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科創錯失20年 如何靠深圳逆襲

來源:中國網地産 2021-12-09 15:50:29

通關在即,一個重新展現在我們面前的香港,會帶來什麼樣的驚喜?北部都會區,自然是香港內外最大的期待。這個都會區將緊貼深圳發展,因此只有儘快通關,該計劃才可能實質性展開。

香港要在南部以維港為中心的金融貿易中心之外,再在北部開建一個以科創為核心的都會區,成為香港經濟轉型的新引擎。

這不禁讓人想起千禧年之交香港就曾提出過要發展科創産業。那個時候新加坡也同時提出向高科技轉型。然而,二十年過去,新加坡高新技術産業蓬勃興起成為“亞洲的矽谷”,香港北邊的深圳也崛起成為中國科創中心,而且正在成為世界級的創新策源地。除了深圳,香港所在的大灣區還有廣州這一科創重鎮。

新世紀這二十年,是全球科技創新大發展的二十年,移動網際網路、人工智慧、物聯網、雲技術、先進機器人、人工駕駛、下一代基因組學、能源儲存等新技術層出不窮,然而香港卻完美錯過。

香港科創是如何錯失這二十年的?未來能依靠深圳逆襲成功嗎?

01香港為什麼落後了?

香港要以科創為中心發展北部都會區,首先應反思,為什麼香港科創産業沒有發展起來?香港為什麼落後了?

新加坡也提出發展知識密集型産業,2000年開始建設緯壹科技城。到現在,緯壹科技城吸引了世界頂級科技企業入駐,成為世界一流的産業新城,被稱為“亞洲矽谷”。

當時的香港也曾大力推動“科技興港”的政策,重點發展“科學園”及“數位港”大型科技園項目,推出“創業板”……但是遺憾的是,香港的幾個科技園區最終搞成了房地産項目,科技産業的發展始終雷聲大雨點小,無論從科研投入還是科研人才、成果上都收效甚微。

近20年來,香港研發強度(研發投入佔GDP比重)一直在低於1%,不僅低於中國平均水準,甚至低於非洲國家肯亞。2013年香港研發強度為0.73%。

據世界經濟論壇公佈的《2019年全球競爭力報告》顯示,2019年香港整體表現位居全球第三,但“創新能力”在全部12個指標中得分最低,排名全球26位。

香港科創産業的落後首先來自於創新意識的匱乏。從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香港就趕上了世界經濟浪潮,承接西方産業轉移,八十年代又趕上中國開放大潮,開始向金融貿易轉型,上世紀末雖然遭遇金融風暴但是很快又趕上中國加入世貿後的全球化浪潮,總是很容易賺到錢,何必要花時間、財力去搞科創呢?因此,長期以來,香港經濟深度依賴金融服務、貿易及物流、旅遊和工商業及專業服務四大支柱行業,對於科技創新並無壓力和動力。

香港貨櫃碼頭

《2018年香港創新活動統計》報告顯示,香港的高等教育機構及政府的研發投入一共為135億港元,約佔總研發投入的55.1%,而私營機構投入只佔44.9%。這個數據就充分説明,香港高校可以産生世界一流的科研成果,但是在本地卻很難有轉化,企業不願意跟進。比如大疆無人機的研發成果首先出自香港科技大學,但是最終産業化在深圳。據廣東省統計局報告,2017年全省企業R&D經費投入2083.01億元,佔全部R&D經費投入的88.9%。其中深圳企業研發投入佔比更高,一直在90%以上,2016年深圳市研發經費中企業投入佔比甚至高達97.4%,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投入僅佔2.6%。

此外,香港高企的房地産價格對高新技術産業的發展也有抑製作用。香港研發投入總額本身就很少,但是其中一半更是租金成本。

亡羊補牢未為晚。現在香港再度舉起發展科創産業的大旗,至少在內部有強大的動力,因為四大支柱産業的增長已經見頂,不尋找新的增長動力就沒有出路。快錢也好,慢錢也罷,北部都會區的科創産業勢在必行,只是這一步如何邁開,世界各地的科技産業園區能否借鑒?

02香港科創路徑如何走?

縱觀世界各地科技園區的發展,其中既有政府主導規劃建設的項目,也有市場驅動形成的案例,也有兩者混合形成的,均有各自特殊的地理區位優勢、産業配套和其他條件。

這種模式的缺陷也是顯而易見的,一旦政府在規劃引導、政策導向方面出現失誤,則有可能導致新區的供給與需求不匹配,導致社會資源的大量浪費;市場化程度不高,會出現一些效率低下、發展不均衡等問題;政府鉅額資金投向公共事業,短期內難以獲得收益和回報,會造成沉重的財政負擔。

因此,該模式需要政府有強大的財政實力作為支援,但即便如此也未必能成功,日本築波科學城、南韓大德科技園及蘇聯的西伯利亞科技園都是失敗的例子。當然,成功的案例也有,如早年的新竹科技園,以及近二十年發展起來的新加坡緯壹科技園。

市場驅動型。最典型的莫如美國矽谷,其成功不必多説。值得一提的是最近二十年崛起的英國東倫敦科技城——“硅環島”(Silicon Roundabout)。硅環島最早是一個工業區,位於金融區東北部、靠近其貌不揚的老街(Old Street)路口的肖爾迪奇區(Shoreditch)。

英國東倫敦科技城

在工業轉移後,這裡因為租金便宜而成為一些藝術家聚集地。1998年金融危機後一大批新興網際網路公司在該地區涌現,政府因勢利導進行城市更新,吸引越來越多的企業積聚此地,被英國政府樹立為成功城市創新集群的典範。

混合型。深圳科創産業的崛起主要是市場驅動産業創新、技術創新的結果,當然,政府在其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從早期的南山科技園到近年的光明科學城,都是在政府主導下規劃建設形成的。同時深圳也存在大量由市場驅動形成的工業園區、科技園區,如天安數位城、華強北電子市場等。

但無論是深圳南山、上海張江等老牌科創區,還是倫敦科技城等市場驅動的新興科創園區,由於偏重高科技産業一端,從而呈現“有産無城”窘境,增長也愈顯乏力。尤其是房價隨科技産業的崛起而不斷上漲,相當程度上降低了吸引科技人才的能力。

南山科技園

對於香港來説,由於私營部門創新動力不足,現在香港想依靠市場來驅動發展科創産業並不具備條件,在這個模式下,既要避免政府深陷其中的弊端,又要面向未來科技産業的發展,避免出現“有産無城”,可以選擇的操作路徑應該是:

一、避免大而全的産業園模式,選擇以一兩個可與深圳互補的發展方向作為支柱産業進行試探性發展;

二、避免政府大包大攬,選擇有豐富産業園運作經驗的企業來開發運營;

三、針對全球科創中心發展的最新動向,以創新街區為突破口進行産城一體化發展。

在這個路徑上,香港可以參照借鑒的對象似乎只有新加坡的緯壹科技園與深圳蛇口的“創新街區”。

03創新街區是發展方向

“創新街區”(Innovation Districts)這一概念由美國著名智庫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 Institution)在2014年5月發佈的《創新街區的崛起:美國的新興創新地理》研究報告中提出,準確地描述了當前國際科技創新要素有效集聚的新興趨勢。

隨之,全球有數十座城市開展了“創新街區”的建設,但至今不過六七年時間,大多數的設計、建設、特色以及經驗都未經過充分的時間檢驗,而真正公認為發展成功的創新街區則為新加坡2000年創建的緯壹科技城(One North),另外,深圳蛇口的創新街區則是國內少有的産城一體的創新創意園區。

作為新加坡第三代科技園,緯壹科技城面積不大,剛開始只有2平方公里總面積(比現在深港合作區中河套面積大一點),但是突破了傳統産業園區的概念範疇,以“産城一體化”為規劃理念,綜合整合了傳統工業園區特有的集中生産與城市的生活服務功能,實現了工作、學習、生活、休閒“一體化”。在産業規劃上,緯壹根據産業關聯性、未來市場需求和新加坡産業基礎3方面來確定了生命科學、資訊科技和數字創意多媒體作為産業方向。

目前,緯壹科技城已經成為新加坡政府建設知識型經濟的重要標誌,這裡匯集了近5萬名員工、400多家企業和機構、16個公共研究機構、5所高校,其中包括英國最大制藥公司葛蘭素史克(GlaxoSmithKline,簡稱GSK)在亞洲的新總部和首個全球學習中心、寶潔(P&G)的創新中心、美國希捷(Seagate)的新設計中心,以及盧卡斯電影公司(Lucas Film)等等。

緯壹科技城

與政府主導的緯壹科技城不同,深圳蛇口的創新街區則是市場驅動下由傳統工業園區轉型升級成功的典型案例。作為中國第一代工業園區,1979年初成立的蛇口工業區實際上是中國産城融合的鼻祖。

産業經濟學者金心異認為:上世紀八十年代,“蛇口工業區一直是産城一體化運作,工業區公司既負責園區的管理,也負責水電油運、教育醫療文體等基本公共服務的提供,更負責民政及司法事務,政企合一,很像一個獨立城邦。可以説,此後中國各種所謂産城一體化開發的園區,其所擁有的權力均沒有達到蛇口工業區的程度。這種制度框架到1992年才告終結……”

八十年代蛇口工業區引進的項目在當時都屬於高新技術領域,比如三洋收錄機在當時就是科技潮品,與後來的蘋果手機有得一比。此外還有集裝箱、浮法玻璃等先進項目。到二十世紀末這些重工業項目已經不適應深圳城市發展需要,蛇口開始轉型升級。當時招商局根據蛇口工業區的比較優勢,明確將工業區定位為深圳市高新技術産業的後院基地——

三洋廠房變身為低碳、節能的南海意庫,南海意庫保留了城市環境原有的記憶和工業文明的溫度,實現資源的迴圈利用。

華益鋁廠變身“蛇口網谷”,聚集了蘋果、IBM、飛利浦、隆博機器人、沃特沃德、國賽生物等400多家科技創新企業的研發部門,培育廣和通、芯海科技2家上市公司,成為國家首批“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示範基地和第二批商務部“國家電子商務示範基地”。

深圳蛇口網谷

目前蛇口已形成良好可持續的園區孵化氛圍,在招商蛇口的孵化基地內,現已集聚了超過1000余家的創新創業企業,構建了超20000家的創新生態圈夥伴,區域內企業單位面積産值由2012年的2000元提升至10萬元;以龍頭企業、獨角獸公司、上市公司領銜,打造了充滿活力、良性迴圈、互惠互贏的創新産業生態,同時形成了良好的企業聚焦效應和示範帶動作用。

04它們為什麼能成功?

雖然一為政府主導,一為市場驅動,但我們不難發現二者成功都具有以下兩大原因:

一,都是由具有豐富園區運營經驗的綜合性集團落地實施。

緯壹科技園雖然是政府主導,但是採取市場化運作,由新加坡著名産業園開發運營企業裕廊集團操刀,蛇口創新街區則是由招商蛇口主導推動。無論是裕廊集團還是招商蛇口,操刀産城融合具有以下三大優勢:

(1)豐富的産業園開發運營經驗。裕廊集團最早就是為新加坡建設石化工業園起步,招商蛇口前身為蛇口工業區。

創建於1968年的裕廊集團是新加坡最大的高級工業園和商業園區的規劃、發展和管理商,50多年來在新加坡開發了45個工業園區,並接著在全球116個城市拓展了750多個項目。

招商蛇口則是中國産城一體化的鼻祖,在國內開發運營有數十個産城項目,在海外則包括中白工業園、吉布地自貿區等項目;産業新城項目總合作面積約468平方公里;運營管理的網谷、意庫、智慧城等産業園區項目佈局15個城市,規劃建面約475萬平方米;園區內還具備創新孵化基地——招商創庫,另外旗下有多支産業基金支援産融對接。

港産城一體的蛇口太子灣片區鳥瞰(部分建築為效果圖)

尤其在蛇口“蝶變”過程中,從重工業到創新産業的升級,再到運營服務模式的轉型,招商蛇口把蛇口模式從1.0升級到4.0,沉澱為“前港-中區-後城”(Port-Park-City)的綜合運營模式。

由於身兼香港與內地深圳兩種基因,蛇口模式4.0的最大特點是能夠適應各地園區開發時複雜的政治、經濟及文化需求,可以因地制宜實現創新發展。

(2)有雄厚的實力和豐富的資源進行重資産模式開發並運營新城,不但可以精準投放企業資源並長期運營精品項目,而且可以通過內部資源配置來降低開發成本,最大程度平衡政府和企業兩方面的利益訴求。裕廊集團背後是新加坡政府,招商蛇口是香港招商局全球化戰略的重要業務協同平臺。

香港招商局集團

(3)背景資歷特別,能夠建立與政府長線合作、溝通的機制,相較于政府可提供市場化的産業服務,同時企業間行為較政企交互更便於利益劃分。

二、把生活融入創新街區。

緯壹科技城最大的特徵是融合——突破了傳統園區的設施框架,綜合考慮工作、學習、生活、消費等各方面需求,並特別注重為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創造機會和空間,增進互動。

在土地使用上,“緯壹科技城”兩平方公里的園區內既有研發區,也有公共服務、教育、公寓、商業等其他配套設施,使園區成為一個綜合社區。不僅在整體規劃上,就每一棟建築來説都是一個社區。

深圳蛇口的“創新街區”實踐很早就開始了。“將蛇口建設成為最適合人類生活的地方”,則是招商局集團原常務副董事長、蛇口工業區創始人袁庚當年的宏願。早在20世紀末,招商局集團就已察覺到西方“産城融合”的新發展趨勢,明確指出蛇口未來以“服務社區、造福社區”為主導思想。

邁入21世紀後,招商蛇口以“美好生活承載者”為目標,積極幫助中小微創業者改善工作環境。在蛇口創新街區中,以産業社區為“空間-功能單元”,高度融合工作、休閒與生活,重構高品質、國際化的産業城區。招商蛇口有著成熟的綜合運營模式,圍繞啟蒙成長、事業成長、家居成長、生活成長、健康成長、夕陽安養六大階段,以14個品類、25條標桿産品線打造多元産品體系“美好生活圈”。

蛇口的創新街區落實了招商蛇口一貫堅持的低碳環保理念,融入了“綠思想”“綠建築”“綠社區”“綠園區”“綠生活”,從南海意庫到蛇口網谷、價值工廠,蛇口的創新街區不僅是打卡網紅景點,而且吸引了國際化人才前來工作和生活。

蛇口以“創新街區”為突破口的産城融合模式,為中國創新園區的發展開闢了新途徑,對香港北部都會區的發展來説,則有啟發性意義。雖然香港為北部都會區的發展劃出了300平方公里的範圍,但是這個範圍之內多為生態保護地區,可供開發建設的土地並不多,而且如何保持香港北部良好的生態環境,這是發展創新街區的重大考驗。

香港北部邊界生態環境良好

05深港V型都會圈的結點

對於現在的香港來説,蛇口不僅是提供發展科創的路徑,而且在區位上蛇口正好是深圳創新要素的自然延伸。

在《蛇口,深港合作第一站》中我們曾指出,蛇口正好處在前海合作區與香港北部都會區的V型交匯點!V型的一邊是深圳主導的前海合作區,另一邊是香港重點打造的北部都會區,而蛇口的招商局基因,使其自誕生以來就帶有聯結深圳與香港的結點功能。

處在V型結點的蛇口,歷史上是深港合作的”第一站“,最能理解香港,也最能消化吸收香港的各種優勢,同時也是最能代表深圳內涵、體現深圳價值的地方。北部都會區的建設將大量吸收深圳的人才、産業優勢和創新經驗,以蛇口的創新街區模式來推動將會是非常理想的發展路徑。

香港北部邊界區發展潛力巨大

四十多年前,香港的資金、技術及現代商業管理理念通過蛇口這個結點,哺育深圳,推動中國從一個農業大國向工業大國躍升,加入全球化的大合唱之中。

現在,深圳的創新要素還是可以通過這個結點反哺香港,推動香港經濟轉型,幫助香港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蛇口,就是為深港雙城而生。

來源來源:“灣區經濟觀察員咼中校在深圳客、世范區撰文”

(責任編輯:李彤)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為廣告資訊,由廣告主授權中國網地産發佈,文中觀點僅供讀者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香港科創錯失20年 如何靠深圳逆襲
來源:中國網地産2021-12-09 15:50:29
​通關在即,一個重新展現在我們面前的香港,會帶來什麼樣的驚喜?北部都會區,自然是香港內外最大的期待。這個都會區將緊貼深圳發展,因此只有儘快通關,該計劃才可能實質性展開。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