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人房地錢聯動長效機制

來源:經濟日報 2021-09-15 10:00:12

長效機制建設對於房地産市場的平穩健康發展至關重要。人、房、地、錢四位一體的聯動新機制,是房地産長效機制的核心內容,也為未來房地産市場調控指明方向。

長效機制建設對於房地産市場的平穩健康發展至關重要。2018年,黨中央、國務院決定實施房地産長效機制。經過幾年探索,圍繞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通過始終堅持“房住不炒”定位,落實城市主體責任,逐步建立人、房、地、錢四位一體的聯動新機制,我國房地産市場總體保持了平穩運作。實踐證明,房地産長效機制符合國情,符合房地産市場發展規律,是精準有效的。

長效機制是相對短期手段而言的。過去,房地産市場發展的過程中,曾多次把對房地産市場的刺激作為帶動經濟增長的方法,一定程度上將房地産市場工具化。近年來,不將房地産作為短期刺激經濟的手段多被提及。可以看到,即便是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非常嚴重的時期,“房住不炒”定位,“不將房地産作為短期刺激經濟的手段”也是一以貫之地堅持。

人、房、地、錢四位一體的聯動新機制,是房地産長效機制的核心內容,也為未來房地産市場調控指明瞭方向。

人,對應住房需求。在房地産長效機制建設中,既保護合理的住房需求,緩解特定群體的住房困難,也抑制不合理的投機和炒作需求。比如,金融機構對於購買首套住房的剛需人群和剛需以外購房者有首付和貸款利率上的差異,差別化信貸政策體現了對剛需購房人群的支援。為緩解新市民和青年人的住房困難,國家大力倡導加快發展保障性租賃住房,並提出了土地、稅費等方面的支援和優惠政策。對於投機炒作人群,則通過不斷完善限購、限貸,打擊假離婚、假小微企業等相關政策,實現調控“打補丁”和“補漏洞”。

房,對應住房供給。我國住房保障供應體系逐步清晰,住房租賃供給力度正在加大。近日,我國首次明確了住房保障體系的頂層設計,今後國家住房保障體系以公租房、保障性租賃住房和共有産權住房為主體。同時,在解決好大城市住房突出問題上,為改善長期以來存在的“售賣一條腿長,租賃一條腿短”的狀況,將加快補齊住房租賃短板。包括高度重視保障性租賃住房建設,完善長租房政策,逐步使租購住房在享受公共服務上具有同等權利,規範發展長租房市場。相信“十四五”時期,將有更多新市民青年人願意以租賃方式解決居住問題,租賃住房的供給擴大也將對平抑大城市高房價起到一定作用。

地,表明需要穩地價,土地將成為擴大租賃住房供給的重要支援手段。房價過快上漲與高地價密不可分,穩地價是穩房價的重要前提。今年以來,一些熱點城市實施了土地出讓“兩集中”規則,從不定期土地出讓,到集中發佈土地出讓規劃、集中組織出讓,一定程度上穩定了房企拿地預期,有利於地價穩定。同時,限房價、控地價、提品質的做法正在得到推行。有關部門還嚴格購地企業資格審核,並建立購地資金審查和清退機制,以此降低企業經營風險。在發展保障性租賃住房的過程中,明確可以利用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企事業單位自有閒置土地、産業園區配套用地和非居住存量閒置房屋等來建設,這些土地和房地産過去並不能用於住宅,而今可以用於保障性租賃住房,這是土地政策上的重大調整和突破。

錢,表明將進一步加強房地産金融管理。從去年至今,房地産金融管理的各項措施發揮顯著作用。針對房地産開發企業的“三線四檔”融資管理規則,使得房企降負債、降杠桿取得積極成效,經營財務指標明顯改善。銀行金融機構房地産貸款集中管理制度的實施,使得銀行業金融機構房地産貸款、個人住房貸款集中度穩步降低,避免了銀行貸款過多流向房地産領域。房地産金融管理是抑制房價過快上漲,避免泡沫持續累積,降低房地産金融風險的關鍵舉措。

房地産長效機制不是短期手段和權宜之計,而是著眼長遠的根本遵循。可以預見,房地産長效機制將繼續堅持和完善,也將不斷推動我國房地産市場實現平穩健康發展。

(責任編輯:孫悅)
網站無障礙
建立人房地錢聯動長效機制
來源:經濟日報2021-09-15 10:00:12
長效機制建設對於房地産市場的平穩健康發展至關重要。人、房、地、錢四位一體的聯動新機制,是房地産長效機制的核心內容,也為未來房地産市場調控指明方向。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