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十四五”供應77萬套住房,其中保障性住房30萬套

來源:澎湃新聞 2021-11-03 07:58:24

11月2日,江蘇省南京市政府辦公廳印發關於《南京市“十四五”城鎮住房發展規劃》的通知(簡稱《通知》)。

《通知》明確了“十四五”時期南京城鎮住房發展的主要目標,“十四五”期間,按照國家和省、市關於住房發展的新時期要求,圍繞“高品質發展、高能級輻射、高品質生活、高效能治理”發展主線,托底“全市常住人口突破千萬”發展目標,著力改善供給、引導預期、調節需求、抑制投機,建成南京特色“保障+市場”住房體系。推進保障性租賃住房有效供給,住房租賃市場有序發展,“租購並舉”制度不斷健全。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宜居生活需求不斷滿足,老舊小區改造、物業管理、房屋安全管理等長效機制更加完善,“智慧房産”建設深入推進。

到規劃期末,形成住房供應體系不斷完善、供應結構更加合理、居住空間持續優化、居住品質全面提升、智慧服務顯著升級的發展新局面,全面實現“住有所居”向“住有宜居”轉變。

具體而言,“十四五”時期南京的供應體系不斷完善。以公共租賃住房、保障性租賃住房和共有産權住房為主體的住房保障體系更加完善。以政府為主提供基本保障,利用市場化手段滿足多層次需求,加快住房保障對象從本市戶籍家庭為主向覆蓋城鎮無房常住人口轉變。規劃期末城鎮常住人口保障性住房覆蓋率不低於28%。房地産市場調控城市主體責任切實落實,房地産市場平穩健康發展長效機制方案穩妥實施,住房消費持續健康發展。租賃住房短板加快補齊,租賃住房多渠道多主體供應體系、政策法規體系和運營管理體系更加健全,住房租賃市場發展更加規範。

同時,供應結構更加合理。“十四五”期間,南京全市計劃供應各類住房約77萬套。其中:保障性住房30萬套,包括産權類(徵收安置房、共有産權房)17萬套,租賃類(公共租賃房、保障性租賃住房)13萬套;市場化住房47萬套,包括産權類(新建商品住房)40萬套,租賃類(市場化租賃住房)7萬套。

居住空間持續優化。居住用地佈局和結構不斷優化,有效支撐城市戰略功能實施。全市年均供應居住用地800公頃左右。

居住品質全面提升。住區環境建設改造和管理服務機制不斷健全。完成2000年前建成以及部分2005年前建成、群眾改造願望強烈、市場參與程度高的老舊小區改造。

“十四五”時期南京市的重點任務主要包括五個方面。

一是堅持民生優先,完善多元包容的住房保障體系。完善多層次住房保障供應,持續供應公共租賃住房,因地制宜發展共有産權房,加強保障性租賃住房供應,推進徵收安置房按需建設,持續完善租賃補貼政策,“十四五”期間,全市計劃籌集保障性租賃住房不少於12.5萬套,供應給符合條件的無房新市民、青年人特別是從事基本公共服務人員等群體。

二是堅持租購並舉,構建平穩健康的住房市場體系。夯實城市主體責任,促進房地産市場平穩健康發展。保持商品住房平穩供給,“十四五”期間,全市年均新建商品住房上市量保持在8萬套左右。規範發展住房租賃市場,多渠道籌集租賃房源及加強住房租賃市場管理。

三是共建美麗家園,夯實全面高品質發展宜居體系。以城市臟亂差片區內品質較差的非成套住房、成片危破老舊住宅為重點,有序開展居住類地段城市更新。持續推進剩餘棚改區改造,“十四五”期間,全市棚戶區改造面積不少於600萬平方米。大力推進老舊小區改造,“十四五”期間,全市改造老舊小區不少於600個。

四是統籌資源配置,優化人地房産業協同空間體系。全面提升江南主城區、江北新區、紫東地區和南部片區城鎮住房綜合供應能力和居住服務品質。提升重點片區人口承載能力,明確重點地區城鎮住房建設導向。

五是加強資訊聯動,建立住房發展智慧化支撐體系。構建房産大數據分析評估體系和房地産市場健康發展評估體系,為住房長效發展和政府決策提供有效支撐。

(責任編輯:王永超)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南京“十四五”供應77萬套住房,其中保障性住房30萬套
來源:澎湃新聞2021-11-03 07:58:24
11月2日,江蘇省南京市政府辦公廳印發關於《南京市“十四五”城鎮住房發展規劃》的通知(簡稱《通知》)。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