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跟隨珠海橫琴駐觀珠鎮幫扶工作隊(下稱“工作隊”)來到新華村和豐種養專業合作社。登上樓頂眺望,綠油油的柚子樹漫山遍野。誰也沒想到,眼前近400畝的林地在數年前還是丟荒山頭。
“2015年我們成立合作社開始種植蜜柚,經歷了兩年控果期,近三年來年産量均超百萬斤。前陣子摘果時,外地客商專門開車過來採購哩。”新華村黨支部書記吳鳳珍指著遠處説,“有了技術積累,合作社正盤算著把周邊兩個山頭也用起來,擴大至600畝。”
觀珠是山區鎮,丟荒土地如何通過流轉發展村集體經濟,正是工作隊最愁的問題。觀珠鎮分佈著24個村委會和1個社區,星羅棋佈的自然村更是達343條之多,種養資源豐富卻零散。“無集體收入的村委會佔大多數,有集體收入的村委會收入也很少,集體收入大多無穩定來源。”這些問題被工作隊形容為振興路上亟待破解的制約因素。
自7月初進駐以來,工作隊花了兩個月時間走遍各行政村,將鎮村人口、産業、資源情況摸了個透,思路隨著調研的深入而漸漸打開。“我們考慮優先發展2-3個成熟度高、方案完備的鄉村産業項目,以點帶面推動鄉村産業加快發展,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促進農民增收致富。”工作隊隊長何映紅説。
南方日報記者 劉棟銘 通訊員 香婷婷
破局▶▶
扭住村集體經濟“牛鼻子”
入夜,北田村進入農忙時間。趁著夜色採摘的韭菜,一車車運往城裏的農貿市場。
在北田村,近200畝雜草叢生的撂荒耕地復耕變成沃野良田,租賃給企業種植韭菜。“村委會集中租賃村民土地後整體出租,企業又雇傭本村村民種韭菜。”北田村黨支部書記謝乃亮認為,“土地流轉促成了村民收租金、村集體收管理費、企業得到大片種植土地、村民就近就業,是一條多方共贏的振興路。”
“一斤韭菜賣2塊錢,一畝地産3000斤,一年出6次,算下來收入可觀。若收割時已是老韭菜也不怕,可以供應給榨油廠,産量有規模,跌到5毛錢一斤也不虧。”工作隊隊員張東江説,“面積一大産量就大,就擁有了議價能力。”
嘗到甜頭的北田村並不滿足於此。不久前北田再流轉100畝地種聖女果,並計劃把韭菜種植地擴至500多畝。“村委會下屬的村民小組還有近3000畝山地可以出租,村委會正尋找合適的企業,按照業已嫺熟的模式整合出租。”謝乃亮説。
實際上工作隊調研發現,觀珠鎮大部分村委會無集體土地,村民土地流轉存在較多困難,成為鄉村産業振興的困局。“有集體土地的村委會也都是較早前低價長期出租了,短期內無法收回,導致村委會發展集體經濟時缺乏土地資源支撐。大面積土地流轉缺乏政策性扶持,很多丟荒土地無法流轉耕種。部分村幹部對如何促使土地流轉、如何促進産業發展缺乏清晰的思路,存在等靠思想。”工作隊在調研報告中寫到。
於是工作隊每到一個地方走訪,就與村幹部探討土地流轉、集體經濟。扭住村集體經濟“牛鼻子”實現産業振興,成為越來越多村委會的共識。
在棠芾村,森茂種植專業合作社已經租賃土地300多畝,種植有沉香和牧草,20余戶村民入股;在樟木垌村,村集體在約50畝土地出租的基礎上,正積極推動約70畝土地整合流轉;在合利村,王老吉涼茶原料種植示範基地成功落戶,種植雞蛋花、布渣葉等南藥500多畝,把曾經的荒山變成了藥園……
工作隊形成了積極探索“土地流轉+生産託管”經營模式的思路。“將分散丟荒的‘小塊’農田通過土地流轉方式整合成‘大塊’,再引入農業生産、旅遊觀光企業,實現産業化經營。”何映紅説。
8月底召開的觀珠鎮黨代會上,這一思路寫入了黨代會報告。
謀勢▶▶
增強特色産業帶動作用
在背嶺村與新華村交界一帶,綠油王奇楠沉香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連片種植有300多畝奇楠沉香樹。
“這些奇楠在2017年種下,去年開始分批鑽孔,現在靜候結香。”公司負責人廖福如説,“眼前這7萬多棵奇楠,就算按最低行情賣,也能賣出1.4億元。”儘管已有多家藥企到府洽談收購事宜,但他並不著急賣。
沉香、南藥是觀珠鎮兩大種養産業。在瑜豐沉香文化創意産業園展廳裏,講解員告訴遊客,觀珠沉香種植歷史悠久,素有“中國沉香第一鎮”之稱。現種植沉香面積將近10萬畝,其中僅沉香GAP規範種植基地面積達3.5萬畝。
工作隊提出,將著力打造推銷沉香、南藥、小耳花豬等一批具有觀珠特色的品牌産品,創造更高經濟效益。
“觀珠鎮每條行政村都種有奇楠,令人大開眼界。”何映紅説,工作隊正謀劃加以引導,發展林下經濟。“經過人居環境整治,鄉村間涌現出一個個小果園,在奇楠樹下圈養沉香雞,可謂一舉多得。”何映紅説。
觀珠鄉間幾乎家家戶戶養殖小耳花豬,然而小耳花豬喜愛跑動,若不圈養又給人居環境造成影響。工作隊考慮,可從房前屋後轉到山地上放養,如在村後小山坡上建園子圈養小耳花豬。
根據調研摸底情況和觀珠鎮的需求,工作隊正探討將全鎮分為4個發展片區,中部城鎮綜合發展區、北部現代農業發展區、東南部特色農業與休閒旅遊發展區、西南部現代農業發展區。具體而言,工作隊將探索在葛山村、嚴坑村、大陂村等曾經的省定貧困村重點提升脫貧攻堅成果水準,持續開展村居環境美化提升;在沙垌村、河垌村、合利村等發展壯大沉香種植、加工、貿易等特色産業;在大榕村、木師村等發展百香果、釋迦果、聖女果等特色水果種植。
根據相關工作部署,2021-2025年期間,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隊按平均每個鄉鎮每年2000萬元的標準籌集資金,用於支援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推進鄉村振興等工作。“我們算了一筆賬,如果均攤到24個行政村,每個村只能分到83萬元,修幾段路就用完了。這筆資金如何用好,相當重要。”張東江説。
據悉,為了增強特色産業帶動作用,工作隊將優先發展2-3個成熟度高、方案完備的鄉村産業項目,以點帶面,促進全鎮鄉村積極發展符合鎮村長遠發展利益的産業項目。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推動鄉村産業加快發展,促進農民增收致富。
“我們已經向各村委會收集産業項目計劃,通過深入分析、調研和考察,考慮發展階段、承受能力,論證設計一批鄉村振興項目。同時建立上報項目庫,排出優先順序,統籌推進、穩步實施。”何映紅説。
駐鎮筆記
退伍不褪色 鄉村振興路上再做標兵
張東江
一排排綠油油的沉香樹筆直排列著,像接受檢閱的士兵,一叢叢鮮艷的雞蛋花漫山遍野盛開著,隨風飄來陣陣幽香。這繁花綠樹的優美景色不是公園,而是我前往調研的合利村。
“我是一名退伍軍人,想為家鄉發展貢獻一份力量,於是回村當了村支書。”初次見到合利村黨支部書記謝培君,他自我介紹道。
“合利曾是黨組織軟弱渙散村,地處山旮旯,交通不便,經濟發展落後,丟荒農田比較多。但我在部隊練就了一股不服輸的精神,別的村能發展好,我們村也一定行。”謝培君接著説。
沒有資金怎麼辦?發動村民和鄉賢自籌資金150多萬元,動員村民捐獻土地,建起了文化廣場。村民們聚集一起跳舞、打球、休閒娛樂、運動健身,紛紛給村委會點讚。投入30多萬元安裝了太陽能路燈400多盞,夜晚的村路亮了起來。投入20多萬元修建了佔地13畝的沉香公園,登上公園山頂的賞香亭,滿眼儘是成片的沉香林。
村委會依託沉香特色小鎮的優勢,推動形成了育苗、種植、造香、加工、銷售為一體的沉香一條龍産業鏈。村委會還促成王老吉涼茶原料種植示範基地成功落戶,種植雞蛋花、布渣葉等南藥500多畝,曾經的荒山變成了藥園。
“有時村民不理解,做好事還要挨群眾罵,群眾工作做不通又要挨上級批評,有時候也會覺得非常委屈心酸。”謝培君説,“但是從未想過放棄,心中有股堅定信念,一定要為家鄉做點事情,共産黨員關鍵時候要頂上,不能讓人看扁了。”
謝書記的話引起了我的共鳴。我也是一名退役軍人,從部隊轉業後到機關工作,這次自願報名參加鄉村振興工作,並幸運成為一名駐鎮幫鎮扶村的第一書記。遠在千里之外老家的父親中風住院,為了不耽誤剛剛開始的駐鎮調研工作,我沒有請假回去照料。小孩讀幼兒園沒法接送,只好從師資一流的新建幼兒園轉到就近的一所小幼兒園,內心覺得對家人有所虧欠。
自己的工作單位因為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改革,人員要分流重新安置,有人覺得這時候離開單位有點傻,出來3年都被遺忘了。但是作為一名共産黨員、一名退伍軍人,響應黨的號召投身鄉村振興,走進田間地頭揮灑汗水難道不是使命所在嗎?
我不僅被派駐合利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作為工作隊隊員,我還擔負著工作隊材料撰寫任務。白天入村調研,晚上加班寫材料,也因此結識了觀珠村的謝勇、北田村的謝乃亮、大榕村的許永柱等一批心懷夢想的退伍軍人。他們事業有成卻放棄安逸優越的生活,返鄉做起村支書,帶領鄉親們勤勞致富。
以前為了保家衛國,將青春無悔她獻給軍營,現在為了鄉村振興,再次踐行“不負時代、不負韶華”的寄語。退伍不褪色,為民守初心,鄉村振興路上繼續做標兵,我們退伍軍人做到了!
(作者係觀珠鎮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隊隊員、駐合利村第一書記)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