品質生活節”啟動,以“一刻鐘‘圈’出美好生活”為主題,以“品質生活便利北京”為理念,聚焦品質生活和便民生活兩大主題板塊,持續打造有內容、有活力、有品質、有溫度的系列活動。同時,代表圍繞優化社區消費空間佈局、配強消費載體設施、提升智慧化便利化水準、豐富多元消費業態,總結交流試點地區經驗做法,著力把便民生活圈建成社區居民的“幸福圈”。

(責任編輯:孫悅)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北京每百萬人現擁有連鎖便利店(社區超市)329個
來源:中國新聞網2023-03-24 14:13:59
北京3月23日,北京近年來全面推進生活服務業轉型升級。北京市商務局今天表示,截至目前,北京市共有蔬菜零售等11類便民商業網點超過10萬個,每百萬人擁有連鎖便利店(社區超市)達329個,累計培育1萬餘家生活性服務業標準化門店、12條生活性服務業示範街區和20條“深夜食堂”特色餐飲街區,東城區、石景山區、西城區入選全國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試點。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