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時期我國農村人居環境將顯著改善

來源:中國經濟導報 2022-01-17 15:08:20

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國家發展改革委、農業農村部、國家鄉村振興局等部門編制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方案(2021-2025年)》近日出爐,包括5部分27條,是指導“十四五”時期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工作的重要文件。

據中央農辦副主任、農業農村部國家鄉村振興局局長劉煥鑫近期在國新辦新聞發佈會上介紹,新一輪《行動方案》主要有三方面變化。在總體目標上,從推動村莊環境乾淨整潔向美麗宜居升級。著眼于到2035年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使農村基本具備現代生活條件。到2025年,農村人居環境顯著改善,生態宜居美麗鄉村建設取得新進步。在重點任務上,從全面推開向整體提升邁進,以農村廁所革命、生活污水垃圾治理、村容村貌整治提升、長效管護機制建立健全為重點,推動全國農村人居環境從基本達標邁向提質升級。在保障措施上,構建系統化、規範化、長效化的政策制度,強調進一步調動農民積極性,尊重農民意願,激發自覺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內生動力。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村鎮建設司司長秦海翔在同一會上介紹,目前,全國農村生活垃圾進行收運處理的自然村比例穩定保持在90%以上。

“十四五”時期,首先將完善設施設備,提高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建設水準。以縣域為單元,統籌規劃建設城鄉生活垃圾收運處置設施。對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尚未覆蓋的地區,儘快配齊配足設施設備;已經實現全覆蓋的地區,結合當地經濟水準,加強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提升設施設備的運作水準。同時積極探索小型化、分散化的垃圾處理模式,推動解決偏遠地區農村垃圾處理的技術難題。

二是強化運作管理,健全長效治理機制。指導和督促地方執行農村生活垃圾收運和處理技術標準,切實提高運作管理水準。引導社會資本參與設施運作維護,推行運作管護市場化。引入第三方機構和資訊化手段,強化日常監督和檢查,保障收運處置體系穩定運作。

三是推進“共建共治共用”,動員農民群眾參與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在農村人居環境建設和整治中,深入開展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活動,發揮基層黨組織引領作用,動員農民群眾參與生活垃圾收集轉運設施的建設和維護等,引導和規範村民正確投放生活垃圾,自覺愛護設施設備,自覺維護公共環境。

生態環境部土壤生態環境司司長蘇克敬則在會上表示,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基礎薄弱、區域差異較大、治理任務艱巨,是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的突出短板,也是工作的難點。同時,相對於城市污水處理,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還面臨著噸水投資成本高、管網建設難度大、運維保障不足等實際問題。因此,“十四五”期間,需要把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積極穩步推進。

一是分區分類推進治理。堅持規劃先行,考慮東中西部地區差異,根據各地基礎條件,區分輕重緩急,實事求是確定治理目標任務。突出重點區域,優先治理長江經濟帶、黃河流域等國家重要戰略區域。重點整治水源保護區和城鄉結合部、鄉鎮政府駐地、中心村、旅遊風景區等人口集中區域農村生活污水。加強技術幫扶,指導各地以資源化利用、可持續治理為導向,選擇符合農村實際的生活污水治理技術。督促長效管理,推動地方落實主體責任,整縣推進、城鄉統籌,強化設施建設和運作維護並重,確保設施發揮作用。鼓勵村民積極參與,發揮村民在設施建設和運作管理中的作用。

二是加強農村黑臭水體治理。包括摸清家底、建立臺賬、開展試點,以房前屋後、河塘溝渠和群眾反映比較強烈的黑臭水體為重點,採取控源截污,清淤疏浚、生態修復、水體凈化等措施進行綜合治理。完善農村環境資訊公開渠道,對黑臭水體整治效果進行公示,發揮群眾監督作用。到2025年,基本消除較大面積的農村黑臭水體,形成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治理模式。

(責任編輯:王怡)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十四五”時期我國農村人居環境將顯著改善
來源:中國經濟導報2022-01-17 15:08:20
​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國家發展改革委、農業農村部、國家鄉村振興局等部門編制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方案(2021-2025年)》近日出爐,包括5部分27條,是指導“十四五”時期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工作的重要文件。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