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晚,鄭州發佈的“樓市19條”新政在市場上引發諸多關注。最為吸睛的一條是,對擁有一套住房並已結清相應購房貸款的家庭,為改善居住條件再次申請貸款購買普通商品住房,房貸執行首套房貸款政策。這意味著鄭州打響樓市全面鬆綁第一槍,取消“認房又認貸”。
在業內人士看來,鄭州作為一個二線城市,發佈“救市”政策的意義非常大,具備示範效應,也預示著一個更密集的政策窗口即將開啟。
中原地産首席分析師張大偉對此進行分析,相比之前全國累計超過50個城市發佈的穩樓市政策,鄭州是第一個發佈系統性救樓市政策的城市,其推出的政策力度更大,覆蓋面更廣,影響肯定更明顯。
眾所週知,2022年以來,樓市政策出現了寬鬆的跡象。全國多個城市從降首付比例、加大引才力度、發放購房補貼、提高公積金貸款額度等方面放鬆房地産調控政策,但是大多是針對首套房的剛需人群。而此次鄭州則是在釋放改善需求,成為第一個降低改善需求首付商業貸款門檻的城市。
正當有人擔心 ,鄭州高調推出的樓市鬆綁條款是否會面臨“一日遊”時,在3月2日新聞發佈會上,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的一席話似乎給出了答案。
“房地産泡沫化金融化勢頭得到根本扭轉。”郭樹清表示,去年以來房地産市場出現調整,這對金融業(化解風險)來説是好事,但也不希望房地産市場的調整太劇烈,希望能平穩些。
而在一年前的今天,郭樹清則將房地産視為金融體系最大灰犀牛,核心問題是泡沫比較大,金融化泡沫化傾向比較強。經歷一年的調整,市場發生了變化,樓市政策調整就無可厚非。而金融監管部門的表態,無疑為接下來的房地産融資走向定下了基調。
事實上,2月24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部長王蒙徽就表示,保障住房的剛需,同時滿足合理的改善性需求,促進房地産業良性迴圈和健康發展,努力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
鄭州的樓市19條新政出臺,有市場人士就預期,市場“小陽春”或就在不遠處。預計未來還有其他城市的利好消息傳來。
不過,“房地産最差的情況尚未到來”的聲音仍在耳邊。從機構的數據不難看出,今年前兩個月,市場情緒整體偏低,商品住宅成交面積仍在大幅走低。
而“房住不炒”仍是房地産市場的主旋律,在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的“三穩”目標之下,即使部分城市的樓市調控政策適度放鬆,也很難再現昔日“只漲不跌”的樓市盛況。更何況,房企對內面臨還債高峰,對外面臨購房者的信心缺失,行業的縮表出清仍在持續。
萬科董事會主席鬱亮提出的“黑鐵時代”就在18天前,正如不能忘記他之前提到的“活下去”一樣。對於房地産市場,無須悲觀,但是面對“回暖”的號角,更不能過於樂觀,這不意味著市場快速反彈。在房地産“新的發展模式”之下,高週轉、高杠桿開發模式難以為繼,房企迎接春天到來之前,仍要面對轉型升級的“冷空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