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京津冀協同發展|河北唐山加快建設京津冀體育産業基地

來源:河北新聞網 2023-01-13 17:16:58

日前,唐山市印發《唐山市“體育之城”建設規劃(2023—2025年)》,對全市有序推進“體育之城”建設進行高標準規劃,其中提出將推進體育興業,加快建設京津冀體育産業基地,以強鏈延鏈推動實現體育産業高品質發展,到2025年全市體育産業總規模突破400億元、産業增加值達到120億元,增加值佔同期全市國內生産總值的比重達到1.2%以上。

體育産業是具有巨大發展潛力和較高産業關聯度的新興産業,為進一步激發産業新動能,唐山市不斷優化産業佈局,確定加快構建一核引領、三帶拉動、五區支撐、區域協同的體育産業發展新格局,即城市體育産業核心聚集區;海洋休閒體育産業帶、山地戶外運動産業帶、中部平原健身休閒産業帶;南湖足球産業發展區、開平時尚運動體驗産業發展區、站西體醫融合發展區、高新體教融合發展區、蘆漢體育用品製造發展區;對接京津、輻射承秦滄,建立門類齊全、鏈條完善、特色鮮明的現代體育産業體系和産業集群,為全市産業結構綠色轉型升級提供有力支撐。

近年來,唐山市加快京津冀體育協同發展步伐,與北京市合作共建了京唐烏拉圭國際足球學校,成功舉辦了中國-拉丁美洲沙灘足球錦標賽、世界力王爭霸賽、京津冀萬人徒步大會、京津冀戶外挑戰賽等一系列具有國際國內影響力的大型體育賽事活動,為全市經濟發展注入了澎湃活力。截至目前,已吸引京津冀地區10余萬人次參賽。

在規劃中,該市將結合現有基礎和實際,聚焦賽事賦能産業發展,推進體育競賽體制改革,完善體育賽事管理機制,構建多部門合作、多主體參與的體育競賽體系,逐步壯大體育競賽表演市場。以京津冀體育産業協同發展高峰論壇等系列賽事活動為基礎,進一步促進京津冀協同發展構築新平臺。將賽事體育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整體佈局,吸引更多賽事運營企業落戶本市,培育一批體育産業合作項目。支援各縣(市、區)、各級單項體育協會、俱樂部和社會力量主辦、承辦各類高水準競技體育賽事和形式多樣的全民健身賽事活動,把唐山打造成京津冀區域重要賽事目的地。

實施“體育+”戰略,促進體育與文旅、教育、科技、康養等業態融合發展。推動“唐山週末·清東陵徒步大會”引入山東濰坊風箏節等項目,策劃京津冀冰雪運動、登山戶外運動、水上運動等3至5個體育旅遊活動,打造2至4個體育旅遊精品景區、精品項目和精品線路,主動融入京張體育旅遊休閒産業帶。將登山、徒步、越野跑等體育運動項目作為全市發展體育旅遊的重要方向,加快培育一批體育旅遊示範項目。圍繞足球、籃球、排球、拳擊等項目,組建5支左右具有唐山特色的學校體育代表隊,促進體教融合發展。加強科學健身指導,推動形成體衛融合,建設30個健身與健康融合中心。以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産業轉移為契機,利用唐山獨特的山水、溫泉、森林等特色資源,建設1至2個運動休閒與康體結合的康養基地。聚焦智慧體育、運動康復、電競體育等,引導體育企業充分運用大數據、人工智慧、區塊鏈等先進資訊通信技術,提供數字健身服務、數字群眾體育活動、數字體育培訓以及電子體育項目等,滿足群眾娛樂與健身的雙重需求。

此外,利用高等學校體育專業、體育運動學校等人才和資源優勢,開展體育培訓服務業。認定2至3家體育人才培養機構,設立2家人才創新培養試點項目。遵循智慧便捷、功能多元原則,面向京津引進高水準體育場館運營團隊、專業化人才隊伍等,圍繞活動開展、運動訓練、全民健身等,對各級各類大型場館設施進行改造,發展智慧型體育場館,加快拓展服務領域、提升服務水準。加大體育用品製造業科技創新力度,大力開發科技含量高、擁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産品,推動體育製造用品業創新發展。


(責任編輯:孫悅)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聚焦京津冀協同發展|河北唐山加快建設京津冀體育産業基地
來源:河北新聞網2023-01-13 17:16:58
​日前,唐山市印發《唐山市“體育之城”建設規劃(2023—2025年)》,對全市有序推進“體育之城”建設進行高標準規劃,其中提出將推進體育興業,加快建設京津冀體育産業基地,以強鏈延鏈推動實現體育産業高品質發展,到2025年全市體育産業總規模突破400億元、産業增加值達到120億元,增加值佔同期全市國內生産總值的比重達到1.2%以上。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