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 SIF|《付諸行動:亞洲投資者凈零投資報告(2022)》發佈

來源:中國網地産 2022-12-19 12:20:01

2022年12月9日,2022年中國責任投資周(2022 China SIF Week)邊會活動:亞洲凈零投資趨勢以及資産所有者對中國ESG投資的期望研討會順利舉行。中國責任投資論壇自2012年由商道融綠髮起,至今已走過整整十年的精彩歷程。12月14日,2022年中國責任投資周的壓軸活動——第十屆中國責任投資論壇年會即將以直播形式與關注責任投資的各界人士見面,歡迎踴躍報名。

China SIF|《付諸行動:亞洲投資者凈零投資報告(2022)》發佈_中國網地産

亞洲凈零投資趨勢以及資産所有者對中國ESG投資的期望研討會由中國責任投資論壇(China SIF)與亞洲投資者氣候變化聯盟(AIGCC)主辦。亞洲投資者氣候變化聯盟(AIGCC)發佈了《亞洲投資者凈零投資報告(2022)》。該系列報告自2019年首次發佈以來,該報告持續追蹤亞洲主要投資者在與氣候一致投資方面的進展及方法。

China SIF|《付諸行動:亞洲投資者凈零投資報告(2022)》發佈_中國網地産

2022年受訪投資者的管理資産總額共計7.9萬億美元,調查結果顯示,受訪投資者對其投資組合在2050年前達到凈零排放表現出強烈的願望。儘管大多數受訪投資者尚未公佈其2050年凈零排放目標及中期排放目標(2025年或2030年),但多數表示正在積極考慮。大多數受訪投資者已經在內部開始衡量其投資組合的碳足跡,但鮮有公開的對比數據來確定亞洲投資者是否已準備就緒實施氣候行動計劃和向凈零過渡。

缺乏可比且具體的數據是大多數受訪投資者投資的主要障礙,而前幾年調查顯示投資者普遍認為缺乏工具和方法學是主要障礙。這一變化也表明投資者對可用數據的理解運用更加成熟,對公司和資産層面更精細數據的需求也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投資者正在對其整體投資組合和資産類別進行碳足跡測量,受訪者還表示在獲取範圍3排放數據方面存在困難,目前主要依賴估算數據。

伴隨著亞洲投資者對減少碳排放並在2050年前實現凈零排放的承諾,投資者需要制定和實施相應的方法學,例如針對私募資金和基礎設施,投資者已表明近期將制定實施計劃。主要亞洲投資者也認識到投資于氣候解決方案的必要性。儘管在受訪的亞洲投資者中,投資盡責管理和企業參與是一種受歡迎的投資策略,但多數受訪者尚未確定其參與投資的碳排放基準。

AIGCC首席執行官 Rebecca Mikula-Wright表示:“全球迫切需要向凈零轉型,公共和私人投資將在轉型中發揮明確的作用,投資者可以根據其所在地區選擇合適的參與模式。亞洲投資者們渴望在2050年前實現投資組合的凈零排放,但這些願望尚未轉化為行動,41%的受訪者還未設定中長期目標。投資者們應該支援私人資金流入氣候減緩和適應項目,他們還需要評估物理風險,以確保投資組合韌性。我們也鼓勵資産所有者在向資産管理者授權時,更多的將脫碳、氣候解決方案投資目標納入考量。”

China SIF|《付諸行動:亞洲投資者凈零投資報告(2022)》發佈_中國網地産

報告同時收錄了法國巴黎銀行資産管理、Dynam Capital、GIC、Invesco和Sustainable Fitch的精選案例研究。

報告中文摘要:

氣候目標、衡量指標和測量方法

· 2050年實現凈零排放的目標—— 由於對細節和實施方法的謹慎態度,相當一部分受訪的亞洲主要投資者(41%)仍在努力制定其凈零目標,或者尚未制定凈零目標。其中一些受訪者正在積極採取措施,例如加入全球凈零排放倡議。

o 資産所有者大多要求資産管理者向其報告與氣候相關的行動和成果,但還未對資産管理者提出對其投資組合脫碳的要求。

o 大多數受訪者使用碳排放強度作為衡量其凈零目標的主要數據。

· 凈零排放方法學——在資産層面進行衡量時,受訪者們除了繼續使用針對特定資産的方法學外,科學碳目標倡議(SBTi)也是當前設定目標和制定凈零戰略的通用方法學。

o 除此之外,受訪者也會使用各種框架和方法的組合,包括‘與巴黎協定一致的投資倡議’(Paris Aligned Investment Initiative)提出的的凈零投資框架(Net Zero Investment Framework)和碳會計財務夥伴關係(Partnership for Carbon Accounting Financials)。

· 中期目標(2025年或2030年)——相當比例的調查對象(41%)尚未設定到2050年達到凈零的中期目標(到2025年或2030年),但表示在積極考慮設定中期目標。

o 所以大多數受訪者尚未評估其投資組合中到2050年與凈零一致的投資佔比。

o 大多數受訪者正在確定或計劃開始設立基線,用以計算其中期脫碳目標、氣候解決方案目標、中期投資組合覆蓋目標和參與門檻。

· 碳足跡測量——亞洲投資者繼續擴大其投資組合中碳足跡測量的覆蓋範圍。多數受訪者(41%)在其整個投資組合中測量了碳足跡,絕大多數在其上市股票和固定收益(包括綠色債券)資産類別中測量了其碳足跡。

o 由於數據獲取困難,或缺乏相關工具、標準、方法學,其他資産類別(如私募股權)的碳排放測量相對滯後。

o 資産所有者通常不會在委託授權中要求其資産管理者報告碳排放情況,但他們正積極考慮在未來幾年內要求外部資管方報告碳排放情況。

· 氣候指標——受訪者主要披露的指標為與總體碳排放量相關的指標,其中大多數披露了加權平均碳強度(WACI)和絕對排放量。然而,與資産水準或投資組合水準相關的其他指標也在逐漸被披露。

· 數據聚合

o 排放數據:大多數受訪者使用外包數據,具體取決於資産類別。

o 凈零一致:部分公司正通過一系列可追溯的指標和數據,在內部開展凈零一致評估。

· 情景分析—— 僅有25%的受訪投資者在其整體投資組合中進行了氣候情景分析,41%的受訪投資者正在積極考慮。

· 物理風險和韌性(resilience)——物理風險評估和投資滯後於投資者對氣候減緩的響應。僅有6%的受訪投資者進行了物理風險評估並認為他們的投資組合具有韌性,53%的受訪投資者表示正在積極考慮開展物理風險評估。

· 投資者參與(engagement)和盡責管理——儘管在受訪的亞洲投資者中,投資盡責管理和企業參與是一種受歡迎的投資策略,但多數受訪者尚未確定其在主要行業相關投資的碳排放基準,而這將取決於直接或協同的氣候參與/盡責管理行動。

· 氣候解決方案投資——受訪亞洲投資者們認識到需要制定氣候解決方案目標,並對其進行投資。其中,29%的受訪者對氣候解決方案的相關投資設置目標並公開發佈,41%的受訪者表示正在積極考慮。

o 亞洲投資者(59%)使用內部框架來確定氣候解決方案投資。多數受訪投資者會根據其資産類別使用多種方法組合。

o 僅有25%或更少的資産所有者會在委託授權中涉及氣候解決方案投資相關內容。

o 氣候解決方案的投資分散在多種資産類別中,受訪者多側重於公共市場和私募股權投資。

氣候治理與戰略

· 氣候政策以及化石燃料投資政策——受訪亞洲投資者表示已有氣候投資的相關政策,部分受訪者表示已有針對化石燃料的投資政策。

o 多數受訪者將化石燃料剝離和排除作為投資策略的一部分,尤其側重於應用在燃煤上。

· 凈零投資策略

o 公司參與和股東行動仍然是最受歡迎的凈零投資策略。

o 轉型金融是凈零投資戰略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47%的受訪者表示他們正在進行轉型金融相關投資。

· 氣候變化披露——受訪者普遍採用了與TCFD一致的報告,69%的受訪者表示已經編制了與TCFD一致的報告;25%的受訪者計劃在未來12個月內編寫報告。

· 氣候行動計劃——受訪者認同發佈氣候行動計劃的必要性。50%的受訪者表示已經發佈了氣候行動計劃;29%的受訪者表示正在積極考慮。

· 氣候相關職位高管薪酬——31%的受訪者已經開始將高管薪酬與實現氣候目標和過渡掛鉤, 19%的受訪者正在積極考慮。

· 公正轉型——接近一半(44%)的投資者正將轉型金融作為其投資組合管理和投資策略的一部分進行實質性整合,另有近一半(44%)表示正在積極考慮。

· 生物多樣性和森林砍伐——多數受訪者尚未針對生物多樣性進行評估或綜合應對,僅有13%的受訪者對自然和生物多樣性風險進行了詳細評估。

投資障礙

· 投資障礙——近一半受訪者(47%)認為缺乏數據是投資的關鍵障礙,這表明對精細化數據的需求增加,需要彌補知識上的差距。

· 應對政策和監管不確定性——大多數投資者(87%)選擇直接通過第三方服務商或氣候行動100+ (Climate Action 100+)、亞洲公用事業參與項目 (AUEP)等協同參與項目,從而有效地將投資者的期望,例如在氣候政策方面的參與,聚合在共同的議程和一致的目標之下。

· 投資者政策建議—— 80% 受訪投資者正在通過協同合作,用投資者聯合聲明、公開信和氣候行動倡議等方式進行政策建議。

(責任編輯:李彤)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為廣告資訊,由廣告主授權中國網地産發佈,文中觀點僅供讀者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China SIF|《付諸行動:亞洲投資者凈零投資報告(2022)》發佈
來源:中國網地産2022-12-19 12:20:01
2022年12月9日,2022年中國責任投資周(2022 China SIF Week)邊會活動:亞洲凈零投資趨勢以及資産所有者對中國ESG投資的期望研討會順利舉行。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