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住房需求咋滿足?2022年有了這些新思路

來源:中新經緯 2022-03-07 09:42:35

堅持“房住不炒”,探索新的發展模式……政府工作報告定調房地産市場擲地有聲。代表委員們有何具體建議?

支援商品房市場更好滿足合理住房需求

5日提請審議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探索新的發展模式,堅持租購並舉,加快發展長租房市場,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支援商品房市場更好滿足購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因城施策促進房地産業良性迴圈和健康發展。

繼2018年全國兩會後,今年全國兩會再次強調租購並舉,ICCRA住房租賃産業研究院院長趙然認為,這明確了我國房地産市場是以市場化商品房、保障性住房和長租房為支撐的三足鼎立的立體化結構。

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表示,當前對於合理住房需求會有全方位的保障,是今年房地産市場發展中的一個重要特點。

“房租年漲幅不超5%”

對於租房群體來説,全國人大代表、58同城CEO姚勁波建議,加快落實“租購同權”,切實保障低收入人群相關權益。大城市新市民房屋租金佔到收入30%-50%,建議住房租金年度漲幅不超過5%;二是穩步推動租購同權。確保購房者和租房者享受同等的權利;三是建立租務法庭,加強司法保障。設置專業高效的租務法庭,借鑒“訴調對接”經驗,設計專門處理租房糾紛的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

姚勁波認為,租購同權最大的意義不在於對市場的影響,而在於解決年輕人的剛性居住需求,引導健康的置業觀,讓租房也能成為一種體面的、積極的生活方式,讓租購同權政策真正走進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中。

供給方面,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部長王蒙徽此前在新聞發佈會上表示,經過統計,希望全年能夠建設籌集保障性租賃住房240萬套(間);新籌集公租房10萬套,棚戶區改造120萬套;也將加快推進長租房市場建設。

“降低首付比例”

全國政協委員莫天全提到,相比而言,降低首付比例對需求端的影響更為直接,既包括對首套房/二套房首付比例的直接調節,也包括對部分城市二套住房的認定標準的間接調節。因此,莫天全建議,應進一步加大對剛需和改善需求的信貸支援力度,促進需求恢復,穩定市場預期。

具體來説,莫天全表示,可結合人口政策,研究調整二孩、三孩家庭的住房信貸政策,針對不同家庭設定差異化首付比例,根據生孩數量適度調整;地方可結合人才政策,除給予住房補貼外,在人才住房信貸政策方面做出調整,如給予高層次人才專項貸款支援、降低人才購房的首付比例等。

實際上,2022年開年以來,各地“穩樓市”政策頻出。2022年前兩個月,已有至少40地發佈不同程度的樓市寬鬆政策,包括公積金政策調整、信貸寬鬆、吸引人才補貼購房、減免補貼契稅等政策。

據中指研究院監測,截至2月下旬,已有超過40個城市出臺房地産相關調控政策,預計兩會後各地將繼續加大因城施策力度。

例如近日,廣西南寧、廣東中山、山西晉中、湖北宜昌、四川自貢等多地先後出臺發佈公積金新政,明確放寬公積金申請發放政策,包括降低二套房首付比例、提高貸款額度等。

3月4日,央行、銀保監會發文亦提及合理確定符合購房條件新市民首套住房按揭貸款的標準,滿足新市民安居需求的導向。

全國人大代表、北京林達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李曉林提到,維護房地産市場健康發展的指引性政策以來,市場效果已經顯露出了比較積極的變化。下一步,還要注重對各地行政性調控措施進行梳理,尤其對發現的新問題應引起關注並積極進行調整修改。李曉林表示,一些地方政府在不動産産權登記工作上還有進一步完善的空間。如部分群眾反映的各地限購、限售、限貸條件過多、過嚴、過頻繁等都亟待解決。

全國政協委員、民革安徽省委會副主委周世虹還提出,如果沒有預售制度,如果實行現房銷售,房地産企業危機將不會涉及購房人,將不存在‘保交付’等問題,更不存在社會穩定和系統性金融風險問題。建議徹底廢除商品房預售制度,在全國範圍內全面實行商品房現房銷售。

對於農業轉移人口,全國人大代表、清華大學教授蔡繼明建議,從農業轉移人口城市住房供給側發力,增加農業轉移人口城市住房供給,按照不同的農業轉移人口特點,分類、分步解決其城市住房問題,實現“住有所居,住有宜居”。

莫天全認為,隨著穩樓市政策的增多,今年下半年的房地産市場或將出現有規模的復蘇。

(責任編輯:楊帆)
網站無障礙
合理住房需求咋滿足?2022年有了這些新思路
來源:中新經緯2022-03-07 09:42:35
堅持“房住不炒”,探索新的發展模式……政府工作報告定調房地産市場擲地有聲。代表委員們有何具體建議?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