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南京紫金山入城余脈古雞籠山下的世界文學客廳,省委常委、南京市委書記韓立明接受新華日報採訪。
打造重要的創新高地和人才高地
記者:在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江蘇新實踐的進程中,南京如何定位?
韓立明:按照省委部署要求,南京的定位是中國式現代化城市實踐的示範引領。
我們要在高品質發展上做示範引領,發揮科教人才優勢,服務國家科技自立自強,勇當科技與産業創新的開路先鋒;要在區域協調、城鄉融合上做示範引領,積極融入國家區域發展戰略,南京都市圈成為跨區域都市圈建設典範,“南北田園、中部都市、擁江發展、城鄉融合”發展格局不斷完善;要在提高人民生活品質上做示範引領,深入實施就業創新築夢、公共服務倍增、全齡友好包容等工程,讓兜底保障更暖心更有尊嚴,基本建成“一刻鐘便民生活服務圈”;要在文化自信自強上做示範引領,充分彰顯古都神韻與國際風範,打造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樣板城市;要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上做示範引領,精心呵護“山水城林”的城市風貌,努力繪就美麗中國的南京畫卷;要在特大城市治理上做示範引領,推進精細化、智慧化治理和“全週期管理”,建成安全發展型城市、市域治理現代化城市。
記者:省委全會明確支援南京建設國家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南京將如何推進這一工作?
韓立明: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我們將以高品質的教育涵養源頭活水、以高水準的科技創新激發動能活力、以高素質的人才夯實基礎力量,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奮力打造全國重要的區域創新高地和人才高地。
更加突出前沿技術創新。我們將全力推動紫金山實驗室在6G研發、“東數西算”等領域爭取突破,支援國家重點實驗室重組和新建,努力在硬科技和顛覆性技術創新上走在前列。
更加重視高端人才支撐。今年,136名博士後入選省首批“卓越博士後計劃”,海外引才數量佔全省比重達36%,省戰略科技領軍人才大多出自南京。我們將積極推進國家級高水準人才集聚平臺建設,爭當人才強國“雁陣”格局的“頭雁”。
更加聚焦創新生態打造。今年獲批國家級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智慧財産權強市建設示範市和科技人才評價改革試點市。我們將充分用好試點,著力構建産業、科創、人才、天使4大系列基金,構建共建共用的開放創新生態,形成科學家敢幹、資本敢投、企業敢闖、政府敢支援的創新格局。
更加強化區域輻射帶動。我們今年成功推進了南京都市圈創新合作的30多個重大項目,深入開展科技創新券通用通兌試點。下一步,我們還將共建沿滬寧産業創新帶、長三角科創共同體,推進寧鎮G312産業創新走廊、寧蘇G42沿線人才創新走廊等載體建設,在融入全省“1+3”重點功能區佈局中,實現創新驅動和産業能級的整體躍升。
奮力推動産業結構邁向中高端
記者:省委全會強調,要把製造業作為高品質發展的根基。南京如何謀劃構建現代化産業體系?
韓立明:歷史並客觀地看,南京産業結構有特大城市的獨特性,製造業與服務業三六開。近年來,我們堅持先進製造業與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在工信部賽迪研究院發佈的先進製造業百強市中列第4位,數字經濟核心産業增加值佔GDP比重15.9%、居全省第一。依託這些優勢,我們將加快構建以現代服務業為主體、先進製造業為支撐的現代産業體系,奮力推動産業結構邁向中高端。具體做好四件事:
增強“耦合度”。當前,傳統的産業邊界已被打破,我們要超越項目思維,看到産業要素之間的耦合更加重要,推動形成更強的爆發力和集聚力。對南京而言,産業耦合有“製造+服務”“軟體+硬體”“實體+數字”三條路徑,我們要搶佔新一代人工智慧、未來網路等新賽道,打造智慧網聯汽車、元宇宙集聚區,為江蘇建設“數實融合第一省”挑大梁、作支撐。
推動“集群化”。南京智慧電網産業規模全國第一,軟體産業、人工智慧居全國前四,新型顯示、基因細胞等細分産業有著較強競爭力。我們將牢牢把握産業集群這一産業發展的高級形態和組織方式,加快打造軟體和資訊服務萬億級産業地標、智慧電網5000億級集群,推動生物醫藥、積體電路邁上千億規模,力爭再新增3—5個國家級先進製造業集群,積極創建國家未來産業試驗先導區。
提升“含綠量”。南京將瞄準“存量減碳、增量近零、碳資源化”的路徑,堅定走下去,加快石化、鋼鐵等重點企業綠色轉型,大力發展新能源、節能環保等綠色産業,在綠色低碳發展中搶得先機、走在前列。
強化“協同性”。今年,在疫情形勢下,我們仍成功舉辦了世界智慧製造大會、軟博會、全球服務貿易大會暨數字貿易峰會等一系列展會,危中尋機,推動産業協作更加緊密。在市域範圍,我們將堅持特色發展、錯位競爭,每個板塊圍繞各自定位,突破百億級項目和千億級集群;在城市群和都市圈範圍內,找準南京定位,大力推動“研發+産業”“生産+展示+銷售”等協同合作,構建鏈式配套、梯次佈局的産業互補體系。
與民同心把期待變成南京現實
記者: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必須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勵共同奮鬥創造美好生活,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如何把百姓期待變成南京現實?
韓立明:《南京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在網上公示,收到反饋意見1100多條,我們一一做了回應,從中我們讀出了南京百姓四個方面的期待:
一是期待城市實力更強、能級更高。城市有實力,市民就有自豪感。我們將著力打造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先行示範區,顯著增強城市科技創新策源、開放樞紐門戶、文化標識引領等核心功能,力爭每人平均GDP達到發達國家水準,基本建成全球創新型城市和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國際消費中心城市、重要金融中心和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
二是期待家園更為宜居、更富內涵。這幾年,我們著力推進城市有機更新,小西湖、頤和路等一批項目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文化遺産保護獎、住建部典型案例;過江通道形成“7橋2隧3軌”,今年還將有燕子磯長江隧道、地鐵1號線和7號線北段等項目投入運營,交通擁堵指數在全國100個重點城市中降至第44位;江北新主城加快崛起,近幾年共實施50多個重大民生項目,僅義務教育學位就新增4萬個。下一步,我們還將不斷提升中心城區功能品質,提高副城新城配套水準,加快實現産城融合、職住平衡、宜居宜業。
三是期待生活更有品質、更具歸屬感。我們高度關注市場主體,推出“小店計劃”和擴消費、促投資所有計劃,綜合採取稅費、房租減免和金融支援等措施,疏解市場主體壓力,用更加到位的服務留住城市“煙火氣”。我們要與民同心,著力穩就業穩預期,認真解決“一老一小”等突出問題,打造“有歸屬感的城市”。
四是期待安全感更加充實、更可持續。我們將全面加強韌性城市、智慧城市建設,打造具有南京特色的“一網統管”體系。群眾有困難,一定要相信黨委政府在。我們將始終把群眾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細緻入微地做好各項工作,全城同心平穩度過考驗。
記者:能否用一句話描繪您心目中的中國式現代化的南京圖景?
韓立明:現代化建設的成效,最終要用人民群眾的滿意度來衡量。如果用一句話來描述,我心目中中國式現代化的南京圖景,就是要把南京建設成為有文化厚度的城市、有創新高度的城市、有生活溫度的城市、有風景氣度的城市,讓每位市民在這座城市都有情感歸屬的認同、夢想成真的機會、幸福美好的生活。
新華報業全媒體記者
雙傳學 顧新東 杭春燕 顏芳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