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濛濛細雨中,行走在武夷山國家公園內,徜徉在山水田園間,雖步履匆匆,雨水與微風平添幾分春意,愜意而舒適……3月22日,武夷山國家公園1號風景道全國重點媒體行活動在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啟動。
活動由南平市文化和旅遊局、中國旅遊報社共同主辦。全國10余位新聞媒體記者及文旅達人組成的采風團將深入武夷山天遊峰、燕子窠茶園、桐木村、五夫鎮等景區、景點,實地體驗“朱子文化、閩越文化、建盞文化等文旅融合線路”環武夷山國家公園保護帶特色主題線路,通過筆觸和鏡頭記錄南平文旅融合深度發展。
來自上海的陳女士和朋友正在武夷山國家公園旅遊。她表示,武夷山國家公園1號風景道全程大約5公里,走一圈下來,算上沿途拍照、逗留的時間,差不多兩三個小時。“運動強度不會大,我們應該能輕鬆完成。”
據悉,武夷山國家公園1號風景道是環武夷山國家公園保護髮展帶建設的標誌性項目。道路全長251公里,寓意“愛武夷”,途經武夷山市、建陽區的11個鄉鎮40個村,串聯起武夷山主景區、黃坑景區、楠木林景區等30余處核心景區和文化景點,構築起大武夷生態旅遊環線,全面展現閩北優質的文化和旅遊資源。
在武夷山智慧景區管理中心,大屏上的數據顯示,負氧離子每立方米8512個。武夷山被譽為“天然氧吧”,森林覆蓋率達80.5%,林地面積356.2萬畝,佔市域面積的84.7%,空氣、土壤、水、負氧離子等指數達到國家一類水準。
武夷山景區工作人員官惠秀表示,武夷山國家公園更是鳥的天堂、蛇的王國、昆蟲的世界、研究亞洲兩棲爬行動物的鑰匙。國家公園成立至今,已發現雨神角蟾、武夷林蛙、武夷山毛泥甲等17個新物種。
南平市是閩江源頭、福建的生態屏障,是全國唯一的集“雙世遺”和國家公園為一體的地級市。近年來,南平市經過深入調研、系統謀劃,創造性提出了環武夷山國家公園保護髮展帶建設,出臺《南平市環武夷山國家公園保護髮展帶先行方案》,以武夷山為核心,把周邊的自然資源以及朱子文化、茶文化、閩越文化、建盞建本文化等人文資源串珠成鏈,發展以武夷山為龍頭的全域旅遊。
為進一步挖掘文化內涵,當地建設國家公園1號風景道、城村漢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興田片區航太體驗館等配套景點,以更嚴要求、更高標準、更寬視野推動環帶建設。
當下,武夷山文旅經濟復蘇春意濃。數據顯示,今年1至2月,武夷山主景區接待人數較2019年同期增長24.64%,較2022年同期增長503.64%;竹筏接待人數較2019年同期增長21.31%,較2022年同期增長286.34%;印象大紅袍演出接待人數較2019年同期增長67.91%,較2022年同期增長398.42%。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