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40城密集出手穩樓市 這幾地多生娃可以多買房

來源:中新經緯 2022-05-18 10:23:55

中原地産研究院統計數據顯示,5月超40城發佈了穩樓市政策。政策涉及降首付、公積金貸款額度提升、取消限售、放鬆限購等。此外,杭州等地還增加了三孩家庭的購房資格。釋放哪些信號?多地樓市政策鬆綁

5月17日,杭州發佈《關於進一步促進房地産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的通知》,從優化二手住房交易政策、完善稅收調節、更好滿足三孩家庭購房需求等方面進一步完善房地産市場調控。

杭州對二手房放鬆了限購政策,通知明確,在杭州限購範圍內購買二手住房,落戶本市未滿5年的戶籍家庭無社保繳納要求,此前需要滿足2年社保要求。外地戶籍購二手房需連續繳納城鎮社保或個人所得稅滿12個月,而此前需要繳納4年社保。

在強二線城市中,杭州率先鬆綁,中原地産首席分析師張大偉對中新經緯表示,杭州的政策力度並不大,但作為當下樓市最熱點區域龍頭代表,杭州出手代表了本輪樓市救市將全面升級。

今年4月底,中央政治局會議定調樓市,提出“支援各地從當地實際出發完善房地産政策,支援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優化商品房預售資金監管,促進房地産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後,各地樓市政策進入密集優化期。

據不完全統計,5月以來,至少包括四川成都、海南海口、河南洛陽、廣東東莞、福建莆田、浙江嘉興、江蘇南京、遼寧瀋陽等40城出臺穩樓市政策,多以降首付、公積金貸款額度提升、給予購房補貼、取消限售等手段為主。

三孩家庭增加購房資格

值得關注的是,杭州新政對於三孩家庭增加了購房資格。通知提出,符合條件的三孩家庭,在限購範圍內限購的住房套數增加1套;報名參加新建商品住房公開搖號銷售時,參照“無房家庭”優先搖號。

事實上,除了杭州,此前東莞、南京、瀋陽等地也發佈了類似政策。

東莞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等部門5月14日發文稱,對符合國家生育政策生育二孩或三孩的居民家庭,允許其新增購買一套商品住房。

南京自5月11日起,生育二個孩子及以上南京戶籍居民家庭,可新增購買一套商品住房,同時可享受相關銀行最優惠貸款利率等支援。

瀋陽房産局4月30日發文稱,對生育二孩、三孩未滿18周歲的居民家庭在瀋陽行政區域內已擁有2套住房的,可在瀋陽市限購區域內再購買1套新建商品住房,另外放寬了公積金貸款限額。

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認為,此類規定充分體現了三孩家庭購房方面受到了積極的保護。按無房家庭優先搖號也具有非常大的導向,能夠充分保障此類家庭後續購房權益的增加。當前各地三孩家庭增加一套購房資格的政策內容,或在全國各地鋪開推進,成為促進人口增長、保障三孩家庭居住權益的重要體現。

上述新政“適應了近年來鼓勵生育的政策導向,此舉會釋放一部分因家庭人口增加而驅動的換房需求。”廣東省規劃院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李宇嘉認為,政策對樓市更多的是信號意義,國家對於生三孩的政策導向,是降低生育、養育、教育的成本,在住房方面,更多的應該是降低住房成本,促進生育和消費的意願。

年內近130城穩樓市

中原地産研究院統計數據顯示,2022年以來,已有近130個城市發佈了出臺穩樓市新政。

張大偉認為,今年從中央部委到地方省市,都在出臺發力穩定樓市的政策。從市場看,隨著政策底部的出現,市場成交的底部也逐漸開始接近。

為何樓市政策不斷寬鬆?張大偉認為,相比往年樓市調整博弈期很長、樓市下調緩慢,本輪市場因為很多大型房企被抑制了融資渠道,疊加銷售端按揭放款放緩,樓市調整速度非常快,從價格的下調速度看,刷新了歷史記錄。但隨著政策的逐漸穩定,特別是2021年四季度以來信貸政策的企穩,央行不斷釋放維穩資訊,個人按揭房貸數據出現了止跌,對於市場來説,有望逐漸企穩,政策見底後,2022年三季度市場底部有望加快出現。

諸葛找房數據研究中心高級分析師陳霄認為,當前出臺政策方面多放在需求端發力,出臺措施也多集中于放寬公積金貸款條件、降低首付比例、放鬆限購限售等方面,市場對政策逐漸形成了一定的免疫力,後期政策端還需考慮創新性政策出臺,如長沙近期出臺的租購聯動新政等形式。

(責任編輯:王永超)
網站無障礙
超40城密集出手穩樓市 這幾地多生娃可以多買房
來源:中新經緯2022-05-18 10:23:55
5月超40城發佈了穩樓市政策。政策涉及降首付、公積金貸款額度提升、取消限售、放鬆限購等。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