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住房城鄉建委:年內再添120個智慧小區

來源:重慶日報 2021-08-24 09:32:45

 市住房城鄉建委:年內再添120個智慧小區_中國網地産

無線WIFI網路覆蓋小區主要公共活動區域

市住房城鄉建委:年內再添120個智慧小區_中國網地産

 智慧小區數據分析系統

近年來,市住房城鄉建委大力實施以大數據智慧化為引領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行動計劃,深入探索新一代資訊技術在居住小區裏的多元應用,積極推動智慧小區和智慧物業協同發展,讓更多市民在日常居住生活中也能分享到大數據智慧化的發展紅利。

截至去年底,全市累計打造智慧小區244個,整合智慧安防、智慧停車、智慧家居等智慧化應用30余項,為小區居民帶來了更加安全、舒適、便捷的智慧化生活體驗。按照計劃,今年全市將再打造“智慧小區”120個。

最後一公里的智慧體驗

不用再在包裏翻門禁卡了,“刷臉”便可以順利進入小區;坐在家中拿出手機,便可以通過微信小程式給已經到樓下的“外賣小哥”開門……

説起“智慧小區”建設帶來的便捷,家住渝北龍湖兩江新宸小區的周先生連連點讚。據了解,該小區整合了門禁、監控、消防、娛樂、運維等50多個智慧應用場景,是市住房城鄉建委認證的我市首個三星級智慧小區。

除了便捷之外,安全,是“智慧小區”建設的又一大突出貢獻。

例如,一些小區通過將門禁系統與公安機關的系統進行關聯,實現對進出小區的人流、車流進行實時監管、實時預警;一些小區通過安裝智慧監控系統,大大降低了高空拋物事件的發生率;一些小區通過引入大健康物聯網系統,實現了對老人、殘疾人、小孩等人群的全天候健康管理和精準服務……

小區,作為城市最基本的單元,也常常被稱為城市居住生活的“最後一公里”。智慧小區建設,是智慧城市建設的縮影,提升人居環境、提高生活品質,是智慧小區建設最根本的目的,而居民,則是“智慧小區”建設最直接的受益者。

智慧物業集中發力

哪個路燈不亮了,哪個地方出現了漏水的情況,在小區的公共設施智慧監管系統裏面都一目了然,大大節省了過去人工檢測的時間;以往需要10多個人跑一週才能完成的居民滿意度調查,現在通過電話加網路平臺的方式,兩天時間就搞定……

南岸雅居樂小區的物管負責人介紹,該小區通過對物業管理系統的智慧化改造,基本實現了“有事兒立馬到,無事兒不打擾”的管理和服務態勢,得到了小區居民的高度認同,小區物管費收繳率提升到了96%。

去年10月,萬科宣佈旗下物業更名為“萬物雲”,同期發佈城市服務子品牌“萬物雲城”;去年11月,金科智慧服務正式于香港聯交所主機板掛牌上市,將智慧科技作為核心競爭力之一,致力成為全國領先的智慧生活服務商;去年11月,碧桂園正式發佈“新物業”品牌,並將新科技作為該品牌的核心內涵之一……

由此可見,強調科技賦能、提高智慧化水準,已然成為眾多物業企業的發展策略和方向。

作為全國智慧物業試點城市之一,近年來,我市大力開展智慧物業小區建設,出臺《智慧物業小區評價指標體系》,引導物業企業進行數字化、智慧化改造,以提升整個物業行業的現代化管理服務能力。截至目前,全市已成功創建智慧物業小區756 個。

為智慧發展保駕護航

智慧小區、智慧物業的快速發展,離不開頂層設計和環境生態的配套與支撐。

早在2018年,市住房城鄉建委便在考察調研和試點總結的基礎上,組織專家編制發佈了我市工程建設地方標準《智慧小區評價標準》,這也是全國首個智慧小區評價指標體系。

在此基礎上,該委還打造了重慶市智慧小區建設管理平臺,形成了涵蓋形式審查、設計評價、過程指導、竣工評價等全過程評價工作機制,推動建設品質穩步提升。

另外,該委開展了智慧小區諮詢專家徵集工作,共計94家單位182位專家入選首批智慧小區諮詢專家庫,並培育了一批智慧小區諮詢服務單位,為智慧小區建設提供智力支撐。

同時,該委還制定出臺了智慧小區項目資本金監管、項目預售資金首付款監管和企業誠信評價加分等多項激勵政策,並借勢裝配式建築與綠色生態住宅小區的推廣和發展,助推智慧小區建設。

此外,該委還積極引進北京千丁互聯等企業,重點培育智慧安防、智慧平臺等智慧小區相關産品,以推動“智慧小區”構想的加速落地,目前已匯集30多個門類200余家智慧企業。

王靜 劉廷 圖片由重慶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提供

(責任編輯:王佳瀅)
網站無障礙
市住房城鄉建委:年內再添120個智慧小區
來源:重慶日報2021-08-24 09:32:45
整合智慧安防、停車、家居等30余項智慧化應用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