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聚焦>4項工作已完成,39個項目在推進,2022年20項民心工程最新進展看這裡!
來源:北方網 2022-07-20 09:58:16
民心工程與群眾利益息息相關,與百姓幸福緊密相連。上半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推動下,各區、各部門積極克服疫情影響,提速加力推進20項民心工程落地,多措並舉保障項目順利實施,部分項目已提前完成,及時發揮了社會效益,給群眾送去了實惠與便利。截至6月底,“提高失業保險待遇標準”等4項工作已完成,其餘39個項目有序推進,預計三季度內可再完成4項,11月底前可完成23項,其餘12項確保年底前全部完成,向群眾交賬兌現。
4個項目落地實施 提前發揮社會效益
提高醫保報銷待遇。該項政策已於今年1月1日起實行,我市居民醫保高檔繳費參保人員在一、二級定點醫療機構門(急)診就醫,醫保支付比例在原有基礎上提高了5個百分點;有序放開了居民三級定點醫療機構門(急)診報銷,居民醫保高檔和低檔繳費參保人員在選定的1家三級定點醫療機構門(急)診就醫,醫保支付比例分別為50%和45%。半年來,該項政策已惠及全市540萬居民醫保參保群眾,據測算全年可為參保群眾減輕醫藥費負擔約6億元。
提高失業保險待遇。該項政策已於今年7月1日起全面實施,我市失業保險金髮放標準月每人平均提高了90元,全市約有14萬名失業人員可享受到政策帶來的紅利。
提升殘疾人服務水準。為提升基層殘疾人工作者的服務能力和水準,針對“輔助器具適配服務”開展了專項技能培訓。計劃全年培訓2000人,截至6月底已培訓2530人,測試通過率90.2%,學員滿意度100%。通過培訓的基層殘疾人工作者普遍達到了“三懂兩會一掌握”的目標,即懂分類、懂性能、懂用途,會甄別、會使用,掌握殘疾人輔助器具篩查技能,能夠為殘疾群眾提供更加規範化、精準化、專業化的服務。
豐富群眾健身場所。“二宮公園提升改造”項目歷經210天晝夜奮戰順利竣工,已于6月13日對外試開園。第二工人文化宮突出“工公”二字,充分利用現有資源,提升改造綜合球館、體育場等各類場館,新增咖啡店、便利店等商業配套設施,為廣大群眾提供了一處功能齊備、特色鮮明的文體休閒活動場所。開園以來,截至6月30日,已累計接待遊客27.06萬人,受到廣大職工群眾的一致好評,社會各界反響良好。
建設施工類項目部分完成 儘快投入使用
新建義務教育學校。目前已完成11個義務教育學校建設,包括:寶坻區鈺華中學、濱海新區生態城中福中加地塊小學、開發區第一小學二部、寧河區蘆臺街第一小學(路南校區)、西青區東咀小學、西青區南開敬業學校、河北區育嬰裏第四小學、東麗區金融街中學、河西區閩侯路小學尖山路校區、河西區美塘小學、南開區宜賓裏小學。共新增義務教育學位12255個,其中小學學位9855個、初中學位2400個,可於今年9月投入使用,有效提升我市義務教育資源供給能力,滿足適齡兒童就近入學需求。
增建公共停車泊位。完成停車場建設15處,增加停車泊位5481個,其中濱海新區東疆保稅港區觀瀾路以東、陜西道南北兩側和伊川道北側停車場,河北區新開河橋、金剛橋、北站立交橋3個橋下空間停車場、天翔路停車場,南開區鞍山西道與紅旗路交口停車場,紅橋區洪湖裏地鐵站旁停車場,河西區敬愛裏地塊、富源裏地塊停車場,河東區順馳橋下停車場、中山門團結北裏停車場、靖江路益盛醫院門前停車場等12處已投入使用,有效緩解了周圍群眾的停車難題。
建設便民商業設施。已新建品牌連鎖便利店68個,其中:便利蜂24個、羅森25個、柒一拾壹18個、物美1個,輕鬆打造一刻鐘便民生活圈,讓群眾“近”享便利。建成河東區程林裏、東麗區新立、西青區梁晨馨苑、北辰區盛錦園和泰來道5個標準化菜市場,滿足周邊7.5萬居民群眾的生活需求。
修建休閒健身場所。已建成社區體育園14個,健身步道3條,多功能運動場6個。完成11個社區公園、遊園、口袋公園提升改造任務,通過豐富綠植、地面鋪裝、增設桌椅、安裝健身器材、增加兒童遊戲設施等方式,實現居民“推窗見綠、出門進園”的目標,切實增強群眾的獲得感、體驗感和幸福感。
此外,養老服務綜合體、津濱水廠二期、登州路排水泵站、燃氣供熱舊管網改造、道路建設、橋梁改造、公交線路調整、農村困難群眾危房改造、智慧平安社區建設、電梯維保品質抽查等項目均在原計劃基礎上加快建設實施,確保按時保質完成,儘快産生實效。
管理服務類項目不斷優化 努力提質擴面
提高醫療服務水準。優化醫保報銷服務,在各區醫保服務大廳為老年人提供代辦服務,持續擴大醫保電子憑證應用場景,上半年全市醫保電子憑證激活量增加34.1萬,213家定點醫療機構實現“刷臉就醫”。71家定點醫療機構啟動了門診慢特病相關治療費用跨省直接結算試運作。推進基層數字健共體建設,目前已組織申報示範基層慢病管理中心37家,完成528家社區衛生服務站雲平臺上線運作,努力為全市居民提供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的醫療健康管理服務。“網際網路+護理服務”新增“母嬰護理”等15項服務。群眾性、普及性紅十字應急救護專題培訓,創新採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提高培訓質效,已培訓7992人。完成中小學生體質測試77萬人、視力篩查99.02萬人,完成0-6歲兒童孤獨症篩查6.6萬人。
促進農業增産豐收。持續開展農業機械化生産託管服務,已完成28.9萬畝土地託管,服務小農戶7000戶,兌付補貼機具2281台。稻漁綜合種養基地已完成水稻插秧和蟹種投放,累計開展技術服務42人次,服務重點企業24家、小農戶300余戶,有效減少了河蟹“牛奶病”的發病率,預期可實現全年豐收。
加強食品安全管理。為做好銷售環節食品安全管理,持續開展“區級食品安全管理示範店”建設,累計開展培訓452班次、3877人次,舉辦現場諮詢宣傳活動138場次,入店定向指導2013次。根據徵集到的群眾建議,開展“你點我檢”食品安全抽檢180批次,合格率98.9%,對抽檢中發現的不合格食品,及時開展核查處置,保障群眾“舌尖上的安全”。
治理城市噪聲擾民。推動全市16個區每區創建1個“安靜居住小區”試點,目前正在組織開展試點區域聲環境監測、制定《安靜小區居民公約》、設置禁鳴標誌,並開展問卷調查徵集居民意見建議。同時,積極開展工業園區和建築施工噪聲專項治理,完成35個工業園區邊界噪聲監測,累計出動11162人次對3471個噪聲問題點位開展執法檢查,辦結建築施工噪聲擾民投訴4940件。
此外,“五愛”教育陣地、農業品牌化建設等項目正在按計劃有力有序推進,市第十五屆運動會正在緊張籌備過程中,第七屆市民文化藝術節已于4月30日開幕,並陸續開展了“喜迎二十大·奏響新華章”天津市第十一屆鋼琴大賽等24項活動。
紓困幫服類項目持續推進 惠及百姓生活
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強化穩就業政策落實,開展了“就業援助月”“春風行動”“公共就業服務進校園”和“民營企業招聘月”等重點公共就業服務活動,截至6月底,全市城鎮新增就業17.95萬人。
改善群眾住房條件。向中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發放租房補貼2.32億元,惠及7.39萬個家庭。籌集認定保障性租賃住房項目56個、2.1萬套(間),主要分佈在市內商業集聚區、國家級和市級産業園區、濱海新區各開發區、京津冀協同發展重點産業承接平臺等,服務各類引進人才及醫藥、鐳射、新能源等高端裝備製造企業職工,更好滿足新市民、青年人等群體住房需求。
關心關愛職工生活。依託“津工智慧平臺”開展網上惠享超市、免費觀影、打球、文演、優惠送餐等惠工服務33萬人次,投入惠工資金1250萬元。上半年,共發放職工大病救助金3186萬元,救助900人,為職工雪中送炭,幫助其渡過難關。免費為20589名農民工、困難企業職工和困難職工進行查體,提供精準便捷的健康服務,讓廣大職工切實感受到溫暖。
部分項目攻堅克難 多措並舉趕超進度
今年年初,部分項目建設受到疫情影響,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推動下,各區、各部門積極克服困難,不斷改進措施、強化服務、加強協調、實地督促,努力在疫情平穩期搶抓進度,提速加力,推進各項工作在上半年順利完成預定目標。如:津濱水廠二期、室內供熱“冬病夏治”、殘疾人家庭無障礙設施和菜市場新建改造等工程建設類項目,各單位通過加大人力投入等措施,確保了工程進度,為下半年各項目落地實施打下堅實基礎。再如:紅十字應急救護培訓、惠民演出等群眾服務項目,線上下推廣受阻情況下,及時轉變觀念、創新方式,利用網路平臺,採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有力有效完成了培訓和演出任務,收到良好的社會效果。
同時,本市還強化保障措施,力促項目落地。“養老服務綜合體建設”項目推進過程中,市民政局會同相關區和部門,逐個點位實地調研,“一點一策”進行推動,及時研究具體措施,出臺後續扶持政策,多渠道拓寬場地來源,促進金融、企業、養老機構三方對接,推動該項目加快落地,順利實施,確保按時保質完成年度建設任務。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