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建上海市委建議:上海打造“國際綠色金融中心”

來源:中國新聞網 2023-01-10 11:08:22

1月9日,綠色發展離不開金融的創新。作為國際金融中心,上海在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綠色金融中心方面如何發揮優勢?如何參與到國際綠色合作等綠色發展業務?

2023年上海兩會召開在即,中國民主建國會上海市委員會(以下簡稱“民建上海市委”)將提交一份提案,建議上海打造“國際綠色金融中心”。

所謂“綠色金融”,是指為支援環境改善、應對氣候變化和資源節約高效利用的經濟活動,即對環保、節能、清潔能源、綠色交通、綠色建築等領域的項目投融資、項目運營、風險管理等所提供的金融服務。

民建上海市委在這份提案中指出,“目前,上海的綠色金融發展不足,尚未成為國際有影響力的綠色金融中心,綠色金融的國際化程度也不足。”

具體而言,主要體現在“上海打造國際綠色金融中心的國際大環境充滿挑戰;上海在綠色金融業務方面的國際參與度和影響力仍然有限;綠色金融的有關標準難協調成為上海打造國際綠色金融中心的巨大障礙”。

對此,民建上海市委在這份提案中提出了四個方面的具體建議。提案指出,建議進一步加強綠色技術標準的國際協調。上海作為中國國際化的橋頭堡,可以爭取中央支援,開展國際綠色金融中心建設的先行先試,牽頭開展有關綠色標準協調的地方性法規制訂,為上海打造國際綠色金融中心提供法制支撐,支援在滬國際金融機構降低合規成本,擁有更大積極性開展綠色金融業務。

“建議充分發揮上海能源環境交易所等相關交易平臺的優勢構建綠色投融資體系,為上海打造國際綠色金融中心提供基礎要素流動的市場。”據介紹,上海能源環境交易所可利用平臺集聚效應,吸引國內外相關專業機構參與構建綠色金融投融資體系建設,努力實施國家綠色發展戰略,與金融機構及綠色産業相關企業共同研製出國際化、市場化、專業化的綠色金融創新産品,形成服務於綠色發展的金融技術合作平臺,推動全球綠色金融創新的發展。

“建議上海先行先試,明確金融機構綠色金融信息披露義務。”這份提案認為,上海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擁有廣泛的金融機構群體,建議上海參考國際上其他地區的有益做法,更加細緻深入地制定相關綠色投資信披的要求和明確信披義務方,使其具備一定的強制性,有利於提高公眾意識,推進綠色金融體系建設。

此外,這份提案還建議“上海創新思路率先建設綠色資産管理中心”。例如,上海可以利用自貿區先行先試的優勢,由地方金融局牽頭,通過制定權威的綠色金融評價體系,發佈綠色金融投資相關指數,給予綠色金融投資一定政策扶植等方式,有序推進綠色金融投資評價體系的建設,並與國際上通行的ESG評價標準接軌。

又如,可以將綠色金融資管作為上海一張城市名片來打造,隨著綠色金融投資理念深入人心,多元化的産品選擇、成熟的監管框架都將使上海成為極具競爭力的、國際化水準高的資産管理中心。

事實上,在推動綠色金融發展方面,上海正按下“加速鍵”。

中新網記者注意到,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上海監管局等八部門近日聯合印發《上海銀行業保險業“十四五”期間推動綠色金融發展服務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的行動方案》,該方案強調要充分依託上海金融要素市場集聚優勢,重點培育綠色金融高品質發展機構,加強監管引導,健全規範標準,深入探索綠色金融改革創新,切實提升綠色金融服務水準,積極開展綠色金融國際合作,加大對綠色、低碳、迴圈經濟的支援力度,促進經濟社會全面綠色低碳轉型,助力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為落實“雙碳”目標提供高品質金融服務保障。

民建作為密切聯繫經濟界的參政黨,記者9日從民建上海市委了解到,2023年上海兩會,民建上海市委準備了1篇政協大會發言、10篇集體提案以及9篇民建界別提案,分別圍繞科創中心建設、金融創新、自貿區發展、推動“雙碳”戰略目標、城市建設等提出建議。

(責任編輯:孫悅)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民建上海市委建議:上海打造“國際綠色金融中心”
來源:中國新聞網2023-01-10 11:08:22
1月9日,綠色發展離不開金融的創新。作為國際金融中心,上海在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綠色金融中心方面如何發揮優勢?如何參與到國際綠色合作等綠色發展業務?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