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綜合管廊巧收納助力城市運轉——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地下之妙”
來源:北京日報 2023-02-24 15:25:43
初春時節,緊挨著北京環球度假區的將軍府東路上車水馬龍、人流如潮,一幅日常的城市生活景象。路下,一座看不見的“地下管廊”正支撐著城市的正常運轉,燃氣、電力、給水、通信……各種管線被“收納”于地下綜合管廊,讓城市更整潔也讓管線更方便管理。
地下綜合管廊是世界先進的市政管理設施,通過集中敷設電力、通信、廣播電視、給水等市政管線,讓技術人員在管廊中就可迅速對各類管線進行搶修、維護、擴容改造等工作,可有效杜絕“拉鏈馬路”現象。隨著北京城市副中心高品質發展加速崛起,在各類看得見的重大工程火熱建設的同時,地面之下也“別有洞天”——城市綜合管廊進入全面建設階段。截至2023年2月,共建設地下綜合管廊60條,總長約67.74千米,構成了城市地下的“生命線”。
全國首個全機械化拼裝管廊
要把一節長2米、重20噸的預製管廊構件吊放、運送、對位、拼裝到位,怎麼幹?在將軍府東路地下綜合管廊項目,3名操作工人,僅用一個半小時,就能優質高效完成。這是北京市首個裝配式地下綜合管廊工程,也是全國首個採用全機械化拼裝施工技術的裝配式管廊。
將軍府東路地下綜合管廊工程是城市副中心文旅區北京環球度假區的市政基礎設施配套工程項目之一,位於環球東北方位,設計為單艙綜合管廊,艙內敷設電力、電信、給水、再生水四類管線,工程總長326米,結構凈空2.8米×2.5米,單節管廊構件重20噸,相當於1.5頭成年大象的重量。作為全機械化拼裝施工的裝配式管廊試驗段,項目共有4個間隔段採用全機械化技術拼裝施工,當前已竣工驗收。
施工中,沒有成堆的鋼筋模板、大型機械塔吊,也沒有工地常見的噪聲轟鳴和塵土飛揚,一台汽車吊,一套北京建工自主研發的“綜合管廊運輸拼裝設備”,便是工程優質高效推進的關鍵:預製管廊構件通過吊車吊放至基坑內之後,被置於一台類似電動軌道臺車的設備上,通過“臺車”的運輸慢慢靠近管廊主體結構並完成對接。過程中,通過實時校準管廊構件的軸線高程位置,確保與既有主體結構嚴絲合縫。下一個管廊構件同樣照此施作。一節一節像“接龍”一樣拼裝,完成管廊的結構施工,全程只需3名工人對構件的位置偏差和連接進行輔助調整,實現了運輸、對位、拼裝全環節工序的全過程機械化作業。
全機械化拼裝的施工速度有多快?北京建工的項目團隊算了一筆賬:每節預製管廊長度2米,拼裝完成用時1.5小時,按照滿負荷狀態下3名工人一天的工作時間可以完成6節管廊拼裝計算,一段100米長的管廊結構只需十余天即可施工完成。而如果採用混凝土現澆方式施工,需要立起不止一台大型起重機械用於吊裝,還需要安排大量工人,大範圍工作面做好鋼筋綁扎、支模等基礎工作,同等長度的管廊施工,要30多個工人忙活一個多月。
據了解,通州文化旅遊區綜合管廊項目沿九棵樹中路、日新路等20條道路敷設,總長度約22.5公里,連接起來形成一個環形網路,集燃氣、電力、給水、通信等各種管線于一體。截至2023年2月,已有19條綜合管廊竣工驗收,將為包括北京環球度假區在內的通州文化旅遊區12平方公里內的地塊提供給水、再生水、電力、燃氣等能源供應。
國內最大斷面地下綜合管廊
政通北路上,北京市政府辦公樓東側,有個寫著“管廊參觀示範段”的入口,沿著樓梯下到管廊的地下2層,氣溫瞬間上升。
如果您把城市副中心行政辦公區的地下示範段綜合管廊縱向剖開,可以清晰看到內裏共分3層。這個地下“巨無霸”深約12.3米、長約13米。地下1層是電力艙、水信艙、燃氣艙;地下2層是綜合艙;地下3層則是兩個能源艙。電力、通信、水、燃氣、地源熱泵、再生水、供冷/熱、有線電視——城市副中心行政辦公區的8大類18種管線,被有序地收納和整合在地下,是國內最大斷面的地下綜合管廊。
地下2層隧道內,可以看到不同顏色的管道向遠方延伸開去,一眼望不到頭。而頭頂和腳下每隔一段距離就有一塊挖空的設計,可以瞥見上下其他兩層的管道分佈。管廊裏並不狹小的地下空間,不僅可以容納管線,還有入口可以直接開車進來。這裡已成為綜合管廊博物館,是城市副中心綜合管廊唯一一個對外開放的示範段。
城市副中心行政辦公區的綜合管廊有多大規模?管廊分兩期建設,一期管廊工程可為城市副中心行政辦公區啟動區1.4平方公里範圍內的北京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協、各委辦局辦公樓提供電力、通信、燃氣、給水等市政綜合管線接入服務。綜合管廊工程涉及政通西路、政通北街、政通東路、宋梁路、勤政西街、勤政西路、勤政東街、勤政東路、規劃一路共9條規劃道路,管廊幹線總長度約11.3公里。二期管廊工程可為行政辦公區6平方公里範圍內的配套辦公建築及其他住宅、學校提供市政綜合管線接入服務,總長約13.5公里。
其中,國內最大斷面的地下綜合管廊就藏在政通東路和政通北街主管廊內,為10米×11米的六艙三層結構,即電力艙、水信艙、燃氣艙、能源艙2艙、綜合艙、設備及出線夾層。項目相關負責人介紹,之所以設計如此大的管廊斷面,可不是“拍拍腦門”就決定的,不僅要考慮能源需求,還要根據各管線入廊後分別所需的空間、維護及管理通道、作業空間以及照明、通風、排水、消防等設施所需空間,考慮各特殊部位結構形式、分支走向等配置,並考慮設置地點的地質狀況、沿線狀況、交通等施工條件,下水道等其他地下埋設物以及周圍建設物等條件,經綜合分析後才能決定的。
不僅是綜合管廊斷面設計需要“精雕細琢”,在管廊敷設方面也需要下足功夫。“我們參考了國內外市政綜合管廊敷設先進經驗,綜合分析了通州區內道路需敷設的各種市政管線種類,最終確定除雨水和污水管線不納入綜合管廊外,其他管線均可收納入設計綜合管廊中。”該負責人進一步解釋道,雨水、污水管為重力自流排水管線,其特點為管徑大、埋設深度隨水流方向逐漸加深,且所要求的縱坡很難與綜合管廊的縱坡協調,如雨污水管入溝,將相應引起綜合管廊造價的劇增。此外,污水管內産生的有毒有害氣味,將影響綜合管廊內運作人員生命安全及空氣品質。
“一期管廊已建成並投入使用,二期管廊除通胡大街段0.6千米,穿京秦鐵路通燕高速段0.18千米外,均已建成。”該負責人介紹。相比于地下管線直埋鋪設方式,地下單層或多層的綜合管廊可以實現“兩減兩增”。“兩減”,即節約集約利用土地和地下空間資源,減少“馬路拉鏈”,方便市民出行;“兩增”,即增強管線運作安全可靠性,提高城市綜合承載力,改善城市景觀,消除蜘蛛網式架空線,讓城市清爽有序。“上空不會再出現各種縱橫交錯的架空線,當管線需要維護和檢修時,也不用一次次給地面‘開膛破肚’了,工人進入管廊可以直接施工,大大節省人力物力。”該負責人解釋説。
自施工起,城市副中心綜合管廊就把智慧化管理引入其中。據項目相關負責人介紹,項目充分運用BIM資訊化管理手段,利用BIM的建築數字模型,一開始就模擬所有的地上拆遷資訊、地下的管線資訊,整合現場施工平面佈置,通過資訊化技術推進現場施工。管廊工程完工後,這些數據還提供給運營方,通過三維可視化效果,直觀快速檢索資訊。
機器人也來幫忙,管廊頂部鋪設的一溜軌道,就是供巡檢機器人使用。機器人配設紅外測溫和攝像頭,能夠不間斷巡檢,採集、分析數據,預判設備不良工況,及時發現隱患,實現對設備運作狀態和運作環境的全時智慧監測。
國內首創城市綜合體地上地下同運轉
運河商務區的市政綜合配套服務中心位於地鐵6號線北關站和東關大道北出口之間。這個綠蔭環繞的屋頂結構“暗藏玄機”,一座體量龐大、功能完備的“地下城”正高速有序運轉。
沿樓梯下行步入綜合服務中心,絲毫不覺空間逼仄,有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朗。
地下一層是行車道層,即地下交通環廊,供車輛行駛,同時也包括氣力垃圾輸送系統等;地下二層為通風、出線、投料和設備夾層,佈置有部分通風和電氣設備的安裝空間等,主要為綜合管廊層服務;第三層則是北京市率先建成的綜合管廊,包含水、電、電信、熱力等管線……“地下城”秩序井然、運轉高效。
“我們充分挖掘地下空間,建造了這個龐大的市政配套‘地下城’。”北投通城公司運營管理部相關負責人介紹。為何設計如此規模的地下空間?
“這是出於節約空間資源、治理大城市病的多重考慮。”該負責人表示,城市副中心寸土寸金,地面每一米空間都有詳細使用規劃。城市配套設施向下找空間,成為必然。像這樣的市政綜合管廊與設備夾層、行車道“三合一”立體組合,且與地上建築物相連,形成地上、地下同時運轉的城市綜合體,在國內尚屬首創。
運河商務區的正常運作,背後需要一個極其龐大、複雜的體系來支撐。
運河商務區有多大?這裡規劃面積達20.38平方公里,其中先行啟動區現已完工面積368萬平方米。在這個空間裏,每一位業主擰開水龍頭就有自來水;按下開關燈就能亮;拿起手機就能打電話;冬季室內溫暖如春……所有這些再尋常不過的“小需求”,都要依賴複雜的城市管網來實現。
試想一下,家裏裝修時如果想把水、電、氣、熱各類管線都統一到一處管道裏,是不是難度很大?那麼,將運河商務區地下多種市政管線統一集合到地下管廊空間,難度更是幾何級別的增加。而且,地下管廊的隧道裏還要留有檢修人員行走通道,對建造規格提出很高要求。這條地下綜合管廊長1.5公里,凈高2.8米,寬度達四五米,集納了包括水、電、熱力、電信、垃圾處理在內的5大類管線。
“運河商務區綜合管廊的前期建設,是一項巨大工程。但功夫做在前頭,後期管理維護十分高效便捷。”北投通城公司綜合服務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在這個矩形管廊裏,各系統管線分門別類地依次排開,終端設有對應艙。沿廊道前行,空間開闊,每隔一段,頭頂設一個檢修口。如果要新增管線,工人可以直接進到管廊內添加。管線實行智慧化管護,哪段出了問題,可以根據報修資訊定位,對號維修。而且,管廊各設備都有標識,標注型號代碼,在儲備庫可以按號尋件。
頗具預見性的是,在運河商務區的綜合管廊層下方,還為地鐵線路預埋了管道,未來修建地鐵時也不用再“挖地三尺”。
管廊運維管理配備“最強大腦”
除了積極推進管線入廊,近年來,城市副中心不斷加強綜合管廊實時監測和預警研判,為項目配備綜合管廊監控運營維護中心,使綜合管廊能夠成為無人值守、智慧感知、自動運作、智慧管理,可進行數據分析、智慧決策的智慧型綜合管廊。
文旅區就有這樣一座20條綜合管廊的綜合監控、運作維護和應急指揮的管理與控制中心,堪稱“最強大腦”。
該中心集綜合管廊弱電控制系統、自動控制系統、消防管理系統等於一體,設置視頻監控、電子巡查、火災報警、可燃氣體探測報警等14個子系統,是管廊的運作控制中樞,保障綜合管廊安全平穩運作。
據介紹,該運維管理平臺創新應用了擁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底層GIS+BIM融合技術,這是北京市政基礎設施建設領域首次將該技術融合應用在投資、建設、運營的全過程。中心現已投用,可以應用廊內已有的監控和報警系統,對管廊運作情況開展全覆蓋、無死角的實時監控,在日常檢修、故障排除等方面為各管線入廊單位提供準確資訊,降低入廊管線的安全風險和維護成本,提升綜合管廊運維時效。
城市副中心綜合管廊項目均設置有項目級監控中心,實現管廊智慧化監測和可視化運維管理,有效監測綜合管廊內溫濕度、各種氣體濃度等廊內環境、人員定位、廊內作業監控等。
城市地上地下一體化融合發展,是新時代加快建設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的重要抓手。城市副中心綜合管廊建設進入快速發展階段,截至2023年2月,通州區建成並投入使用綜合管廊30條,包含文化旅遊區管廊工程19條,行政辦公區一期管廊工程9條,商務區管廊工程1條,萬盛南街管廊工程1條,總長度38.169公里;在建綜合管廊23條,其中行政辦公區二期管廊18條,人民大學通州校區周邊管廊工程4條,廣渠路東延管廊工程1條,總長度22.64公里;剩餘7條綜合管廊工程的建設及驗收工作正有序推進。入廊管線包括給水、排水、熱力、天然氣、電力、通信、真空垃圾和其他(含供冷、醫療供氣)等。
根據《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詳細規劃(街區層面)(2016年—2035年)》,城市副中心將科學構建綜合管廊體系。依託設施服務環、軌道交通、重點功能區建設,構建綜合管廊主干系統。結合老城更新、棚戶區改造等項目,因地制宜補充完善綜合管廊建設。到2035年,城市副中心建成綜合管廊長度將達到100至150公里,形成安全高效、功能完備的綜合管廊體系。
眼下,這場看不見的“城市進化”已拉開大幕,未來,這個“地下大網”還會越織越密,助力城市更新建設,構建“韌性城市”。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