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社區醫養能力 奧園社區養老模式走在全國前列

來源:中國網地産 2022-04-02 14:29:39

近日,發佈《關於開展社區醫養結合能力提升行動的通知》,《通知》明確指出要有效利用現有基層醫療衛生、養老服務等資源,提升居家社區醫養結合服務能力,切實滿足轄區內老年人健康和養老服務需求。

從注重機構養老,轉向重點發展社區居家養老,是我國養老服務體系發展的要點之一。“銀發浪潮”洶湧而來的當下,如何保證“老有所養”“老有所樂”也是近年來會的熱點話題之一。

九部委發文提升社區醫養能力 奧園社區養老模式走在全國前列_中國網地産

奧園 供圖

早在1998年,廣州本土起家的中國奧園集團便開啟了在健康養老領域的佈局探索,尤其是旗下主攻大健康業務板塊的奧園健康(3662.HK)2019年在聯交所主機板上市後,奧園積極響應健康中國戰略並以此為契機,在康養業態和運營模式上不斷探索,凝聚一大批專業人才團隊,打造高品質的基礎設施、標準化的康養流程、完備的生活空間,尤其重點發力社區居家養老産業,綜合提升社區醫養能力,建立和完善老年健康服務體系,讓居家養老、社區養老等“多選擇生活方式”成為可能。

九部委發文提升社區醫養能力 奧園社區養老模式走在全國前列_中國網地産

奧園 供圖

從硬體搭配上看,奧園在政府指導下打造綜合養老服務中心,即頤康中心,以“醫養結合”“智慧養老”為特色,致力於用專業的服務讓長者能夠在家門口享受到一站式綜合養老服務。頤康中心內還搭配奧園第一綜合門診部,通過加入廣州番禺區“醫共體”,實現與醫院的醫療資訊互聯互通,將綜合門診、康復治療、慢病管理、養老服務、居家服務等資源充分整合,提供更優質的覆蓋老年人全生命週期的個性化養老服務內容。

九部委發文提升社區醫養能力 奧園社區養老模式走在全國前列_中國網地産

奧園 供圖

配合硬體落地的,是奧園健康在社區養老軟性服務上的持續發力。去年8月起,全國奧園社區同步啟動“3+1行動計劃”,從業主中招募“社區敬老志願者”,與奧園物業一起,共同為社區長者提供健康義診、到府陪伴、老人生日會等多樣化守護關愛服務,全方面保障社區老人的身心健康、愉悅。2個月內,全國80個項目參與,長者關懷活動108場,參與業主2500人,獲得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專題聚焦報道。

此外,奧園社區一直以來保持著"尊老、敬老、愛老"的優良傳統,例如在番奧社區每逢九九重陽便開展多種多樣的長者節主題活動,迄今已開展至第九屆。同時多年來聯動各方資源力量,陸續通過家訪慰問、社區義診、疫苗接種長者專場、長者配餐等,讓長者切身感受到社區關懷和鄰里溫情。

作為深耕大灣區業務覆蓋全國的綜合性企業集團,奧園還不斷通過整合旗下地産、商業、文旅、醫美、科技、教育、體育等多重産業資源,賦能奧園健康發力社區居家養老産業,致力於綜合提升社區醫養能力,建立和完善老年健康服務體系,比如奧園在江門恩平、中山泉林、清遠英德、廣州南沙均打造了各具特色的康養小鎮,在上海奉賢、廣州番禺、杭州等地建成多個專業性的醫美醫院、健康中心等。

值得一提的是,奧園健康首個社區居家智慧養老機構幸薈裏頤康中心,以及旗下廣州番奧社區頤康站在養老服務領域的探索成果,不僅獲得廣東省委主要領導的高度認可,親臨現場指導,也成為廣州市政府認可推廣的新模式,更是多次贏得各主流媒體專業媒體的關注。僅2021年內,中央電視臺新聞攝製組《新聞30分》《朝聞天下》《新聞直播間》等王牌欄目更是兩度來到奧園社區,多次聚焦報道奧園健康養老模式,探討奧園如何依託産業資源和能力優勢,實現智慧長者服務精準落地,滿足多元生活需求。 

可以説,奧園在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領域的探索實踐已經蹚出一條新路,奧園社區養老模式走在全國前列,成為全國範圍緩解養老難題的參考樣本之一。  

(責任編輯:李彤)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為廣告資訊,由廣告主授權中國網地産發佈,文中觀點僅供讀者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提升社區醫養能力 奧園社區養老模式走在全國前列
來源:中國網地産2022-04-02 14:29:39
近日,發佈《關於開展社區醫養結合能力提升行動的通知》,《通知》明確指出要有效利用現有基層醫療衛生、養老服務等資源,提升居家社區醫養結合服務能力,切實滿足轄區內老年人健康和養老服務需求。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