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以數字化、職業化雙提升促進居住服務者共同富裕的建議

來源:中國網地産 2022-03-11 16:52:41

共同富裕從勞動者角度看,即勞動者為消費者提供可預期的優質服務,獲得持續穩定收入。然而因為我國居住服務者技能水準偏低、服務能力分化等問題突出,導致服務品質與穩定收入難以保障。為此,建議通過利用數字技術、打通企業培訓與落地服務業技能行動,推動居住服務者服務能力的均等化,加快實現共同富裕。

一、中國居住服務者能力差異大,實現共同富裕挑戰大

(一) 居住服務業就業規模不斷擴大

居住服務業涵蓋住房開發、交易、租賃、物業管理、房屋裝修、保潔搬家、養老等領域,影響著城鎮家庭的居住體驗。

隨著城鎮家庭對美好居住需求的不斷增長,我國居住服務業就業規模不斷提升。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僅法人單位就業的居住服務者超1800萬,約佔全國全部單位就業規模的5%;就業貢獻率由2003年的2.4%上升至2018年的5%,2003-2018年就業規模複合增長率8.8%。此外,近七成居住服務者來自農村。

(二) 居住服務者能力不均等,職業化、數字化轉型難度大

過去30年,我國居住服務業迎來快速發展。然而,不同於發達國家先職業化再數字化的職業發展路徑,中國居住服務者需同時應對職業化與數字化雙重能力轉型的挑戰。這也極大地制約了居住服務者獲得穩定、高品質收入的能力。相關調研也表明,除家裝設計師外,居住服務者平均收入略低於社會平均工資。

當前,居住服務者整體專業水準偏低,難以轉換為可持續穩定收入。以經紀人、家政為代表,人員流失率高,從業年限2年以內佔比半數以上,大量服務者的專業技能沉澱不足。此外,近半數服務者轉行而來,缺乏應有的專業知識和經驗。

居住服務者專業能力差異大,數字技能鴻溝突出。超五成家政、維修服務人員40歲以上、初中學歷;超四成家裝工人從業年限超10年。學歷低、年齡大、職業固化等因素,制約其數字技能轉型,阻礙其通過勞動技能增加收入實現可持續共同富裕。

(三) 服務者人才技能政策力度不足

中國政府重視勞動者專業水準和技能,但服務業政策力度不足。2021年1月,人社部印發《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指引》;9月,人社部印發“技能中國行動”實施方案;12月,人社部、教育部、發改委、財政部聯合發佈《“十四五”職業技能培訓規劃》……但相關政策均以製造業技能人才為導向,服務業高技能人才培養、使用、評價、激勵等政策重視度、系統性欠缺。這不利於服務者服務能力均等化和共同富裕的實現。

二、利用數字技術與企業培訓推動服務能力均等化的相關建議

建議從數字技術、加快學分銀行建設,打通企業培訓與落地服務業技能行動三方面推動居住服務者服務能力均等化。具體而言:

(一) 充份利用數字技術提升教學效果與促進終身學習。一方面,借助數字技術豐富線上教學效果。借助VR/AR、AI技術,通過沉浸式體驗和個性化教學方案提升教學效果;另一方面,建設居住服務業終身學習平臺,開設個人終身學習賬戶和學習分,使居住服務者便捷、均等化獲得教育機會,並基於賬戶等級與學習分提供激勵。

(二) 學分銀行打通認定企業的培訓。加快千萬居住服務者職業化進程和服務能力均等化,需促進各級各類學校教育、職業培訓、企業內部培訓以及其他職業教育學習成果的認定、積累和轉換。具體來看,將經認定的企業內部培訓體系納入學分銀行,與職業教育、職業培訓、普通教育的學習成果融通、互認,居住服務者可通過企業培訓學學分轉換為相應學歷證書以及技能水準證書。

(三) 落地服務業技能行動和配套政策。協同用工企業、平臺企業、政府以及協會多方力量,完善居住服務者人才培養、評價、激勵等政策體系,健全居住服務者職業技能發展通道和人才評價體系,推動具體試點項目,如薪酬引導、職業資格證書更新、居住服務業産業學院建設、居住服務業職業培訓體系構建等具體舉措,實現人力資本均等化投資與增值,最終實現居住服務者共同富裕。

(責任編輯:李彤)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關於以數字化、職業化雙提升促進居住服務者共同富裕的建議
來源:中國網地産2022-03-11 16:52:41
共同富裕從勞動者角度看,即勞動者為消費者提供可預期的優質服務,獲得持續穩定收入。然而因為我國居住服務者技能水準偏低、服務能力分化等問題突出,導致服務品質與穩定收入難以保障。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