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租購並舉新格局

來源:經濟日報 2022-12-14 09:26:43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最新統計數據顯示,今年1月份至10月份,全國保障性租賃住房已開工建設和籌集233.6萬套(間),佔年度計劃的98.8%,完成投資1750億元。截至10月底,全年目標已近完成,這意味著全年保障性租賃住房的建設籌集任務能夠順利完成。重在解決新市民、青年人住房困難的保障性租賃住房承載著這部分人群對實現住有所居的希望,因此,保障性租賃住房建設既要有量的保證,更應注重質的提升,確保讓更多新市民、青年人住得進、住得好。  

不久前,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三部門出臺《關於做好發展保障性租賃住房情況年度監測評價工作的通知》(下稱《監測評價》),這既是有關部門對保障性租賃工作的監測考核,也是對各地推進保障性租賃住房工作的細化指引,有助於督促各地保質保量完成保障性租賃住房建設籌集任務。  

從2022年情況看,各地建設籌集保障性租賃住房的熱情較高,一些省市提前或超額完成年度建設籌集任務,交上滿意答卷。我國明確的住房保障體系頂層設計中,保障性租賃住房是三類住房之一,且是重中之重。自2021年6月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快發展保障性租賃住房的意見》實施以來,我國保障性租賃住房建設籌集工作取得快速發展。2021年、2022年,全國建設籌集330萬套(間)保障性租賃住房,大約可解決近1000萬新市民、青年人的住房困難。預計整個“十四五”期間,40個重點城市將建設籌集650萬套(間)保障性租賃住房,可解決近2000萬新市民、青年人的住房困難。  

未來,租購並舉將改變我國現有的住房供給格局。按照《監測評價》,新市民和青年人多、房價偏高或上漲壓力較大的大城市,“十四五”期間新增保障性租賃住房佔新增住房供應總量的比例達到30%及以上,方能獲得該分項的滿分10分。從這一比例不難看出,未來人口凈流入的大城市中,保障性租賃住房在新增住房供應中將佔有較大比重。住房租賃可成為更多年輕人解決居住問題的首選,特別是在房價高企的大城市,如果租房住足夠方便舒適,可以為更多年輕人減輕買房壓力。  

保障性租賃住房的來源逐步拓寬,為確保完成建設籌集目標提供了有力支撐。保障性租賃住房的房源愈加廣泛,除了利用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國有企事業單位利用自有閒置土地建設外,很多城市鼓勵將存量建築通過轉換用途改建成保障性租賃住房。如將産業園區中閒置的寫字樓改造成公寓或宿舍。此外,旅館、廠房、倉儲、科研教育等非居住存量房屋,在符合規劃原則、權屬不變、滿足安全要求、尊重群眾意願的前提下,也嘗試改造為保障性租賃住房。一些城市還在存量房地産開發房源較多的前提下,鼓勵將開發商及居民持有的存量房源轉化為保障性租賃住房。存量改建盤活了閒置資源,增加了保障性租賃住房的供應,既利於改善民生,也有利於增強經濟活力。  

金融領域對於保障性租賃住房領域的支援,有助於保障性租賃住房的長期可持續發展。發展住房租賃往往是前期投入大,而成本回收慢,獲得持續的資金支援必不可少。《監測評價》明確,引導市場主體加強與金融機構的溝通對接,加大對保障性租賃住房建設運營的金融支援力度,當獲得信貸、REITs(不動産投資信託基金)、專項債等資金支援的保障性租賃住房建設項目數佔需要資金支援的保障性租賃住房建設項目總數的比例達到100%時,取得該分項的滿分5分。也就是説,政策鼓勵保障性租賃住房項目積極爭取資金支援。今年,保障性租賃住房REITs加速落地,持續擴容。金融主管部門負責人多次表態,將加快打造REITs市場的保障性租賃住房板塊。這對於盤活保障性租賃資産可謂意義重大,對於後續融資渠道的拓展具有非常積極的作用,能激活更多市場化機構參與發展保障性租賃住房。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並舉的住房制度。隨著各項利好政策頻出,創新性舉措發佈,保障性租賃住房取得了良好發展態勢。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保障性租賃住房將迎來更加快速的發展,租購並舉的新格局將給人們的居住生活帶來積極影響和變化。


(責任編輯:王永超)
網站無障礙
構建租購並舉新格局
來源:經濟日報2022-12-14 09:26:43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最新統計數據顯示,今年1月份至10月份,全國保障性租賃住房已開工建設和籌集233.6萬套(間),佔年度計劃的98.8%,完成投資1750億元。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