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完善租購並舉的住房體系 加大住房供應力度

來源:中國網地産 2021-08-12 16:22:59

中國網地産訊 8月12日,上海印發《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發展“十四五”規劃》的通知,發展目標提到,到2025年,聚焦臨港新片區産城融合區,建立比較成熟的投資貿易自由化便利化制度體系,打造一批更高開放度的功能型平臺,集聚一批世界一流企業,區域創造力和競爭力顯著增強,經濟實力和經濟總量大幅躍升,初步實現“五個重要”目標。

以下為規劃原文:

滬府發〔2021〕13號

上海市人民政府關於印發《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發展“十四五”規劃》的通知

各區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辦、局:

現將《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發展“十四五”規劃》印發給你們,請認真按照執行。

上海市人民政府

2021年7月22日

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發展“十四五”規劃

為加快推進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以下簡稱“臨港新片區”)建設,根據《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總體方案》(以下簡稱《總體方案》)和《上海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制定本規劃。

一、發展基礎

2019年8月20日臨港新片區掛牌成立,為上海當好新時代全國改革開放排頭兵和創新發展先行者、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提供了重大歷史機遇,以高水準開放引領高品質發展進入了新的階段。

(一)經濟發展穩中加速

2020年,臨港新片區工業總産值完成1703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完成618.2億元。積體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慧、民用航空等前沿産業加快佈局,智慧新能源汽車和高端裝備製造産業集群效應初步顯現。智慧製造研發與轉化平臺等5個科技創新功能型平臺落地,世界頂尖科學家社區和國際聯合實驗室啟動建設。滴水湖金融灣項目開工,全國首家外資控股合資理財公司等一批項目簽約落地。航運貿易服務功能持續強化,運營高效的航運樞紐基本建成,洋山港集裝箱吞吐量達到2022萬標箱。

(二)改革開放取得重大突破

《總體方案》明確的各項改革試點任務已基本完成,國務院印發《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管理辦法》,本市出臺《關於促進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高品質發展實施特殊支援政策的若干意見》《關於以“五個重要”為統領加快臨港新片區建設的行動方案(2020-2022年)》等120余個政策文件。洋山特殊綜合保稅區(一期)封關區域正式運作,臨港新片區一體化資訊管理服務平臺建成運營,著力構建全面風險監測和防範體系。

(三)基礎設施逐步完善

依託S2公路、G1503公路、兩港大道、軌道交通16號線等主要對外通道,加快構建綜合對外交通體系,內部交通加快完善,基本形成“環+射”的路網結構。臨港“城市大腦”等一批示範項目和智慧網聯汽車綜合測試示範區啟動建設。紮實推進“水、氣、土”污染防治行動,全面消除劣Ⅴ類水體,空氣主要污染物濃度滿足所在區域環境空氣品質功能二類區要求,基本實現污染地塊全面安全利用。

(四)社會民生持續改善

明珠小學等優質基礎教育資源逐步集聚,上海電力大學等高校入駐,各級各類學校達到47所。上海中學東校高中部等26所學校啟動建設,青少年活動中心等項目紮實推進。初步建立以三級醫院為核心、以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基礎的醫療服務體系,基本滿足區域內居民醫療衛生服務需求。商業設施建築面積達到45萬平方米,主要居住區基本實現商業配套覆蓋。加快推進上海天文館、冰雪之星等重大文旅項目建設,豐富各類文旅活動,年旅遊接待人次達到500萬左右。

(五)營商環境不斷優化

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分兩批集中承接市、區兩級行政審批和行政處罰等事權1170項,率先實施商事主體登記確認制改革,建立特色營商環境指標體系。設立臨港新片區法律服務中心,引進境內外知名法律服務機構。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上海重要講話和在浦東開發開放30週年慶祝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深入踐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重要理念,圍繞強化“四大功能”、深化“五個中心”建設,聚焦發展“五型經濟”、推動城市數字化轉型,以“五個重要”為統領,對標國際公認的競爭力最強的自由貿易園區,實施差異化政策制度探索,進一步加大開放型經濟的風險壓力測試,以高水準開放推動高品質發展,加快打造更具國際市場影響力和競爭力的特殊經濟功能區,不斷提高公共服務均衡化、優質化水準,建設開放創新、智慧生態、産城融合、宜業宜居的現代化新城。

(二)發展目標

到2025年,聚焦臨港新片區産城融合區,建立比較成熟的投資貿易自由化便利化制度體系,打造一批更高開放度的功能型平臺,集聚一批世界一流企業,區域創造力和競爭力顯著增強,經濟實力和經濟總量大幅躍升,初步實現“五個重要”目標;初步建成具有較強國際市場影響力和競爭力的特殊經濟功能區,在若干重點領域率先實現突破,成為我國深度融入經濟全球化的重要載體,成為上海打造國內國際雙迴圈戰略連結的樞紐節點;初步建成最現代、最生態、最便利、最具活力、最具特色的獨立綜合性節點濱海城市;基本建成服務新發展格局的開放新高地、推動高品質發展的戰略增長極、體現人民城市建設理念的城市樣板間、全球人才創新創業的首選地。

——開放型政策和制度的國際市場競爭力顯著增強。以建設更高水準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為目標,形成新一輪政策制度供給。積極把握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簽署等帶來的機遇,深化構建與國際通行規則相銜接的制度體系,更好發揮構建更高水準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試驗田作用。

——創新策源能力顯著增強。發揮開放優勢,集聚創新資源,破除制約科技創新的體制機制障礙,推進國際協同創新。到2025年,建設不少於10個頂尖科學家實驗室,引進培育高層次人才不少於100名,新增高新技術企業1000家左右,科創中心主體承載區功能持續彰顯。

——世界級、開放型、現代化産業體系基本形成。到2025年,地區生産總值在2018年基礎上翻兩番,年均增速達到25%左右。培育形成智慧新能源汽車、積體電路、高端裝備製造3個千億級産業集群,做大做強生物醫藥、人工智慧、民用航空等先進製造業産業集群。大力發展跨境金融服務、新型國際貿易、現代航運服務、數字資訊服務、科技創新服務等産業,形成一批具有影響力的功能型平臺,累計認定總部機構50家左右。

——獨立綜合性節點濱海城市發展框架基本形成。按照“産城融合、功能完備、職住平衡、生態宜居、交通便利、治理高效”的要求,助力上海加快形成“中心輻射、兩翼齊飛、新城發力、南北轉型”的空間新格局。城市人口加快集聚,常住人口規模達到80萬人左右;“國際風、未來感、海湖韻”城市風貌有力彰顯,區域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産城融合更加凸顯;加快區域交通條件改善、環境品質提升和公共服務功能完善,數字城市建設形成先發優勢和標桿效應。

——高效能城市治理體系基本形成。打造“放管服”改革先行區,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進一步優化。城市精細化、數字化治理能力大幅提高,建設不少於30個數字化城市治理應用場景。

_中國網地産

_中國網地産

三、主要任務

(一)全力推動全方位高水準開放

對標最高標準、最好水準,構建更高水準的開放型政策和制度體系,成為參與全球經濟治理的重要試驗田。

1.構建高水準國際投資貿易自由化便利化政策制度體系

全面推動新一輪全方位高水準對外開放和深化改革。全面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支援浦東新區高水準改革開放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的意見》,全面完成《總體方案》主要任務,研究臨港新片區新一輪全方位高水準對外開放和深化改革方案,推動出臺支援臨港新片區自主發展、自主改革和自主創新的相關政策。以投資自由、貿易自由、資金自由、運輸自由、人員從業自由等為重點,實施國際網際網路數據跨境安全有序流動,加快投資貿易自由化便利化。

探索在若干重點領域率先實現突破的政策和制度支援。加大在投資準入、貨物和服務貿易、金融開放、數字經濟、智慧財産權保護、國企競爭中立、政府採購、爭端解決等領域的風險壓力測試。根據國家統一部署,率先試點在若干領域放寬外商投資準入、市場準入等限制。先行先試擴大金融、增值電信、數據跨境流動、教育、醫療、文化等領域對外開放,加快發展文化服務、技術産品、資訊通訊、醫療健康、跨境數據交易等服務貿易。探索放寬或取消跨境交付、境外消費、自然人移動等跨境服務貿易市場準入限制。進一步推動高水準資本項目可兌換,強化國際金融資産交易、人民幣離岸交易、跨境支付結算、離岸金融等功能。進一步完善“中國洋山港”籍船舶登記管理制度,擴大沿海捎帶政策適用範圍,積極探索發展國際轉机集拼業務。進一步提升境外人才出入境、停居留便利水準,完善電子口岸簽證制度,放寬境外專業人士從業限制。加快探索實施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稅收政策,研究重點産業關鍵領域核心環節目錄動態調整方案,積極探索支援總部經濟、跨境金融服務、離岸業務、再保險業務、自由貿易賬戶、境外投資等方面的特殊稅制安排,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探索支援企業服務出口的增值稅政策。

建立健全風險防範和安全監管制度體系。聚焦檢疫、原産地、智慧財産權、國際公約、跨境資金等特殊領域和國際業務、跨境金融服務、前沿科技研發、跨境服務貿易等重點産業體系,打造全面風險防控體系及風險管理制度。進一步完善一體化資訊管理服務平臺,構建風險預警模型,形成一批風險監管應用場景,實現全生命週期實時監測、線索發現、動態預警、核查處置和反饋閉環的工作流程,築牢精準有效的風險防線。構建信用分級分類管理體系,完善信用評價基本規則和標準,按照“守信激勵”原則,把信用評價作為企業享受優惠政策和制度便利的重要依據。

2.打造最具國際競爭力的洋山特殊綜合保稅區

切實推進政策和監管制度創新。推進金融等領域開放政策在洋山特殊綜合保稅區內先行先試。優化簡化監管流程,實施物理圍網外“一企一策”政策,建立以“電子監管”為特色的監管制度和服務體系。進一步完善綜合資訊數據湖,提供一站式貿易自由化便利化服務,為部門協同監管、創新服務提供有力支撐。在貨物進出口、海事危險品、企業生産物流全程真實性、企業購付匯等領域開展風險防範,創新一線風險防控模型。

推動在岸離岸業務聯動發展。培育國際供應鏈管理、跨境綜合服務、高端製造服務等功能,加快建設國際轉机集拼中心、分撥配送中心、銷售服務中心等平臺。鼓勵發展在岸離岸保稅研發設計、保稅加工製造等業務,建設國際一流的檢測維修中心和綠色再製造中心。加強洋山特殊綜合保稅區與外高橋綜合保稅區聯動發展。大力發展離岸貿易、跨境金融、國際大宗商品交易、數字貿易、跨境電商、高端消費品保稅展示交易等産業,打造離岸貿易創新發展實踐區,洋山特殊綜合保稅區區域經營總收入年均增速達到15%左右。推動蘆潮港、小洋山島及浦東國際機場南側區域建設特色明顯的功能集聚區,加快推進洋山特殊綜合保稅區擴區工作。

(二)增強創新策源和國際創新協同能力

堅持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雙輪驅動”,以“非對稱”趕超戰略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加強國際科技交流合作和創新協同,成為全球創新網路重要節點,引育海內外優秀人才。

1.集聚多元優質的創新主體

匯聚高水準研發主體。積極佈局世界頂尖科學家國際聯合實驗室,推進重大科學設施裝置和國家級研究中心建設運營。推動高水準研究型大學建設,支援國內外高水準研究機構和創新型企業在臨港新片區設立總部、分支機構和研發中心,引進20家左右國內行業龍頭企業的研發中心。

打造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平臺。加快應用場景和公共資源開放共用,推動朱光亞戰略科技研究院、工業網際網路創新中心等平臺運營,建設30家國內領先的開放型産業創新平臺。集聚全球化、高端化科技創新服務資源,培育技術轉移服務機構,加強技術評估、技術投融資、國際技術轉移等領域探索。建設全球科技創新成果交易中心,探索高端技術成果、技術産品的跨境保稅交易。探索科技保險,創新科技金融産品,建立有利於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的金融體系。

培育壯大創新型企業。強化企業技術創新,引導科技型企業持續加大研發投入力度。實施精準扶持政策,加快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擁有核心技術和産品的高科技企業,推動一批優質創新創業和科技服務企業上市。構建創新創業生態,加大科技創新創業孵化載體、眾創空間引進力度,支援落戶跨國公司等設立內部孵化器。到2025年,培育引進50家以上高品質科技服務機構。加強政府對初創期科創企業的支援,加大中小科創企業貸款貼息支援力度。

2.打造創新活力迸發的人才高地

集聚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高端人才。面向重點産業、科學領域發展需求,加快引進領軍人才。實行更加便利的外籍高端人才出入境、停居留和工作許可政策,實施好境外人才個人所得稅稅負補貼新政策,大力引進海外高端人才。

培育重點産業急需的專業人才。結合重點産業行業對緊缺急需人才的需求,堅持引育並重,構築專業技能人才隊伍發展體系。建設國家産教融合試點城市,支援設立産教融合工作推進平臺,支援校企共建實訓基地和現代産業學院、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推行技術類專業現代學徒制和企業新型學徒制,支援職業院校推進學歷證書+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1+X”證書制度試點。到2025年,培養不少於10萬名具有初級及以上職業技能等級和專業技術職稱的産業工人。

培育引進海內外創新創業人才。搭建更具支撐力的創新創業交流服務平臺、創新成果展示交易平臺等。吸引海外留學人員、在讀外籍留學生和國(境)外高水準大學優秀外籍畢業生創新創業。強化青年人才的培育和引進。到2025年,主要勞動年齡人口中受過高等教育的比例超過45%。

建立健全人才服務保障體系。優化臨港新片區國際人才服務港功能,集聚一批高品質、專業化、綜合性的人力資源服務機構,構建服務全國、連接全球的人才市場體系。到2025年,集聚30家以上知名人力資源機構。建立符合市場規律的人才流動機制,支援科技創新人才通過挂兼職、短期工作、項目合作等方式合理流動。建設行業人才市場化評價體系。完善人才安居政策,建設面向青年人才的活力創新社區。

3.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創新協同區

高水準建設世界頂尖科學家社區。圍繞國際創新協同功能,聚焦生物醫藥、人工智慧、新能源、新材料、量子通信等領域,打造全球前沿科學策源地。加快建設服務科學研究的商務會展專業服務設施和生活配套設施。依託科創總部灣,加快科技型總部建設,打造研發總部集聚區。依託臨港科技城,加快集聚一批創新型企業和産業創新平臺,提供科創孵化、跨境研發等服務。

構建國際創新網路重要節點。充分發揮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品牌效應,集聚世界一流科技院校和高端人才,引進一流科技合作組織,打造一批全球化合作、市場化運作的共性技術研發和産業服務平臺。發揮人才政策優勢,支援國內外科學家開展重大科技聯合攻關,構建新型聯合研發模式。推動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大型科研儀器、科技文獻、基礎科學數據、實驗材料等科學資源開放共用。加快浦東南北科技創新走廊建設,發揮張江科學城重大科學基礎設施和科創研發優勢,完善臨港新片區承接科學技術轉移、推動成果産業化的功能,加快建設創新要素集聚點。

(三)打造世界級先進製造業集群

強化高端産業引領,打響“數聯智造”特色品牌,建立以關鍵核心技術為突破口的前沿科技産業集群,深度融入全球高端産業鏈、供應鏈和價值鏈。

1.積體電路産業。建設“東方芯港”特色産業園區。圍繞積體電路製造、貿易、核心裝備、關鍵材料、高端晶片設計等領域,加快推動重點企業集聚、重點項目建設投産,加強關鍵材料本地化配套能力,形成積體電路全産業鏈生態體系。加快關鍵核心技術協同攻關,聚焦汽車電子、工業網際網路等重點領域電子設計自動化(EDA),積極佈局智慧傳感、人工智慧(AI)、功率晶片等。加快圓片級、扇出型等先進封裝技術研發量産,提升製造、封裝、測試一體化服務能力。聚焦先進特色工藝積體電路材料,推動第三代半導體材料等領域突破,加快12英寸設備研發及産業化。發展電子元器件分銷業務,建設輻射全國、擴展亞太地區的積體電路設備支援服務中心以及零組件、耗材等倉儲配送中心。到2025年,積體電路産業規模突破1000億元。

2.生物醫藥産業。建設“生命藍灣”特色産業園區。聚焦創新藥研發、新技術賦能醫療服務,建設集聚研發、生産、測試、展示等功能的國際生物醫藥産業基地,打造精準醫療先行示範區。聚焦精準醫學、精準藥物、精準醫療器械、精準診斷等領域,引進擁有核心技術的高端特色醫藥,創新發展網際網路醫院。推動高性能醫療設備和人工智慧、5G技術、大數據高效融合,引進和發展“五新”化學藥,推動新型生物技術、藥物、治療技術産業化。推進臨床轉化平臺建設,支援企業聯合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生物醫藥創新中心、制藥研發平臺、共性技術研發平臺等。到2025年,生物醫藥産業規模達到800億元左右。

3.人工智慧産業。佈局人工智慧開源開放平臺,充分發揮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等單位科創資源優勢,建設視覺、語音識別等技術平臺,打造“平臺+應用”人工智慧生態鏈。聚焦智慧晶片、智慧感測器等關鍵技術研發,加快技術突破和産品應用,實現本土化硬體安全自主可控。加速“AI+”多元應用場景落地,推動無人駕駛、智慧工廠等應用示範,重點打造智慧網聯汽車車載試驗區,建設城市級智慧服務AI試驗場。到2025年,人工智慧核心産業及相關産業規模達到900億元左右。

4.民用航空産業。建設“大飛機園”特色産業園區。服務好國家大飛機戰略,重點發展民用航空綜合型産業,推進大飛機核心裝備産業鏈本土培育,初步構建集設計、研發、製造、應用、服務於一體的産業體系。圍繞大型客機、機載系統、發動機等領域,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完善民用客機産業鏈佈局,積極探索通用航空器低空空域飛行試點,推動發動機試驗驗證平臺等配套功能集聚,引進航空複合材料及零部件維修等配套企業,打造綜合性飛機及航空器檢測維修服務中心。推動航太領域佈局,重點圍繞商業航太及遙感數據開發、衛星通信、導航定位等領域,推動衛星網際網路應用。強化適航認證能力建設,支援引導企業開展個性化適航認證。按照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建立符合與國際接軌的適航管理流程與審核標準,設立專業化的適航審定實驗室和相關服務機構。到2025年,航空航太産業規模達到600億元左右。

5.智慧新能源汽車産業。聚焦新能源汽車頭部企業,加大産業鏈上下游佈局力度,營造産業生態體系。加快核心技術自主研發,重點圍繞智慧新能源汽車電動化、網聯化、智慧化、共用化,在自動駕駛晶片、感測器和電池、電機、電控等關鍵零部件方面實現突破,提升國産化配套比重,加速推動整車企業供應鏈國産化、本地化。加強與浦東金橋園區聯動發展,共同推動相關領域産業鏈互補延伸。到2025年,智慧新能源汽車産業産值達到2000億元左右。

6.高端裝備製造産業。瞄準尖端硬核的裝備製造業,集中攻克一批智慧製造共性技術,建設世界級智慧製造中心。推進動力裝置核心技術研發,促進國産動力裝置加快邁進國際先進行列。依託上海交通大學智慧製造轉化平臺,引進和培育一批具備國際競爭力的智慧製造裝備供應商、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建設一批智慧製造公共服務平臺和智慧製造示範工廠。加快智慧化轉型升級,全面提升生産自動化水準、設備運作效能和産品創新能力。到2025年,高端裝備製造産業産值達到1000億元左右。

7.新型特色産業。加快推動中日(上海)地方發展合作示範區建設,重點圍繞氫能産業,加強國際産業轉移和技術合作,在儲氫、制氫、加氫等技術方面實現突破;打造氫能源汽車産業鏈,重點推動氫能燃料汽車示範應用,建成氫能燃料電池動力的中運量線路,探索氫能物流、氫能大巴、氫能重卡等典型應用示範;建立氫能及燃料電池産業體系,適時佈局氫能燃料汽車整車製造。拓展綠色再製造新模式,打造上海綠色再製造産業先行引領區;依託龍頭企業,研究制定再製造技術標準;依託國家再製造産業示範基地,打造人才實訓基地、檢測認證中心等服務平臺;爭取再製造政策突破,創新高端設備再製造監管模式。聚焦新一代機器人及核心零部件,加強技術研發與整合創新,推廣多場景技術應用。積極參與6G標準研究,促進自動駕駛、無人駕駛汽車大規模應用。建設“海洋創新園”,集聚和培育一批海洋高端裝備科技創新型企業和項目,打造海洋高端裝備技術研發、綜合試驗、企業孵化等産業鏈條,成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國家海洋經濟創新發展示範城市的重要承載區。

(四)發展配置全球高端要素資源的現代服務業

統籌在岸與離岸業務,加快發展跨境金融、新型國際貿易、高端航運、數字經濟等現代服務業,不斷提高全球高端要素資源配置能力。

1.推動金融開放創新發展

先行試點更加開放的金融政策及創新措施。探索開放創新政策制度及風險壓力測試。全面落實外商投資國民待遇,在銀行、保險、證券、資管等領域引入更多高水準國際競爭者,對接國際高標準規則,推動金融業高水準開放。以資金自由流動為目標,進一步實施更有利於資金便利收付的跨境金融管理制度體系。建立金融“監管沙盒”制度,試點跨境金融、離岸金融等領域政策和業務創新。

促進金融業快速集聚發展。加快國際金融資産交易平臺建設,推動國家級大型場內貴金屬儲備倉庫、跨境人民幣貿易融資轉讓服務平臺、上海航運金融服務一體化科技平臺等高能級平臺設立,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和跨境人民幣使用。加快滴水湖金融灣和中銀西島綜合體建設,吸引各類金融機構入駐,打造金融科技集聚、資産管理創新、股權投資産業的新高地。推進融資租賃業務創新和資産交易。大力發展金融科技産業,鼓勵國內外金融機構、龍頭科技型企業設立賦能平臺、金融科技事業部、金融科技公司等,打造金融科技生態圈。到2025年,累計引入各類金融機構和投資類企業300家左右。

提升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服務能力。發揮政府産業投資基金引導作用,鼓勵社會資本按市場化原則設立産業投資基金。鼓勵金融機構對實體企業進行金融支援。鼓勵金融機構為企業和非居民提供跨境發債、跨境投資並購、跨境資金集中運營、離岸轉手買賣、跨境電商、供應鏈金融等金融服務。探索設立科創銀行,為科技創新企業提供一體化科創金融服務,探索對優質科創企業進行初創期信用貸款、投貸聯動、保險、貼息、融資擔保、股權投資、跨境支付結算等方面的全過程特色綜合金融支援。

2.集聚發展新型國際貿易

大力發展總部經濟。實施總部激勵計劃,吸引跨國公司地區總部、貿易型總部、研發類總部和國際組織(機構)地區總部等功能性總部機構集聚,加快培育和引進民營企業總部。鼓勵跨國公司設立全球或區域資金管理、運營中心等功能性機構。鼓勵引進具有投資、研發、運營、結算、人力資源等綜合性功能的總部。

提升貿易規模能級。依託洋山特殊綜合保稅區,持續提升口岸貿易額,強化大宗商品配置能力。聚焦有色金屬、石油化工等領域,探索佈局交割倉庫、物流網路以及交易經濟業務,增強轉口貿易功能。加快重大貿易平臺建設,打造大宗商品“洋山價格”體系。加強國際分撥中心建設,進一步提高貨物流轉通暢度和自由度。做強國家外貿轉型升級基地(汽車及零部件)。

深度拓展貿易新業態。加快發展服務貿易,支援企業承接生物醫藥、軟體資訊、研發設計、檢測維修等國際服務貿易業務,推動服務貿易向價值鏈中高端轉型升級。完善上海國際服務貿易總部示範基地平臺功能,加快文化服務、技術産品、資訊通訊、檢驗認證等領域服務貿易發展。擴大跨境電商“正面清單”範圍,加快建設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建設跨境電商綜合服務平臺、國際配送平臺,支援企業建設海外倉。加快離岸貿易發展,加大對離岸貿易結算、稅收等制度創新的支援力度。

3.提升現代航運服務能級

優化航運功能設施。加快完善“兩海港(洋山深水港、南港)+兩樞紐(四團站、蘆潮港站)”佈局,構建洋山港水公鐵集疏運系統,建設臨港集疏運中心。推進小洋山北側綜合開發。加快完善內河航道網路化,推進內河出海通道建設,進一步優化江海直達、江海聯運配套港口設施。強化港航物流聯動資訊資源共用,打造港航物流公共資訊平臺,持續推動自動化、智慧化港口建設。

發展高端航運服務業。重點圍繞航運金融、航運交易、船舶檢驗、海事法律、航運諮詢等業態,發展航運保險、航運金融、航運結算、航材租賃、航運仲裁、船舶交易等高端航運産業,打造高端航運服務業集聚區。提升航運綜合服務功能,打造洋山保稅船供公共服務平臺,吸引全球船舶管理龍頭企業、航運服務專業機構等。構建國際航運補給服務體系,強化飛機船舶備品備件供應、維修保養等綜合服務,開展船用保稅低硫燃油加注業務。發展航空轉机集拼、航空專業服務等衍生産業,打造區域性航空總部基地和航空快件國際樞紐中心。

創新發展港航物流聯動模式。推動航運公司、港口運營公司向倉儲物流領域延伸,打造集倉儲物流、高端製造、港航聯運等功能于一體的物流産業集聚區。支援對拼拆箱貨物進行簡單加工、包裝組裝,延伸物流增值服務。建設航空物流服務平臺,形成具備國際貨代、空空轉机的物流能力。打造全球維修航材分撥中心,提供全天候航材物流配送服務。

4.加快發展數字經濟

著力打造國際數據港。聚焦“資訊飛魚”全球數字經濟創新島,分領域打造10個跨境産業協同創新示範區,匯聚100家跨境數據配套服務企業和重點領域頭部企業,打造1000億規模的産業生態體系。探索建設國家數據跨境流動試驗示範區,建設以産業集聚、展示交易為一體的跨境便捷交互的“國際數據港”。開展數據跨境流動安全評估,搭建跨境數據流通公共服務平臺,確保數據跨境安全可控。在不涉及國家秘密和個人隱私的前提下,探索特定領域數據非本地化存儲。加快推進數字産業化與監管創新,集聚數字創新型企業,推動智慧網聯汽車、電子商務、金融等領域數據跨境流通。加快資訊服務業對外開放,有序放開外商投資增值電信業務領域準入限制,完善雲計算等新興業態外資準入與監管。

建設數字經濟高地。以産業數字化為核心,推進工業網際網路建設,打造國際領先的工業網際網路功能轉化平臺、數字經濟産業鏈,推進標準實驗室、高品質工業數據集和工業演算法庫、工業網際網路標桿園區和“兩業融合”創新示範項目。強化工業智慧融合創新場景示範應用,打造一批“數字工廠”。加快發展“線上新經濟”,培育一批以“線上、智慧、交互”為特徵的龍頭企業,發展高端化數據處理、數據分析、數字挖掘等數據增值服務。

建設國際資訊通信設施。依託海纜登陸站,新建和擴容直達亞太、通達全球的海底光纜系統。建設連接長三角區域的骨幹光纜網路。統籌區域網際網路數據中心、邊緣計算節點發展,探索推進全球數據樞紐平臺、新型網際網路交換中心建設,構建多功能集約化基礎設施體系。

(五)打造體現人民城市建設理念的現代化新城樣板間

聚焦人民群眾高品質生活需求和高水準産業發展需要,高標準建設城市基礎設施,彰顯現代化濱海新城風貌特徵。

1.塑造“一核一帶四區”空間格局

重點發展“一核一帶四區”。在産城融合區構建由滴水湖核心、沿海發展帶和洋山特殊綜合保稅區、前沿科技産業區、綜合産業區、新興産業區組成的功能佈局。滴水湖核心圍繞現代服務業開放區和國際創新協同區,重點建設滴水湖金融灣、105社區TOD開發區域、世界頂尖科學家社區和“資訊飛魚”等重要載體。沿海發展帶依託兩港大道等沿海交通走廊,強化聯動功能,串聯滴水湖核心、各産業及生活區,形成産城融合發展格局。推進四大功能區發展,洋山特殊綜合保稅區著力發展轉机集拼、保稅研發和製造等産業;前沿科技産業區聚焦積體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慧等重點産業,打造特色産業集聚區;綜合産業區以生産性高新科技研發功能為主導,融合生活居住功能,形成産研一體化佈局;新興産業區推進空間拓展和工業用地轉型升級,引入重大産業項目,提高空間利用效率。

統籌臨港新片區全域規劃建設。從臨港新片區全域長期發展需求出發,按照“一帶三核、三廊九片”的遠景空間結構和“整體規劃、分步實施”的原則,加快推進産城融合區整體發展。發揮滴水湖核心的綜合服務功能,增強産城融合區輻射能力,統籌周邊功能組團和城鄉社區發展。提升綜合城市功能,強化公共交通支撐,實施以公共交通為導向的開發模式,圍繞重要站點集聚公共服務資源。

完善城鎮融合發展體系。加快推進南匯新城建設,打造與臨港新片區功能相契合的高能級、智慧型、現代化未來之城。提升交通互聯互通水準,著力優化生態環境,集聚教育、醫療、商業、文化等公共服務資源。完善萬祥、泥城、書院、四團等社區功能,加快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打造宜居生活社區。

深入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大力推進農用地整治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區內耕地集中連片,積極推進農業基礎設施和農田水利設施建設,提高農用地生態價值和生産功能。提升旅遊業與農産品附加值,強化鄉村生態主題,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引導低效建設用地有序減量,穩妥推進農民相對集中居住,重點解決“三高兩區”以及規劃農村居民點範圍外的分散居住戶問題。

2.構建高效便捷智慧的綜合交通體系

打造高效暢達的對外交通樞紐。圍繞“15分鐘到達浦東樞紐、30分鐘可達龍陽路樞紐、60分鐘可達虹橋樞紐、90分鐘可達長三角毗鄰城市”的目標,加快推進軌道交通及樞紐建設。加快建設兩港快線,啟動與中心城區直達快速軌道交通的方案研究,規劃建設南楓線,加快推進滬通鐵路二期、滬乍杭鐵路等對外通道項目建設,全面融入國家交通運輸大通道和長三角高速鐵路網。積極對接浦東綜合交通樞紐,加快四團綜合交通樞紐規劃建設。構建高快速路和幹線公路網,規劃形成S2公路、G1503公路和兩港大道等高快速路的路網格局,建成S3公路一期,完成兩港大道快速化改造。建成S2公路海港大道立交和S2公路新元南路立交,推進新滬杭公路、新四平公路等道路建設。研究小洋山客運碼頭整體搬遷,加快客運碼頭規劃研究。

構建便捷綠色的內部交通體系。推動新元南路、滬城環路等一批主次幹路建設,推進重點地區次支路建設,打通區內斷頭路,新改建道路總里程不少於110公里。優化路網級配,滴水湖核心區路網密度達到6千米/平方公里。加快中運量T1示範線建設運營,規劃建設T2、T6中運量線路。到2025年,中運量線路總長達到50公里以上,覆蓋主要客運走廊和重點開發區域。加強公交線路跨區聯動,開闢至浦東綜合交通樞紐大站快車客運專線,發展定班線、接駁線和共用班車等,增強重點區域、線路的公交服務。加快推進公共交通樞紐和場站建設,建設10個公共交通樞紐和2個公交停保場。構建城市林蔭道與騎行網路,依託沿湖沿河濱水空間,形成“兩環七帶”慢行遊憩休閒體系。完善貨運和配送網路體系,構建多層次貨運通道,實現客貨運通道有效分離,重點完善物流末端節點建設,發展智慧物流。

完善智慧便民的交通管理服務。支援新能源汽車發展,新增公交車輛全部清潔能源化。到2025年,綠色交通出行比例達到80%左右。新建停車場全部配備充電設施,新建車位中充電樁佔比不低於15%。適時佈局燃料電池汽車終端設施。豐富自動駕駛開放測試道路場景,支援東海大橋智慧化集卡車系統建設並形成技術標準。打造綜合交通“智慧平臺”,實現各系統交通資訊共用和新增公交站點智慧化全覆蓋,推進MaaS(出行即服務)技術的應用。完善以需求管理為導向的靜態交通,加強滴水湖核心區等重點區域停車保障,推進停車資源共用和智慧管理,建設臨港新片區智慧停車資訊平臺。到2025年,新增43處公共停車場(庫)。

3.建設環境優美的生態宜居城市

建設林景相融的公園城市。加快建設綠麗港、黃日港等楔形綠地,啟動建設南匯嘴生態園,多點推進社區公園與口袋公園建設。到2025年,每人平均公園綠地不低於17平方米,建設綠道總長度不低於200公里。推進新增河道沿岸林帶、沿海防護林、環廊森林片區、生態走廊建設。依託森林斑塊和景觀海岸線建設,促進濱河空間、生態空間與遊憩空間相融共生,加強濱海步道、綠道、公園等與開放空間串聯融合。到2025年,生態空間比例不低於50%。推進近海濕地修復與保護,加強生物保護。以海洋災害防禦為前提,統籌一線海塘達標、海岸帶生態修復和沿海防護林建設。

建設生態韌性的海綿城市。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全覆蓋,健全規劃、建設、管理機制,規範促進社會主體積極參與建設。完善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標準體系,實行分級分片分類管理,因地制宜採用“滲、滯、蓄、凈、用、排”等措施改善水環境。加快城鎮排水泵站和管網建設,因地制宜配套建設雨水集蓄利用設施,城鎮化地區35%左右區域達到3-5年一遇排水能力。實施泐馬河等骨幹河道整治和出海閘建設工程,提升區域防汛除澇能力,構建臨港韌性水網。建設臨港水廠和配套原水工程,提升原水和供水保障能力,打造高品質飲用水示範區。擴建臨港污水廠,提升污水收集和處理能力。

打造綜合利用的無廢城市。落實“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要求,建立區域源頭準入管控體系,健全生態環境監測網路。預控規劃重點産業特徵性廢水排放,加強非常規水源利用,積極開展中水回用試點。深化大氣環境污染防治,開展重點區域重點行業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s)減排。完善重點監管企業土壤污染預防,實施農用地污染風險防控,加強入河湖排污口和農田面源管理。全面實施垃圾分類,控制生活垃圾填埋量,提高回收利用率。加強危廢規範安全管理,促進廢棄物末端處置向源頭管控轉變,加快城市廢棄物生化處理中心、工業固廢(危廢)高值資源化與集約化示範基地項目建設。

構建綠色環保的低碳城市。按照國家和本市有關碳達峰、碳中和的部署要求,加快建設低碳發展實踐區和低碳産業新高地,研究制定碳達峰方案和碳中和規劃,選取合適區域開展近零排放試點。提升天然氣等清潔能源利用比例,推進綠色能源示範項目建設。加強重點領域排放控制,強化交通節能減排,大力推廣電動、氫能源車輛,推進農業領域碳減排。開展綠色生態城區試點創建,提高綠色建築執行標準,推廣裝配式等新型建造方式。到2025年,新建民用建築全部採用裝配式建造方式,綠色建築達標率100%。

4.打造數字智慧城市

加快數字新基建。提升開放型新型數字基礎設施體系能級,推進城市數字化轉型升級。高標準構建全域通達的超高速光網,打造臨港5G和固網“雙千兆”示範區,實現5G網路連續覆蓋。建設全域感知的智慧物聯專網,新增不少於1萬個高清智慧攝像頭。聚焦滴水湖核心區,科學部署監測傳感、智慧分析等感知終端,建設20萬個以上神經元,實現50+社區覆蓋。試點數字孿生城市建設,打造上海數字化轉型示範區。堅持數字城市與現實城市同步規劃建設,聚焦國際創新協同區、現代服務業開放區和洋山特殊綜合保稅區建設數字孿生平臺,創新打造數字交通、數字能源、數字樓宇等應用場景。

豐富數字生活。推動生活場景數字化,提供線上線下融合的社區生活服務。到2025年,建設10個國內領先的新型“數字社區”。建設智慧醫聯體服務平臺,探索“網際網路+醫療健康”服務模式和運作機制。全面發展數字教育,打造以智慧物聯、線上教育為特點的示範學校,重點建設數字教室、數字實驗室、全息課堂等基礎設施。推進實體旅遊資源發展線上數字化體驗産品,建設數字天文館、數字少年宮等新型數字平臺。建設臨港新片區旅遊公共服務平臺,打造智慧停車、多語種伴遊、沉浸式觀景、線上旅遊行銷等應用場景,普及非接觸式設施應用,實時監測區域客流、車流、消費趨勢,打造數字旅遊創新示範標桿。

5.提供高品質公共配套服務

推進教育資源優質均衡發展。加大基礎教育資源統籌力度,與上海交通大學、華東師範大學、上海師範大學等高校合作辦學,引入優質基礎教育學校,打造教育改革開放先行區。建成上海中學東校高中部、臨港青少年活動中心等重點項目。完善學前教育和托育服務體系,增加多層次托育服務供給,爭創市級示範性幼兒園。支援高校打造3-5個重點學科,爭創1-2個國家一流學科,支援産教融合型大學建設,建設1所混合所有制的職業院校。提升教育國際化水準,引進上海中學國際部辦學點,按需設立獨立法人的外籍人員子女學校,推動世界高水準高等教育合作辦學。建設臨港老年大學,構建教育發展聯盟,提升“臨港大學堂”品牌,辦好臨港開放市民大學。

提升醫療健康服務能級。優化醫療資源佈局,建設高品質健康生活引領區。鼓勵國企和社會力量參與,加快集聚高標準醫療衛生機構和人才。聯合市第六人民醫院臨港院區共同打造市級醫學中心,推進緊密型健康醫療聯合體建設。建設社區醫院,鼓勵引入市場化家庭醫生服務機構,做優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積極引入國際優質醫療資源,重點佈局國際化專科醫院、診所和前沿醫學中心,增加特色化醫療服務供給。探索公立醫院參與社會辦醫的合作機制,形成高水準醫生執業發展平臺。開展國際醫療保險結算試點,爭取國外已批准上市的藥物、醫療器械等在臨港新片區先行使用。建設高水準醫療服務與臨床研究緊密結合的特色醫院,打造醫學創新功能型平臺,支援公立醫院參與生物醫藥産業發展,推動臨床研究和成果轉化。

加強養老及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加快養老設施建設,完善社區嵌入式養老服務設施,按照每千人建築面積不低於40平方米的標準,完善社區養老服務設施,推進社區綜合為老服務中心、長者之家、日間照護、長者助餐點和老年活動室等建設,支援社會力量因地制宜興辦養老機構。提供多層次公共就業服務,健全創業政策服務體系。逐步完善社會救助體系,持續建設社會保險托底工程。加強社會福利和慈善工作。

完善租購並舉的住房體系。注重職住平衡,加大住房供應力度。到2025年,累計新增規劃住房建築總量約1600萬平方米,累計新增各類住房約20萬套。加快先租後售公租房、公共租賃住房、共有産權房、徵收安置住房“四位一體”住房保障體系建設。創新先租後售公租房建設運營管理機制;政府、機構及企業持有的新建租賃性住房比重不低於30%,優先在軌交站點周邊建設租賃住房;規範長租房發展,逐步使租購住房在享受公共服務上具有同等權利;探索利用集體建設用地建設租賃住房,重視産業園區配建租賃住房。加強市場調控,建立完善房價地價聯動機制。

加大高品質商業服務供給力度。構建商業基礎設施佈局,建設臨港大道、申港大道、海港大道、東港大道以及臨港産業區商業綜合體等項目。完善社區園區商業配套,發展品牌連鎖便利店。形成以中央廚房為核心,連鎖早餐網點為主體的早餐供應體系。打造商業數字化轉型示範區,積極發展商業線上消費和電商直播平臺。加快引入高端特色目的地消費體驗項目,依託商圈商街、旅遊景點、文體場館等設施,打造商旅文體聯動的一站式消費新地標。到2025年,臨港新片區商業設施建築面積達100萬平方米左右。

提高城市文化軟實力。繁榮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上海城市品格和城市精神,更好地傳播紅色文化、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聚焦文體旅融合發展,打造世界級文體旅遊目的地。創新發展文化産業,以影視工業4.0示範實踐區為引領,打造以高科技影視攝製基地為主的文化産業集聚區;探索跨境藝術品保稅交易,推進國際文物藝術品交易中心建設,助力社會文物管理綜合改革試點任務實施。做大做強體育産業,建設臨港水上運動中心、臨港足球基地等體育運動設施,以體教結合為基礎,建設大型綜合性體育場館;引進國際知名體育賽事,重點發展健身休閒、競賽表演、體育服務等國際化體育産業。規劃建設圖書館、劇場等文化設施。大力發展全域旅遊産業,建成上海天文館、冰雪之星等重大文旅項目,持續推進滴水湖國際旅遊度假區建設。到2025年,實現3A級以上景區全覆蓋,年旅遊接待人次達到1500萬左右。

完善綜合能源基礎設施體系。構建1個綜合智慧管控平臺、2個主幹網路、6個重點建設區域、若干領域的綜合能源建設佈局。到2025年,清潔能源佔能源消費總量比例達50%。推進500千伏遠東變電站主變擴建和4個220千伏、16個110千伏輸變電工程,完成奉賢海上風電場並網接入。完善燃氣管網和調壓站點佈局,形成高標準次高壓環網系統。加強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開發,實現新建廠房光伏屋頂全覆蓋,有序推進陸海風電建設。到2025年,新增分佈式光伏200兆瓦以上,光伏累計裝機340兆瓦,風電累計裝機800兆瓦。建設氫燃料電池動力的T6中運量公交線。啟動國際創新協同區、國際文化創意港等綜合能源站建設。

推動地下空間高效集約綜合開發。科學規劃城市地上地下空間,統籌建設軌道交通、綜合管廊、人防工程等項目。聚焦金融總部灣、兩港快線站點等重點區域,加大地下空間開發力度。堅持分層有序開發,充分利用淺層中層空間,預留深層空間。

(六)提升城市治理能力現代化水準

進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全力推進“兩網融合”,促進投資貿易自由便利、行政審批精簡高效、政務服務全面優質、事中事後監管規範有效、法治體系科學完備,持續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1.營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

深化綜合審批改革。堅持“系統整合、協同高效”的原則,深化商事主體登記確認制改革,穩步推進企業設立“承諾即入、一次辦成”,推動“一業一證”和“證照聯辦”改革試點,深入開展綜合審批系統改革。探索全面實施告知承諾制,試點投資項目承諾制改革,深化工程建設領域審批制度改革。在更多領域實現高效辦成“一件事”,提升投資項目“一站式”審批服務能級,打造“一站式”服務平臺。強化惠企政策“一鍵直達”,完善招商引資工作機制,優化“企業+人才”雙專員服務。

加強事中事後監管。加強重點領域的風險監管和信用監管,全面推行跨領域的“雙隨機、一公開”監管,探索建立行業綜合監管機制,對新技術、新産業、新業態、新模式實施包容審慎監管。建立“一支隊伍管執法”的綜合執法體系。

營造公平公正的市場競爭環境。強化競爭政策的基礎性地位,形成規範高效、公平競爭的統一市場。建立完善公平競爭審查聯席會議運作機制,探索建立重大政策措施會審制度。試點經營者集中反壟斷審查制度。強化政企溝通渠道,建立營商環境等投訴維權機制。健全政府採購和招標制度規範,實施招標投標全流程電子化。打造智慧財産權保護高地。建立多元化智慧財産權爭端解決與維權援助機制,構建智慧財産權保護的社會參與機制。建設智慧財産權服務平臺,集聚行政管理、行政執法、司法保護、仲裁調解、第三方服務等資源,打通“管理、創造、運用、保護、發展”全鏈條,提供全生命週期智慧財産權服務。探索智慧財産權證券化,推動建立智慧財産權與科技成果産權交易中心。

完善制度創新的法治保障。推動制定臨港新片區條例和洋山特殊綜合保稅區管理辦法,儲備實施一批調法調規事項。創新國際商事審判機制,提升在國際爭端解決體系中的影響力和話語權。推動相關審判職能機構入駐臨港新片區。引進一批國內外知名的仲裁、調解等法律服務機構,打造法律服務集聚區。加快建設金融法治試驗區,構建區域性金融風險防控體系,協同做好跨境資本流動的監測預警、評估、調控。建立企業投資投訴工作體系,構建訴訟、仲裁、調解等多元糾紛解決機制。建立涉外勞動人事爭議處理機制,提供全方位、多層次的涉外法律服務。

2.增強城市精細化治理能力

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形成共建共治共用的融合治理新格局,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城市治理新標桿。全面推進“四個覆蓋”,做實黨建引領多元力量參與社區治理機制。推動優質公共服務向基層延伸,打造家門口服務樣板間。建立健全居村法律顧問制度,設立“一站式”糾紛解決服務平臺。探索國際化社區治理模式,推進基層公共事務共商共治,鼓勵社會組織有序參與社會治理。

全面提升“一網通辦”服務能力。完善一體化資訊管理服務平臺政務服務功能,實現審批事項“全程網辦”,全面形成線上申報、諮詢、受理、審批、發證的工作模式。探索設立“窗口事務官”,提高審批事項窗口辦結比例,推進政務服務“好差評”工作,提高線下服務水準。

全面提升“一網統管”精細化管理水準。構建具有臨港新片區特色城市運作管理架構,打造城市運作管理門戶、城市運作管理中心以及技術支撐、感知採集、業務協同、安全管理、運作管理、公共服務等六大平臺。加強網路基礎設施建設,加快與“智慧公安”“綜治平臺”深度融合對接。加強城市運作管理平臺數據共用,構建城市事件智慧識別服務系統,推進城鄉網格化管理全覆蓋。

增強城市應急管理能力。進一步建立完善應急預案體系,提高應急處置能力。加快應急指揮中心平臺建設,優化應急值守工作機制,試點一體化應急救援體系。組建應急救援隊伍,加強實戰演練。加強應急物資儲備和調運能力,推進救災物資儲備體系建設。

保障城市安全運作。強化韌性城市建設,優化重大決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健全社會矛盾排查預警機制,增強重點領域風險識別管控能力。構建醫防融合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推進應急指揮中心、避難場所等設施建設,探索建立安全生産實訓基地和體驗中心。提高全民安全防範意識,提升員工安全操作技能。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規劃組織實施

完善規劃體系,以本規劃為統領,以國土空間規劃、專項規劃等為支撐,形成定位清晰、功能互補、統一銜接的規劃體系。加強規劃任務分解落實,研究制定規劃實施工作方案,加強市區聯動、部門協作,推動規劃有效實施,確保各項任務落地。

(二)加強政策項目支撐

統籌資金投入,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和政府投資結構,保障重大項目的財政投入。強化政府投資的引導帶動作用,鼓勵社會投資,支援企業直接融資。創新土地使用管理制度,探索土地創新集約利用路徑,強化重大項目、重點産業土地供應保障。

(三)加強規劃考核評估

加強規劃宣傳,推進規劃實施資訊公開。健全資訊溝通交流機制,發揮社會參與和監督的作用,促進規劃有效實施。完善主要指標監測、統計、評估、考核制度。開展規劃年度跟蹤監測、中期評估和末期全面評估。


(責任編輯:李雨霏 )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上海:完善租購並舉的住房體系 加大住房供應力度
來源:中國網地産2021-08-12 16:22:59
8月12日,上海印發《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發展“十四五”規劃》的通知,發展目標提到,到2025年,聚焦臨港新片區産城融合區,建立比較成熟的投資貿易自由化便利化制度體系,打造一批更高開放度的功能型平臺,集聚一批世界一流企業,區域創造力和競爭力顯著增強,經濟實力和經濟總量大幅躍升,初步實現“五個重要”目標。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