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創新“帶押過戶”,專家:有利於激發二手房交易活力

來源:央廣網 2022-08-30 10:38:46

北京8月29日消息,傳統模式下的二手房交易過戶流程較為繁瑣,賣方借款或買方墊資、還清銀行貸款、解除抵押、辦理交易過戶、買方重新設立抵押這些流程缺一不可,登記完成後買方銀行放款,賣方最終才能拿到剩餘的房款。整個週期少則十天半個月,多則一個月以上,這也成為二手房在市場流通的“最大絆腳石”。因此,在因城施策繼續加碼的同時,部分城市創新了二手房交易新模式——“帶押過戶”。

對此,中指研究院指數事業部市場研究總監陳文靜表示,二手房“帶押過戶”預示著在購買尚存按揭貸款的二手房時,不用先還清按揭貸款就可以過戶、重新抵押併發放新的住房貸款,此方式在節省資金成本的同時,也可以提高二手房交易效率,有利於激發二手房市場的交易活力,促進住房消費。

激發二手房市場交易活力,昆明、濟南先後出臺“帶押過戶”新模式

8月17日,濟南市委、市政府召開新聞發佈會,圍繞二手房“帶押過戶”登記新模式展開介紹,指出“為了讓群眾享受更便利的登記服務,針對二手房交易過程中多部門分開辦理時間長、買賣交易風險高、資金成本高的問題,濟南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協同市住房公積金中心和銀行、公證等機構歷時近半年積極探索,在全國首次創新推出二手房“帶押過戶”登記新模式。對於存在抵押的房産要上市交易的,實現了不用先歸還原來的房貸就可以完成過戶、抵押、發放新的貸款,提高交易品質,降低交易成本。”

目前,濟南“帶押過戶”在工行、建行、北京銀行等多家銀行試點成功,將在全市二手房市場全面推行,實現銀行貸款審批、抵押放款及二手房轉移登記、抵押登出等各環節的無縫銜接。

就在此前,昆明市也在8月初舉行了存量房“帶抵押過戶”合併登記工作啟動儀式,成功辦理雲南首筆二手房“帶抵押過戶”合併登記業務,並現場頒發了雲南首本二手房“帶抵押過戶”不動産證。

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指出,從流程方面看,過去的模式是“房東籌錢償還二手房剩餘貸款-房東賣房-下家付款-房東收款”,而現在的模式是“房東賣房-下家付款-房東償還二手房剩餘貸款和收款”。

“從新交易模式看,具有便捷、高效和安全的屬性。其中,便捷是指買賣雙方只需要在一個窗口提交一次材料即可,相關交易和過戶業務就可以完成;高效是指,此類業務過去可能至少會拖3個月時間,尤其是涉及到房東償還貸款的業務,而現在則可以壓縮至3天;安全是指,全程的交易均是在資金監管協議下進行的,買賣雙方的交易均有保障。”嚴躍進表示。

促進住房需求釋放,持續調整房地産政策

8月16日,在經濟大省政府主要負責人經濟形勢座談會上明確提出:“經濟大省人口多,要多想辦法促消費,擴大汽車等大宗消費,支援住房剛性和改善性需求”,陳文靜表示,本次山東濟南首創推出二手房“帶押過戶”模式,促進住房需求釋放,積極落實會議精神,短期來看,“濟南模式”也為其他城市提供了參考借鑒,預計未來將有更多城市跟進,在二手房交易方面給予政策支援。

與此同時,陳文靜還表示,為了更好地支援住房剛性和改善性需求,經濟大省的住房政策有望進一步加快優化落地,從政策舉措上看,近期江蘇的蘇州、無錫等城市優化“認房認貸”政策,山東濟南降低公積金貸款首付比例,短期降低首付比例、降低房貸利率、優化限購政策等仍是政策調整方向。伴隨著經濟基本面較好省份持續調整房地産政策,這部分地區的房地産市場,特別是熱點城市的市場活躍度有望好轉。

此外,嚴躍進也表示,新模式背後體現了降低二手房交易成本、活躍二手房的政策創新思路,同時具有示範意義,是盤活二手房資源、加快二手房流通、從二手房交易活躍帶動一手房交易活躍等方面的重要創新政策。對於全國市場具有非常好的啟發意義。

(責任編輯:孫悅)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多地創新“帶押過戶”,專家:有利於激發二手房交易活力
來源:央廣網2022-08-30 10:38:46
北京8月29日消息,傳統模式下的二手房交易過戶流程較為繁瑣,賣方借款或買方墊資、還清銀行貸款、解除抵押、辦理交易過戶、買方重新設立抵押這些流程缺一不可,登記完成後買方銀行放款,賣方最終才能拿到剩餘的房款。整個週期少則十天半個月,多則一個月以上,這也成為二手房在市場流通的“最大絆腳石”。因此,在因城施策繼續加碼的同時,部分城市創新了二手房交易新模式——“帶押過戶”。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