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伊始,來到楊浦濱江遊玩的市民張先生發現一個細節:江岸隨處可見的飲水機,被設計成3個高度,無論是孩童還是乘坐輪椅的殘障人士,直飲都非常方便。
3月1日起,《上海市無障礙環境建設條例》正式施行。“城市傢具”不斷更新,立法解決“最後一台階”難題,“一江一河”濱水空間一步步朝著更美好的生活場景延伸、銜接、“升溫”。
楊浦濱江是“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重要理念的首提地。牢記囑託,建設人民的城市,上海正在用行動作答。
2021年12月底,上海市民收到一份新年禮物——上海世博文化公園北區正式開放,佔地85公頃。有人專門統計,如果把建設世博文化公園的土地進行商業開發,純土地收入就能超過1000億元。
類似的情況,在上海並不罕見。
為市民“造綠”,打開“圍墻”營造公共空間,這已經成為常態:中山公園拆掉圍墻,與蘇州河華東政法大學段連成一片;復興公園、魯迅公園、靜安雕塑公園等接連拆除部分或全部圍墻,向市民開放綠意;蘇州河開放“水上航線”,黃浦江畔成為全民參與的“大健身房”……
2023年2月,崇明島最西頭東風西沙水域,上海市水生野生動植物保護研究中心專業監測隊伍正在監測長江江豚。監測人員曾一次性目擊八頭江豚,它們或形單影隻,或三五成群,在江灘岸線、水道沙洲處,跳躍嬉戲、圍獵捕食、漂浮棲息。
“生態環境好不好,動物最有發言權。”很多人並不清楚,上海是一座由濕地發展起來的超大型城市。如今,小天鵝記錄達到數千隻,貉生活在260多個社區和城市綠地中……上海不斷向世界展示:一座超大城市,在高密度人口、高能級經濟、高頻次交流的情況下,也能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城市空間不斷打開,處處都是便捷可及的“城市客廳”,這正是上海“把最好的資源留給人民”的生動注腳。
生效了!2022年7月24日,是上海人民城市建設歷程中值得銘記的一天。上海市黃浦區建國東路68街坊和67街坊東塊舊改第二輪徵詢首日,簽約率即超過97%,高比例生效。這也標誌著,歷經30年,上海中心城區成片二級舊裏以下房屋改造宣告收官。
舊改被稱作“天下第一難”,算不了經濟賬,擺不平親情賬。但為了改善市民居住環境,再難也得上。方案群眾積極參與,過程群眾全程監督。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生動實踐,讓不少“釘子戶”轉變成“代言人”。
梁的截面較小、樓板較薄、建築品質差、存安全隱患……2023年,上海正式將完成28萬平方米“小梁薄板”房屋改造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不搞大拆建,算好長遠賬、民心賬,實現從好房子到好小區、好社區,再到好城區的再出發。
作為“人民民主是一種全過程的民主”重要理念的首提地,上海正在描繪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生動圖景:基層立法聯繫點覆蓋全市16個區,嚴肅法條“蘸滿”原汁原味的社情民意,群眾“金點子”不斷轉化為推動城市高品質發展的“金鑰匙”。
“大城善治”,是上海建設人民城市的“必答題”。剛剛公佈的第五屆中國(上海)社會治理創新實踐案例,是上海關注“煙火氣”、提升“治理力”,回應“市民關切”的側影:普陀區將社區裏的在職黨員、“團長”、能人達人等志願者隊伍固化下來,把各種力量擰成一股繩,形成活力滿格的“第二梯隊”;靜安區南京西路街道百年石庫門建築群張園,完整保留歷史建築的原貌,重獲新生……
尊重百姓需求、尋找解題方法、一切為了人民,是這座城市導向全面發展的一把關鍵鑰匙。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