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美好生活 應用場景豐富 智慧社區智慧多

來源:人民日報 2022-12-21 15:03:07

中國多地加快推進智慧社區建設,近期又有不少新探索:江蘇省南京市上線首個完整社區智慧平臺——“街坊”小程式;廣東省廣州市推出智慧社區建設技術指引;四川省成都市發佈首批智慧社區示範應用場景……智慧社區變得越來越實用、越來越“聰明”。

新技術融入社區治理

福建省福州市倉山區金山街道中天社區,是福州市首個數字化特色精品社區。在這裡,各類智慧機器人穿梭在樓宇間。垃圾分類機器人可根據居民預約,到府收取垃圾。安防巡邏機器人全天候守護社區,若發現違章佔道、火災隱患等情況,能第一時間把資訊推送給社區工作人員。

一項項新技術融入社區治理,不斷拓展著智慧社區治理場景。江蘇省無錫市濱湖區河埒街道蠡橋社區,是無錫市首個運用數字孿生技術實現實時動態管理的社區。大至一棟建築、流經的河流,小至一個井蓋、消防栓,甚至深埋在地下的管線,都一清二楚地呈現在“數字蠡橋”平臺大螢幕上。

住建部辦公廳、民政部辦公廳日前發佈的《關於開展完整社區建設試點工作的通知》提出,推進智慧化服務,推進社區智慧感知設施建設,提高社區治理數字化、智慧化水準。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范永茂説,智慧社區運用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人工智慧等現代技術,能實現物與物的互聯和人與物的互動,為居民提供智慧化的管理和服務。

與居民需求緊密結合

專家認為,智慧社區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新技術與居民需求相結合,催生出大量應用新場景。

停車難是很多小區的“老大難”,不少地方探索通過智慧社區建設破解這一難題。上海市金山區金山衛鎮禦景龍庭小區的居民説,有了“共用停車”小程式,停車難的問題緩解了不少。金山衛鎮東門居委會在調查中發現,一方面,禦景龍庭小區不少住戶停車難,另一方面,小區裏有些固定停車位經常空閒。為充分利用閒置資源,“共用停車”小程式上線了:固定停車位車主可發佈自家車位的空閒時間段,其他居民可在小程式上選取適合自己的車位。為了讓更多居民把車位共用出來,居委會還制定了積分獎勵規則。“這兩天停車,我就是靠這個小程式,可以説是實打實的受益者。”該小區居民張女士説。

獨居老人是社區的重點關注對象,也是智慧社區的重點守護對象。“叮叮……”山東省濰坊市奎文區東關街道葦灣社區工作人員邵玉婷手機上收到一條預警短信:住戶王某某過去12小時內無用水數據,請及時確認並處理。邵玉婷趕緊撥打了王姓老人的電話,得知老人近日去親戚家居住。據了解,這條預警短信來自老人家中安裝的智慧水錶。如果老人家中用水量過低或者持續過高,智慧水錶就會發送短信給社區工作人員,提醒工作人員到府查看老人情況。

近年來,智慧社區建設針對居民痛點進行了一系列創新,高空拋物監管、電梯安全監測、火災自動報警、老年人“一鍵呼叫”等成為很多智慧社區的標配。

建立“智慧生活圈”

智慧社區通過整合社區周邊生活性服務業資源,逐步建立起智慧生活服務圈。

近日,南京市上線首個完整社區智慧平臺“街坊”小程式,平臺設置了本地生活、便民服務、諮詢投訴、資訊發佈、社群互動等多個模組。“街坊”平臺首批上線了李記鍋貼、尹氏湯包等餐飲品牌,後期還會豐富産品種類,上線百貨、文娛等更多業態産品。與其他商業平臺不同,“街坊”不收取任何平臺費用,是純公益化的交易平臺。

“有事找‘大管家’。”最近,河北省石家莊市長安區桃園鎮莊窠社區居民經常這樣説。原來,“大管家”是莊窠社區的智慧服務平臺,它不僅連結了家政保潔、房産經紀、汽車服務等周邊商戶資源,還不斷發掘社區內部資源,哪位居民會修家電,會疏通管道等,可以將自己的一技之長上報平臺,實現鄰里互助。

專家認為,智慧社區正逐步發展為“智慧生活圈”,應聚合社區周邊商超、物業、維修、家政、養老、餐飲、零售、美容美發、體育等生活性服務業資源,連結社區周邊商戶,建設便民惠民智慧生活服務圈。


(責任編輯:孫悅)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助力美好生活 應用場景豐富 智慧社區智慧多
來源:人民日報2022-12-21 15:03:07
中國多地加快推進智慧社區建設,近期又有不少新探索:江蘇省南京市上線首個完整社區智慧平臺——“街坊”小程式;廣東省廣州市推出智慧社區建設技術指引;四川省成都市發佈首批智慧社區示範應用場景……智慧社區變得越來越實用、越來越“聰明”。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