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當下資訊技術迭代創新速度不斷加快,推動了商業模式快速發展、商業格局不斷重塑。在新的商業文明下,商業發展與社會福祉深度融合,企業社會責任和社會價值的重要性凸顯。
同時在新冠疫情、氣候變暖、人口老齡化加劇等環境與社會問題逐漸增多的背景下,可持續發展理念深入人心,衡量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的ESG受關注度隨之升溫。作為支柱産業之一,房地産行業健康穩定發展與國民經濟息息相關。房企作為重要的市場參與主體,積極披露ESG方面資訊、提升ESG能力和表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此背景下,中國網地産推出全新欄目-《ESG·領先觀察》,持續聚焦企業在不同維度勇擔社會責任、創造社會價值的生動實踐,同時分享企業在ESG方面的成功經驗。欄目將涉及最新政策法規、企業評級標準、風險識別等各個方面。
新的投資理念和評價標準 助力企業推進長遠建設
不同時期有不同的投資理念,每個時期的投資理念,都帶著當下的時代烙印。ESG作為新的投資理念,最早于2004年由聯合國全球契約組織(UNGC)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金融倡議(UNEP FI)在共同發佈的報告《Who Cares Wins》中提出。
2006年高盛發佈研究報告,將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等因素整合在一起,提出在投資銀行的投資實踐中開展ESG投資,正式明確了ESG投資理念。
此外2006年,聯合國責任投資原則組織(UNPRI)列出6大原則、34項建議可行性方案,作為投資者投資準則,將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納入投資決策考量過程,成為國際上檢驗投資者履行責任的重要指針。
眾所週知,ESG是環境(Environment)、社會(Social)和公司治理(Governance)的縮寫,其區別於傳統的財務層面,是一種關注企業非財務績效的投資理念和評價標準,是評估企業在履行社會責任方面做出貢獻的重要指標,體現了企業健康發展的可持續性、投資價值以及社會價值。
具體來説,包含三個方面。其中,Environment關注的是企業對環境的影響,主要議題包括企業在生産經營過程中的環境管理、環保意識、污染物防治、綠色採購政策、溫室氣體排放、節能減排措施等,是企業環境責任履行的體現。
Social是指企業在履行社會責任方面的表現,主要通過關注企業在員工管理、薪酬福利、工作條件以及與供應商、經銷商、承包商、媒體公告等外部群體之間的關係,來判斷一家公司在社會責任方面産生的內外影響,這直接關係到一個公司的聲譽情況,是企業價值觀的體現。
Governance聚焦企業管理和行為層面,主要關注企業的願景與發展戰略、董事會結構、股權結構、財務資訊透明度和披露充分性等,其本質是通過機制或制度來維護、協調公司利益相關者之間的關係。
可以看出,ESG理念中,環境和社會主要是企業對外的責任,治理主要是企業內部責任。需要指出的是,公司治理是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實現社會價值的手段和核心。
ESG著名評測機構商道融綠官網顯示,目前應用最廣泛的ESG投資策略分類由全球可持續投資聯盟(GSIA)在2012年提出,主要包括7大類,即負面剔除、同類最佳/積極篩選、規範篩選、ESG整合、可持續主題投資、企業參與和股東行動、影響力投資和社區投資。
房企重塑新發展格局的重要抓手和戰略支點
經濟飛速發展,時代的底層邏輯也在快速改變,行業發展理念也需與時俱進。
房地産行業作為國民經濟支柱産業之一,其發展的底層邏輯也已重構,在“房住不炒”主基調下,回歸居住本質與實體經濟本源,走高品質、可持續發展之路已然成為眾多規模房企的共識。同時,在綠色發展、“雙碳”戰略、科技創新、共同富裕等國家發展大局下,房企也需要積極貫徹新發展理念。
在新的運作規則下,房地産行業的投資理念也由單一走向多維,過去注重短期經營及盈利等數據的投資理念已不合時宜。當下體現企業在環境、社會及管治方面的可持續發展報告更為重要。
此外,2021年在“三線四檔”、“兩集中”供地等政策下,樓市遇冷、房地産行業下行。同時部分房企由於資金鏈緊張,陷入債務違約、停工停産、裁員降薪等危機,也使房企面臨信用危機,因此重塑正面形象迫在眉睫。
在此情況下,越來越多的房企意識到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ESG的重要性,將ESG理念貫穿到業務模式、風險管理以及決策流程中,成為多數房企在新發展格局中力求企業健康且可持續的發展的重要抓手和戰略支點,是房企未來持續良好發展的重要基石。
房企通過披露ESG的相關實踐和績效指標,讓投資者從經營理念和企業文化等方面進一步了解到公司的投資價值以及發展的可持續性,這將成為投資機構在投資決策過程中參考的重要指標。
此外今年1月11日,仲量聯行發佈的《釋放ESG潛力:探索ESG與企業估值的關係》同樣顯示,ESG因素已成為決定公司長期前景與財務績效的基本要素之一,建立系統化方法將ESG納入公允價值的計算,對於優化投資策略極為重要,並且投資者更願意給ESG分數較高的企業支付溢價。
商道融綠也表示,在房地産調控方面,ESG投資理念不僅可以滿足金融穩定的宏觀考慮,也可以滿足公司穩健經營的微觀引導。一方面,國內外的很多研究都表明,ESG投資具有長期穩健的特徵,與金融穩定的目標匹配。另一方面,ESG強調了公司的非財務績效,包括環境績效、社會績效等。非財務績效與財務指標合起來可以更好地呈現一家公司的整體能力。
步伐加快、趨勢明顯 資本市場監管發力新方向
需要注意的是,ESG建設發展並非一蹴而就,加快構建接軌國際、符合國情的ESG評級體系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
目前我國ESG發展尚處於初級階段,市場空間廣闊。但相關政策配套、資訊披露、評級標準等各個層面的規則還未完全成型。對於企業而言,完善ESG管理架構,制訂ESG管理方針、策略、目標等都需要長期的投入。
商道融綠官網數據顯示,截止2021年末,我國泛ESG指數有66隻,較去年增長11隻;泛ESG公募基金産品數量增加到344隻,規模由2020年的2000多億元增加到5000多億元,增長迅猛。
巨大的發展空間為ESG留下無限發展前景。隨著“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目標持續推進,由ESG引領的責任投資正在成為企業價值共創的重要議題。國內ESG步伐明顯加快,特別是進入2022年以來相關鼓勵政策不斷出臺。
1月,生態環境部印發《企業環境資訊依法披露格式準則》,要求發生違規行為的上市公司與發債企業要強制披露環境資訊。同月,滬深交易所更新上市規則,多次提及社會責任,重申上市公司“應當按規定編制和披露社會責任報告”。
4月15日,證監會發佈的《上市公司投資者關係管理工作指引》中提到,落實新發展理念的要求,在溝通內容中增加上市公司的環境、社會和治理(ESG)資訊。
5月27日國務院國資委公佈《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品質工作方案》。文件要求,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探索建立健全ESG體系。立足國有企業實際,積極參與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ESG資訊披露規則、ESG績效評級和ESG投資指引,為中國ESG發展貢獻力量。推動更多央企控股上市公司披露ESG專項報告,力爭到2023年相關專項報告披露“全覆蓋”。
商道融綠表示,此次將ESG資訊納入投關溝通內容並非偶然,透露出監管層對ESG的重視,説明ESG是資本市場監管的新方向。
業內人士也指出,ESG理念高度契合國內高品質發展和雙碳理念。隨著“十四五規劃”的落地實施,在碳中和、碳達峰目標下,與頂層設計相吻合的ESG迎來發展機遇,呈現星火燎原之勢。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