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促房地産與金融正常迴圈

來源:經濟日報 2023-01-28 13:29:56

促進房地産與金融正常迴圈,關鍵要把握好“度”。要從供給、需求兩端發力,“慢撒氣”緩解流動性緊張。要抓住關鍵、治病祛根,進一步完善相關制度,增強政策精準性、穩定性,在動態調整中尋求市場均衡。

房地産與金融的正常迴圈,事關國民經濟健康運作。近期多家金融管理部門表示,力促金融與房地産正常迴圈。要務必做好“保交樓、保民生、保穩定”工作,滿足房地産市場的合理融資需求;堅持“房住不炒”定位,因城施策實施好差別化住房信貸政策;推動房地産業向新發展模式平穩過渡。

房地産業、金融業都是系統重要性行業。前者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産業,後者是實體經濟的血液。房地産鏈條長、涉及面廣,在GDP中佔比約7%,若加上建築業佔比則高達14%。金融關乎國家核心競爭力,金融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房地産與金融的關聯度較高。房地産貸款,以及以房地産作為抵押物的貸款,二者佔銀行業全部貸款餘額的39%。可見,若房地産與金融迴圈淤堵,容易引發外溢性風險,甚至可能産生系統性風險。

促進房地産與金融正常迴圈,關鍵要把握好“度”。以房地産貸款為例,首先,我們不能將其妖魔化,必須承認合理、適度的房地産貸款增速有助於推動國民經濟增長,也有助於滿足購房者的剛性、改善性住房需求。其次,凡事過猶不及。此前,房地産市場曾出現“過度金融化”問題。一方面,房企大多身患“三高”疾病,高負債、高杠桿、高週轉;不少房企爭相佈局、涌入金融領域,比如投資、持股商業銀行、保險機構、信託公司等。另一方面,個人住房貸款快速增長,居民部門的杠桿率高企;此外,一些違法違規行為又加劇了風險,如消費貸、經營貸違規流入樓市。

如何把握好“度”?應在動態調整中實現。市場不可能永遠固定在完美的均衡狀態,“過”與“不及”是常態,但金融管理部門要通過精準調控,儘量縮小二者之間的誤差。

化險是當務之急。2021年下半年以來,個別大型房企風險暴露,究其主因,在於房企出現了流動性緊張。一是受疫情影響,房地産銷售較為低迷,回款不暢;二是房企原有的高杠桿融資模式受限,固有風險加速暴露,如自身經營不善、資産負債不健康等;三是金融機構過度避險,一度誤傷了房企的合理融資需求,最終致使房企的流動性緊張加劇,陷入了惡性迴圈。

化險要從供給、需求兩端發力,“慢撒氣”緩解流動性緊張。在供給端,既要適度“輸血”,滿足房企的合理融資需求,又要穩妥“手術”,以市場化方式推動行業並購重組、風險出清。目前,信貸、債券、股權融資“三箭齊發”,“保交樓”專項借款資金已基本投放至項目,優質房企的融資環境已明顯改善。2022年9月至11月,房地産開發貸款同比多增2000多億元;2022年四季度,境內房地産企業債券發行同比增長22%。在需求端,要著力改善預期,支援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這也有助於房企銷售企穩、回款恢復。目前,個人住房貸款的放款速度已達到2019年以來最快,2022年12月新發放的個人住房貸款利率,全國平均為4.26%,達到2008年有統計以來的歷史最低水準。

治本才是長遠之策。促進房地産與金融正常迴圈,要抓住關鍵、治病祛根。一方面,房地産業要“健體”,要擺脫多年來的“三高”模式,深入研判市場供求關係、人口變化、城鎮化格局,平穩過渡到新發展模式。另一方面,相關的土地、財稅、金融等基礎性制度應進一步完善,增強政策精準性、穩定性,在動態調整中尋求市場均衡,避免出現“一刀切”。

(責任編輯:孫悅)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力促房地産與金融正常迴圈
來源:經濟日報2023-01-28 13:29:56
促進房地産與金融正常迴圈,關鍵要把握好“度”。要從供給、需求兩端發力,“慢撒氣”緩解流動性緊張。要抓住關鍵、治病祛根,進一步完善相關制度,增強政策精準性、穩定性,在動態調整中尋求市場均衡。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