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天津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召開的“打造楊柳青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新聞發佈會上獲悉,楊柳青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方案已于4月1日,經市委、市政府專題會議審議通過,本市將全力推動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和利用。
總體定位
楊柳青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分為歷史名鎮、元寶島、文化學鎮等三個板塊。其中,歷史名鎮依據城市針灸術的“再活化”,元寶島依據城市地文的“再組織”,文化學鎮依據文化風景的“再開發”。
歷史名鎮板塊
針對歷史名鎮板塊,採取“再活化”方法,保留現存800余所老宅,按照“城市針灸術”理念進行歷史人文修復,發展特色旅遊、特色民宿等業態,把天津的文化遺産傳承保護下來。目前引進鄉伴文旅集團投資合作,已經進入前期設計階段。
元寶島板塊
針對元寶島板塊,採取“再組織”方式,通過恢復過去的楊柳青曲苑堂、運河水街、非遺文化街等,匯集相聲曲藝、非遺體驗、中華老字號等業態,定期舉辦年畫製作體驗、民俗活動表演、運河遊船等活動,打造民俗文化小鎮。
堅持運營前置、設計定制,把功能使用作為重要前提,全力開展招商工作,與北京德雲社、天津北方演藝集團等單位合作,建設德雲劇場、永安書場、丹桂劇院、人藝劇院等曲藝、京劇、話劇演出場地,常年吸引全國觀眾。同時與中青旅等知名運營商磋商整體運營事宜。
文化學鎮板塊
針對文化學鎮板塊,採取“再開發”理念,重點發展教育文化産業,與清華美術學院共同建設非遺教育基地。公園建成後,將成為來津旅遊主要目的地和天津文化網紅打卡地,預計每年將吸引遊客300萬人次,實現各類收入30億元以上。
“三區一環”的功能分區
楊柳青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將劃分為“三區一環”的功能分區,包括:西渡口• 中華傳統曲藝文化體驗區,東渡口• 工藝美術--年文化體驗區,魁閣濛雨• 津沽濕地生態文化體驗區,禦河勝概• 漕運文化活力環,近期建設的總建築面積不大於11萬方。
西渡口• 中華傳統曲藝文化體驗區
圍繞西渡口歷史碼頭,以傳統曲藝文化傳承為功能導向的功能區。其中以曲藝研修為核心,設置相聲、評書、戲曲等傳統曲藝體驗、並規劃餐飲、住宿等配套商業設施。
東渡口• 工藝美術--年文化體驗區
圍繞東渡口歷史碼頭,以年畫等工藝美術及其他非遺技藝傳承體驗為功能導向的功能區。計劃將楊柳青畫社遷回,形成集館藏、展覽、培訓、交流於一體的國家級年畫文化節點,並結合清華大學工藝美術學院非遺傳承中心,配置風箏、剪紙等民間非遺技藝體驗功能,規劃相應的主題接待、餐飲配套商業設施。
魁閣濛雨• 津沽濕地生態文化體驗區
恢復運河濕地大地景觀的區域,其中包括了“魁閣濛雨”的文昌閣歷史景觀、呼應西青區花卉傳統的國際花園大賽的場地、還有綵燈大道、武術健身園、以及作為青少年活動中心的四知書屋,同時計劃結合運河河堤做一個“運河人家”的水秀,豐富夜間活動。
禦河勝概• 漕運文化活力環
是運河文化主題的活動環線,包括水上游船環線、環島無人駕駛公交體驗環和“新楊柳青十景”步行環。
元寶島:公園核心區
元寶島是楊柳青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的核心區,集中展示明清天津運河文化盛景的全域、全時、全景、全要素的國際文旅目的地。
規劃示意圖
修衚同,復大院
在元寶島上恢復衚同體系,並以歷史名稱命名。同時恢復兩片大院,把楊柳青失去的重要的歷史文化載體,形成可沉浸式的體驗街區。
開濕地,織綠斑
恢復吳承恩《楊柳青》描繪的濕地景色,按照歷史地圖恢復濕地景觀,同時結合水迴圈處理體系,內部規劃一些綠斑,形成一個可自我更新的濕地系統。
理交通,串動線
為了應對柳口路交通壓力,在地下規劃帶狀停車空間,設置三個出入口。形成一個以慢行為主的無車的一個元寶島,開闢連接三個板塊的步行主要線路,串聯島上的重要項目。
規劃示意圖
此外,發佈會上還透露
楊柳青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確定文化價值著力點是
漕運文化、年畫文化和趕大營文化
並將文化基因融入有形建築
↓↓
創作大運河主題文藝作品 挖掘文化內涵
在文藝創作方面,近幾年,天津市將大運河題材作為創作重點,推出了一批主題突出、題材豐富、特色鮮明的大運河題材文藝作品。長篇小説《煙火》用文學的筆觸描寫展現了運河沿岸的百年曆史風雲;話劇《運河1935》謳歌運河兒女民族大義和愛國情懷,即將在大運河沿線多個城市進行巡演;表現受運河文化影響發生的趕大營歷史及其發展的電視紀錄片《趕大營》及同名圖書也已經完成;正在拍攝製作的《過年的畫》以電視紀錄片的形式講述楊柳青年畫的前世今生。海河傳媒中心與西青區聯合,拍攝了5集電視紀錄片《美的溯遊》。
針對社會各界關注的楊柳青考古發掘和文物保護等熱點,從發佈會上了解到,截至目前,工作人員共清理墓葬119座,出土明清時期文物360余件。
近年來,大運河深入挖掘運河文化內涵,全面展現運河文化,提高運河文化影響力。
海河傳媒中心與西青區融媒體中心聯合拍攝的探尋楊柳青年畫的故事系列紀錄片《美的溯遊》向全球播出。
推出的“運河印象一日遊”精品旅遊線路,著重展現了楊柳青古鎮等大運河沿線文化旅遊資源。
聯合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推出的“新時代中國·春和景明”2020年兩會特別節目,用兩個時段現場直播介紹楊柳青古鎮因運河而興的歷史,立體展現古鎮經濟文化新地標。
此外,天津市還注重大運河文化的挖掘和研究,推出了圖書《行與思:大運河文化帶考察報告》,出版了《尋根大運河》系列叢書。舉辦了“運河記憶”非遺宣傳展示、中國·天津媽祖文化旅遊節、楊柳青民俗文化旅遊節等節慶、會展、民俗品牌活動。推出“運河印象一日遊”精品旅遊線路,沿途串起古文化街旅遊區、楊柳青古鎮等大運河沿線文化旅遊資源。正在製作中的大型航拍紀錄片《大美天津》,將以較大篇幅展現大運河沿線發展變化,宣傳天津嶄新成就。
文化遺産保護傳承利用有序進行
天津市加大大運河歷史文化遺産保護力度,建立文物及遺存保護清單,大運河沿線共有文物保護單位55處、非物質文化遺産122項,包括北洋大學堂、石家大院、泥人張彩塑、楊柳青木版年畫等。圍繞重要文物和遺址遺跡保護修繕、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傳承、水資源保障、生態保護修復等領域,精心謀劃了近三年可啟動、論證較為充分的9大類51個項目,總投資310多億元,其中10個項目已完工、17個項目已開工或啟動實施、24個項目正在開展前期工作。
2020年3月至6月,天津市文物局組織市文化遺産保護中心對楊柳青國家文化公園、文化學鎮兩個項目的考古調查,共勘探發現宋代至明清時期古墓葬800多處,其中,運河文化公園地塊明清時期墓葬119處,文化學鎮地塊宋至明清墓葬726處。9月至11月,對楊柳青國家文化公園項目工程區域內的遺跡進行了考古發掘工作,共清理墓葬119座,出土瓷罐、頭飾、陶缽、鎮墓磚瓦、錢幣等明清時期文物360余件。出土物以陶瓷器為主,南北窯口兼備,北方瓷為本地和磁州窯燒制,南方瓷包括景德鎮、浙江龍泉窯以及宜興紫砂等窯口,這些實物的出土有力證明了天津在歷史上作為南北貨運貿易樞紐的重要地位,以及由此産生的文化交流融合。
今年,天津市文物局已向國家文物局申請大運河文化學鎮項目第一批294座墓葬的考古發掘證照,待證照獲批後將組織天津市文化遺産保護中心啟動考古發掘工作。指導西青區文物部門積極推進石家大院保護規劃修改完善工作,支援石家大院、平津戰役天津前線指揮部舊址等文物保護單位的安防項目。
摸清文物家底,建立保護傳承利用清單。通過細緻排查,天津大運河沿線共有實物遺存29處,文物保護單位55處;在大運河沿線樹立近30塊石質基座“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標誌”、2座“世界文化遺産”標誌、90處遺産區界樁和57處緩衝區界樁,全面系統蒐集梳理大運河歷史文獻檔案資料,建立檔案資料庫。
九宣閘、北洋大學堂舊址、天津廣東會館等一批大運河沿線文物保護單位得到有效保養和修護,不可移動文物保存狀況得到明顯改善。在大運河沿線開展靜海區張官屯窯址、北辰區張灣沉船等一系列重要考古調查勘探發掘工作,其中張官屯窯址被天津市政府公佈為第五批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同時,積極支援中俄天然氣管線等跨運河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全力做好基建考古工作,為項目建設提供支撐保障。
下一步,天津市文物局將啟動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文化學鎮項目考古挖掘工作,做好十四倉考古調查研究、靜海獨流木橋修繕的各項前期準備工作,深入挖掘運河文化,推出高水準研究成果,充分闡釋運河歷史文化價值。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