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嘗試推出“房東直售”模式

來源:新華網 2021-09-01 08:26:38

新華社杭州8月31日電(記者馬劍、許舜達)近日,杭州市二手房交易監管服務平臺上線“個人自主掛牌房源”功能,引發廣泛關注。平臺開放該功能起到什麼作用?記者採訪了相關從業人員和專家,帶你一探究竟。

新功能致力打破傳統模式

自2016年11月率先上線“杭州市二手房交易監管服務平臺”以來,杭州通過系統優化、功能更新、服務升級等途徑,打造了集經紀機構與人員管理、房源掛牌管理、資訊公示等多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管理服務平臺。

杭州市房産市場綜合管理服務中心房産市場科科長胡萍莉表示,平臺升級了傳統市場監管模式,實現“由事前監管變為事前、事中、事後全過程監管”“由單一政府管理變為政府、行業、社會共同監督”和“由管人、管事、管行為變為管平臺、管數據、管信用”的三大轉變。

近日新上線的“個人自主掛牌房源”功能,為群眾自主交易提供房源資訊發佈、購買房源資訊搜索、自主交易資訊撮合等便捷安全的新渠道。

記者打開杭州市二手房交易監管服務平臺發現,用戶經過實名註冊方可使用“個人自主掛牌”模組功能,線上填寫房屋客體資訊、房屋權屬狀況及權利人基本資訊後可實現房源自主掛牌,這其中包括填寫所屬小區、擬售價格,以及上傳房源照片、戶型圖等等。

如果你是購房者,在完成實名註冊後可在該平臺的“掛牌房源公示”欄內查詢個人自主掛牌房源和委託經紀掛牌房源,還能根據自身需要篩選價格、面積、戶型等條件,快速鎖定心儀房源。

值得一提的是,該平臺發佈的所有房源均經過了杭州房管部門的核驗,具備唯一的房源核驗統一編碼及二維碼。

據胡萍莉介紹,平臺不僅引導買賣雙方按照房源核驗掛牌的規範流程開展交易,還新設置了用戶身份智慧分類功能,實現個人自主掛牌房源資訊僅向個人實名認證用戶開放,經紀人員無法查看,杜絕資訊外泄,防止騷擾。

“房東直售掛牌房源”已突破千套

胡萍莉表示,政府主管部門推出這一新功能最主要的目的是便民,相當於為杭州百姓提供了一個二手房自主交易的線上官方新渠道,提高二手房成交的機會。

胡萍莉介紹,市區兩級行政服務中心都設有房管部門自主交易網簽服務窗口,如果購房者和房東談妥了,可以去房管網簽窗口簽訂轉讓合同,窗口提供全套合同範本、全流程引導。“下一步,我們會廣泛收集網民評論和相關意見建議,進一步完善整個平臺的功能。”

記者從杭州市住房保障和房産管理局獲悉,該平臺的“個人自主掛牌房源”功能並不收費。這也意味著如果交易順利,買賣雙方可省下一筆數額不小的仲介費。目前已有房東搶先嘗試,截至8月31日15時,該平臺自主掛牌房源1742套,暫無成交。

據統計,截至目前,杭州市二手房交易監管服務平臺已實現997家經紀機構、3293家門店和9.74萬名從業人員資訊實時公示;累計掛牌房源109.4萬件,涉及房屋45.18萬套。

仲介市場衝擊有多大?

杭州上線“房東直售房源”的消息一經傳出,引發網友熱議:“這是好政策,一些仲介不靠譜,有的甚至利用資訊不對稱兩頭吃”“買過二手房的人應該知道裏面的東西有多複雜,沒有仲介平臺在中間去保障或者斡旋,很難順利完成交易”……

有觀點認為,官方介入二手房交易或將加劇房産仲介行業的洗牌,但仲介人士普遍持保留態度。杭州一家房産仲介公司的張姓經紀人坦言,房産仲介的專業性和其掌握的大量一手資訊短期內仍無法被替代。

“不同買家的需求各不相同,是否電梯房、地鐵房,房屋樓層、採光如何,賣家是否誠心賣房等等細節,專業房産仲介可以為買家減少大量篩選成本。”上述受訪人士説。

有受訪專家指出,政府部門為減少資訊不對稱、降低交易費用,嘗試推出“房東直售”模式,初衷是好的。這種創新探索值得肯定,但效果尚需觀察。

復旦大學管理學院副教授劉明宇表示,市場化房屋仲介機構利用專業知識,幫助買家和賣家控制各種風險,有其獨特作用,目前看“房東直售”對仲介市場的衝擊是有限的。注重品質的仲介服務機構仍然有發展空間。

(責任編輯:王永超)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杭州嘗試推出“房東直售”模式
來源:新華網2021-09-01 08:26:38
近日,杭州市二手房交易監管服務平臺上線“個人自主掛牌房源”功能,引發廣泛關注。平臺開放該功能起到什麼作用?記者採訪了相關從業人員和專家,帶你一探究竟。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