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濕地面積達5635萬公頃 初步建立濕地保護體系

來源:人民日報 2023-02-15 10:26:49

加強保護修復,濕地生態環境持續向好

島嶼星羅棋佈,湖面碧波盪漾,一對對鴛鴦正覓食休憩……走進湖北省荊門市漳河國家濕地公園,眼前圖景讓人心曠神怡。

“10多年前,這裡有不少化工廠,水環境污染嚴重。”漳河國家濕地公園保護管理站站長陳暉説,近年來,荊門加強生態環境治理,依法關停一批污染企業,陸續拆除了所有養殖網箱,關停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內餐館飯店,並將漳河周邊12萬畝林地納入重點公益林保護工程。

靶向施策,多措並舉,漳河濕地保護修復成效顯著。2014年,漳河濕地獲批為國家濕地公園,2020年被列入國家重要濕地名錄。“漳河濕地集保護保育、科普宣教、科研監測、濕地生態觀光于一體,還有飲用水水源和灌溉水源功能。”荊門市林業局副局長孫祖軍介紹,隨著環境整治的深入,漳河庫區水質不斷改善,達到國家地表水Ⅱ類標準,“水中大熊貓”桃花水母年年現身,中華秋沙鴨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成為常客。

廣東省深圳市華僑城國家濕地公園,微風拂動水面,岸邊紅樹林鬱鬱蔥蔥,綠意鋪展整條岸線。在棧橋邊,一簇簇紅樹林幼苗浮在水面上。“這是生態浮床,承托紅樹林和其他水生植物,鳥類可以在上面棲息,水生植物在浮床上面生長,發達的根系吸收水體中富營養物質。”濕地公園工作人員介紹,“根系間的藻類成為浮游動物的食物,魚類也因此有了浮游動物等食物,形成一個微生態系統,從而修復水體、凈化水質。”

科學的保護修復,讓這一地處繁華中心區的濕地成為都市中的“綠翡翠”,為改善城市生態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發揮了重要作用。目前,華僑城濕地共記錄超過1400種動植物,棲息著黑臉琵鷺、鶚、白腹鷂等26種國家重點保護鳥類。

我國幅員遼闊,從寒溫帶到熱帶,從沿海到內陸,從平原到高原山區,都有濕地分佈,類型豐富、面積廣大。新時代這10年,我國持續加強濕地生態保護修復,取得歷史性成就。

10年來,我國累計安排中央財政資金168億多元,實施濕地保護項目3400多個,修復了一批退化濕地,改善了退化濕地生態狀況。目前,我國濕地面積達到5635萬公頃,初步建立以國家公園、濕地自然保護區、濕地公園為主體的濕地保護體系。全球43個國際濕地城市中,我國佔13個,數量位居第一。魚兒暢遊、鷗鷺翔集的怡人景致越來越多。

福建省福州市閩江河口濕地,紅樹林在海風中搖曳,鳥鳴聲清脆悅耳。當地大力開展“退養還濕”,實施改造水閘、設置植物隔離帶、恢復植被多樣性等工程,濕地生態環境持續向好,記錄到的野生動植物及水生生物增至1311種,每年在這裡停歇的水鳥超過5萬隻。

廣東省廣州市海珠國家濕地公園,水網交織,綠樹婆娑。“海珠濕地是全國唯一一個地處超大城市中軸線上的國家濕地公園。”海珠國家濕地公園相關負責人説,“通過近10年的探索和實踐,我們總結出一套城市中央濕地修復模式與技術,以濕地生態學、動物生態學為指導,構建適宜濕地鳥類生活、繁衍的棲息地,鳥類從建園初的72種增加到187種,生物多樣性顯著提升。”

科學合理利用,促進綠色産業穩步發展

春意漸濃的浙江省杭州市西溪國家濕地公園,草木蔓發,水光瀲艷,遊人如織。

這片都市綠洲曾一度經歷陣痛。隨著城市快速發展,西溪濕地面積縮減,水體污染,河道淤塞,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凸顯。

作為我國第一個國家濕地公園,自2005年開園以來,西溪國家濕地公園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探索出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高品質發展路子,讓濕地公園成為人民群眾共用的綠色空間,成為杭州一張亮閃閃的金名片。

“保護和修復濕地,要保留濕地的原真性、完整性、延續性,在有效保護修復的基礎上科學合理利用。”西溪國家濕地公園生態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陳琳説,西溪濕地通過截污納管、引水入園、修復植被等方式搶救性保護自然和文化遺産,恢復秋雪庵、西溪草堂等45處自然人文景觀。同時,開發民俗節慶活動,發展生態旅遊,帶動原住民就業,從事農耕和管理服務等工作,共用保護利用的成果和收益。

西溪濕地還整合科普資源,建設生態資訊展示平臺、智慧終端,組織志願者隊伍,打造“室外大課堂”“全國科普教育基地”,每年前來接受科普教育的青少年達100多萬人次。不僅濕地生態得到修復,城市環境和功能也得到改善,人民群眾獲得感滿滿。

據統計,開園以來,西溪濕地平均每年入園遊客超500萬人次,營業收入累計達24億元,對促進周邊地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産生顯著示範帶動和輻射作用。

放眼全國,許多地區合理利用濕地自然和人文資源,有效促進了生態旅遊等綠色産業發展。我國以全球4%的濕地,滿足了世界1/5人口對濕地的生産、生活、生態和文化等多種需求,為全球濕地保護和合理利用作出了重要貢獻。

天津市寶坻區潮白河國家濕地公園裏,市民孫女士正跑步鍛鍊,每天來河邊呼吸新鮮空氣已經成為她退休生活的重要內容,“這裡有花有鳥空氣好,還有專門的健康步道。”

近年來,寶坻區對15公里長的潮白新河河道實施水系綜合治理,恢復濕地5000多畝,營造了開放共用的綠色空間,使濕地公園成為“人民的大公園”。“天津已經形成以濕地自然保護區為基礎,濕地公園、海洋公園為補充的濕地自然保護地體系,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願景正在變為現實。”天津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濕地處處長郭秀民説。

積極參與全球生態治理,推動濕地保護事業高品質發展

2月2日,2023年世界濕地日中國主場宣傳活動在杭州舉辦。活動現場公佈,我國新增北京延慶野鴨湖、黑龍江大興安嶺九曲十八灣、江蘇淮安白馬湖等18處國際重要濕地,國際重要濕地總數達82處,面積達764.7萬公頃,面積居世界第四位。

北京延慶野鴨湖由官廳水庫人工湖泊濕地發展而來,經過大力保護修復,于2013年掛牌成為北京首個國家濕地公園。“通過實施棲息地恢復、退化濕地修復等工程,我們已累計恢復2萬多畝退化濕地。”延慶區自然保護地管理處主任王曉旭介紹。

野鴨湖濕地成為鳥類遷徙的重要驛站,每年都有大量候鳥在這裡停歇、繁殖和越冬,目前濕地區域記錄到的鳥類已有361種。“下一步,我們將堅持‘生態優先、科學恢復’‘整體協調、聯動周邊’‘因地制宜、可持續性’三大原則,在聯通周邊水系、恢復植被多樣性、完善食物鏈等方面積極探索,科學構建濕地保護體系。”王曉旭説。

“九曲十八灣濕地被正式認定為國際重要濕地,將極大推動濕地生態效益快速增長。”大興安嶺林業集團公司圖強林業局有關負責人介紹,九曲十八灣濕地內生物多樣性十分豐富,是目前中國寒溫帶針葉林區緯度最高、保持原生狀態的典型內陸濕地生態系統之一,“接下來我們將進一步加強濕地生態保護修復,努力實現濕地生態系統的多種服務功能。”

自1992年正式加入《濕地公約》以來,我國積極應對濕地面積減少、生態功能退化等全球性挑戰,堅持把保護濕地作為對維護地球生態安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促進世界可持續發展進程的一項莊嚴承諾,認真履行《濕地公約》義務,積極參與全球生態治理。

國家林草局發佈的2022年度中國國際重要濕地生態狀況監測成果顯示,我國國際重要濕地生態狀況總體保持穩定,濕地總面積比上一年有所增加,水質呈向好趨勢,水源補給狀況保持穩定;生物多樣性豐富度有所提高,分佈有濕地植物2391種;濕地保護修復成效明顯,黑龍江、湖北、山東和海南等地的退化濕地得到有效恢復。

《濕地公約》秘書長穆松達·蒙巴表示,感謝中國作為《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東道國與主席國所發揮的領導作用,讚賞中國不斷完善法律與政策框架,強化國內濕地保護管理,期待中國作為《濕地公約》主席國在未來三年引領全球濕地保護事業發展。

“今年世界濕地日的主題為‘濕地修復’,這一主題再次強調了全球修復濕地的必要性、重要性、緊迫性,呼籲全社會共同參與並採取措施修復退化濕地。”國家林草局副局長李春良説。

濕地保護修復,開啟新的征程。國家林草局、自然資源部聯合印發的《全國濕地保護規劃(2022—2030年)》提出,到2025年,全國濕地保有量總體穩定,濕地保護率達到55%,新增國際重要濕地20處、國家重要濕地50處。國家林草局濕地管理司一級巡視員鮑達明説:“我們將認真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全面實施濕地保護法,積極開展濕地生態保護修復,加強外來物種防控,提升濕地管理能力,同時繼續加大宣傳教育力度,提高公眾濕地保護意識,營造全社會珍愛濕地的良好氛圍,推動濕地保護事業高品質發展。”

(責任編輯:孫悅)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我國濕地面積達5635萬公頃 初步建立濕地保護體系
來源:人民日報2023-02-15 10:26:49
​加強保護修復,濕地生態環境持續向好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