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大城市數字生活啥樣

來源:經濟日報 2021-07-27 08:17:45

城市生活有多豐富,城市治理就有多複雜,特別是在上海這樣的超大城市,實現城市運作高效能、管理現代化更為不易。如何以相對小成本,解決城市生活的痛點、堵點?作為一項重大戰略部署,上海的“城市數字化轉型”一經推出就備受關注。如今,這條轉型之路走得如何?它能否成為破解超大城市治理難題的有效手段?

剛剛進入2021年,上海市就提出了“城市數字化轉型”,公佈了《關於全面推進上海城市數字化轉型的意見》。半年時間過去了,作為“十四五”期間上海一項重大戰略部署,城市數字化轉型如今推進得怎麼樣了?

在調研中,記者注意到,城市生活為數字化轉型提供了大量應用場景,能否充分開發這些場景,事關數字化轉型的推進深度,亦會帶動相關産業升級,甚至催生新技術。同時,城市數字化轉型無疑是一次城市管理的升級,但這種升級並不是單純追求“高精尖”,而是要比效果。此外還要看到,城市數字化轉型並非一蹴而就,還需要在數據管理、數據立法等方面展開認真而艱苦的探索。

化解百姓“等待焦慮”

上海提出城市數字化轉型,既順應技術革命引發的城市發展與變革規律,也是上海落實“數字中國”戰略的使命。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上海市委書記、城市數字化轉型工作領導小組組長李強認為,生活數字化轉型是踐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有力抓手,根本上是為了人,關鍵要有體驗度。秉持著這樣的理念,上海數字化轉型著重在百姓生活的痛點、堵點上下功夫。

在城市生活的人可能都有過類似經歷:受地面交通環境影響,公交車難以準時準點,乘客往往只能在站臺苦等。實際上,等公交車本身並不會産生焦慮,不知道要等多久才是焦慮産生的原因。

為了解決“等多久”問題,早在2012年,上海便在全國範圍內率先挑戰“時間預報”,通過查詢相關APP以及瀏覽車站電子顯示屏等方式,乘客可實時獲取車輛到站資訊。“從第一代的LCD彩色屏,到第二代電子墨水屏站牌,如今上海實現了浦西中心城區公交站點電子站牌全覆蓋。2021年,公交到站時間預報準確率達97%以上。”久事公交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解決了乘客等車的“時間預期”,並努力讓公交車更加準時,也就化解了乘客的“等待焦慮”。

類似的場景還出現在醫院裏。“排隊兩小時,看病五分鐘”的就醫體驗被不少患者吐槽。如何讓就醫過程不再漫長?在就醫前,患者除了能確定哪天就診,還能不能將時間精準到以小時為單位計算?記者在調研中了解到,依託一網通辦、健康雲和上海醫聯等平臺,上海各大醫院正在通過大數據賦能實現就診時段的精準預約。

以上海的瑞金醫院為例,部分科室預約時段已從原來的1小時精確至30分鐘。此外,通過“智慧預問診”,醫生輸入一份病史的時間從5分鐘縮短到1.5分鐘,“患者走進診間時,醫生就能從後臺系統大致了解他的病情病史。在同樣時間裏,我們可以將更多時間用來溝通。”瑞金醫院內分泌科王醫生説。

從解決等待時間入手,到整合患者數據、建設智慧醫院、應用5G遠端醫療,患者就醫體驗極大改善。在瑞金醫院院長寧光看來,數字是冰冷的,但數字化卻能賦予醫療溫度。

就醫和公交出行是城市生活中最為常見、最有普適性的場景,同樣也是難點、痛點較多的場景。上海選擇這兩個傳統場景作為數字化轉型的“試驗場”,也體現了一座城市的溫度。上海交通大學城市科學研究院院長、教授劉士林認為,只有高度關注個體需要的人文型智慧城市,才能捕捉和把握城市生活中的偶然性、突發性,為精細化治理提供總需求表,為新型智慧城市建設提供總方法論。

上海市經濟和資訊化委員會主任吳金城告訴記者,在數字化轉型方面,上海優勢明顯。比如,上海樓宇場館、旅遊景區眾多,公交系統發達,地鐵總里程超過770公里,每天1000多萬人乘坐地鐵,可以説數字化應用場景一應俱全。再比如,上海資訊基礎設施健全,已建成5G和固定寬頻“雙千兆”第一城,室外5G基站超4萬個,室內5G基站超6.4萬個,部署5G應用超400項。“今年,上海還將打造快捷停車助通暢、數字酒店智管家、智慧出行即服務、數字商圈無憂購、智慧早餐惠民心等11個民生領域的標桿應用。”吳金城説。

數字化滲透“肌理”

“城市生活有多豐富,城市治理就有多複雜。依靠傳統的人海戰術和一般技術手段,看不清楚、管不過來、處理不了。”上海市城市運作管理中心主任徐惠麗説。高效能和現代化是超大城市治理的必然要求,而精細化管理和數字化轉型則是實現治理高效能和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在上海,數字化轉型理念正在深入城市肌理。

窗戶、墻角、門框、天花板……走進黃浦區南京大樓,記者發現在很多不起眼的角落都安裝了小巧的電子元件。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些都是具備不同功能的物聯感知設備。類似這樣的設備,整幢大樓有17大類80多套,實時採集大樓的各項狀態數據。公共場所吸煙問題長期困擾著樓宇管理者。現在,通過“煙感+邊緣吸煙行為檢測”,一旦發現有人在消防通道吸煙,安保人員可以在第一時間前往現場處置。

城有千萬樓,樓是最小城。在上海市城市運作管理中心指導下,今年1月,上海黃浦區與華為聯合為南京大樓打造了“數字孿生”系統。這是上海開展城市數字治理“最小管理單元”的試點。“可視化、可操作、可互動,是‘數字孿生’區別於傳統資訊化最顯著的特徵。”華為中國雲計算CTO付春傑説。

徐惠麗告訴記者,未來,南京大樓“智慧管理”模式將逐步推廣。這將大大提升市場主體管理水準,實現社會利益與市場利益的雙贏,探索出一條政府與市場主體有機聯動的城市數字治理新路,也是在踐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重要理念。

實際上,隨著門禁、停車、收支等物業管理事項逐步遷入網際網路平臺,上海各大社區管理效率得到提升,小區居民只需要一部手機,並安裝相應的物業APP,就能享受到數字化帶來的各種便利。

但在實際調查中記者發現,數字化轉型並非一帆風順。比如,按照設計,市民在手機上激活醫保電子憑證或上海本地的“隨申碼”,就能實現“不帶社保卡看病”,但在“脫卡就醫”的數字化轉型中,不少患者卻在醫院遭遇了尷尬——要麼就醫系統不識別患者身份,要麼結算系統不靈,要麼設備“卡殼”,讓一個便民“亮點”成了“槽點”。

此外,“數字鴻溝”同樣令人關注。隨著資訊技術發展,越來越多的便民服務需要在網上辦理,但相當一部分老年人卻被攔在了網際網路門外。為了讓老年人跟上數字化步伐,上海曾強調要重視解決老年人等特殊群體的“數字鴻溝”問題,讓每個市民都能享受“數字紅利”,把人的感受作為最終評價標準,建立群眾評價機制,以人的需求推進數字生活的“進化”。

可喜的是,上海正積極探索解決數字化轉型中的一系列問題。比如,最近一場覆蓋百萬老年人的智慧技術運用提升行動在上海鋪開。依託全市數千家養老服務機構、上萬家公益基地,民政部門設立了大量“隨申學”服務點,引導社會組織、社區工作者、志願者等力量,為老年人提供智慧手機學習培訓和幫辦服務。年內,預計申城將有百萬人次享受到這一服務。

在破解一系列難點、堵點過程中,上海探索數字化轉型路徑的腳步正在加快,同時,上海需要面對的難題“難度”也在提高。比如,海量的數據、複雜的城市運作,如何用實時線上數據和各類智慧方法,在最低層級、最早時間,以相對小的成本,解決最突出問題?徐惠麗告訴記者,“上海城市將‘一網統管’和政務服務‘一網通辦’作為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準現代化的‘牛鼻子’,致力於讓市民‘高效辦成一件事’,並推動政府和社會合力‘高效處置一件事’,讓市民更有獲得感和安全感,讓這座城市更加宜居有溫度。”

就在最近,上海的“智慧大腦”迎來了一次全新升級。國內首個超大城市運作數字體徵系統由上海發佈,該系統通過物聯設備前端感知、雲計算、大數據3項技術賦能超大城市精細化管理,並首次使用可視化大屏將“城市數字體徵”的概念具象化,對城市生命體進行“24小時×365天”的“全時智慧體檢”。

徐惠麗介紹,借助這一系統,可以全面實時監測城市運作情況,了解城市的“呼吸、脈搏和體溫”——城市的生態環境、車流、人流、物流、資訊流、資金流、能源流,以及城市民生、政務服務等,通過數字體徵來呈現城市正在發生什麼、需要關注和處置什麼。

數據安全需護航

進行城市數字化轉型,數據安全是個避不開的話題。

作為一座常住人口近2500萬、實有人口超過3000萬,經濟總量全國第一的超大型城市,上海的數字流量豐沛且高質。截至目前,上海累計開放公共數據5200個,打造試點項目10余個;2016年成立“上海大數據交易中心”,2020年數據流通總量超過30億條,峰值日流通量超過1億條。

一切都已離不開數據。目前,數據已成為繼勞動、資本、土地、知識、技術、管理後的第七大生産要素,並能為城市精細化治理提供支援。那麼,無論是政府部門還是行業企業,運用數據的邊界在哪?如何做到有法可依?

今年5月初,上海長寧區鎮寧路55號東方康橋禦庭苑居民李女士就撥打了12345市民服務熱線,對小區物業推廣物業APP一事表達了反對意見。該小區物業APP推廣兩個月來安裝者寥寥,原來,在安裝物業APP時,需要用戶手機實名註冊,並上傳身份證、房産證等資訊。這讓不少居民懷疑物業收集業主資訊的出發點,“資訊一旦洩露怎麼辦?物業收集了那麼多數據存在雲上,將來這家物業如果撤出小區,數據又將如何處置?”

一系列問題指向的都是數據安全問題。

記者注意到,今年5月27日,上海市就召開了數據立法研討會,100余名參會嘉賓就加快突破數據立法中的重點、難點問題展開討論。北京市人大常委會財經辦副主任路海濱認為,如今大量平臺聚合數據,而大量的聚合則會帶來更高的風險,“不應不加區別地把跨行業數據匯聚在一起”。有企業代表提出,用數據的融合來代替聚合,讓數據在不需要聚合的基礎上,通過分佈式計算方式,提供結果共用服務。

讓數據運作在安全軌道上,而不是異化成為“數字陷阱”,是每一個城市管理者都必須面對的考題。

7月10日結束的2021世界人工智慧大會上也傳出消息,上海力爭年內正式出臺上海市數據條例。上海數據立法起草組組長、上海市大數據中心主任朱宗堯介紹,這部地方條例草案依據現行《民法典》和正在審議中的個人資訊保護法有關立法內容和精神,從確認各方主體可以對數據行使哪些權利的角度,將對數據主體和數據處理者的“數據權益”作出明確規定,明確市場主體在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禁止性規定以及與被收集人約定的情況下,對自身産生和依法收集的數據,以及開發形成的數據産品和服務,有權進行管理、收益和轉讓,解決權益不清帶來的數據流通不暢、利用不足問題。

一方面是數據立法,一方面是數據開發。城市數字化將為創新創業企業提供各類需要的資源,這無疑是企業發展的重要機遇。那麼,數字化轉型之際,企業應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應該發揮怎樣的作用?

數據的挖掘與開發,將為城市數字化轉型賦能。上海交通大學教授金賢敏認為,數字化時代算力對全行業及全社會將帶來顛覆式影響。例如,5G通信速度提升、延時減少,不少企業紛紛圍繞這個新能力做應用研發;在量子計算領域,指數級算力提升之後,就會開拓出新空間,給各行各業帶來新的機會。

誠如上海市委書記李強所言,上海數字化轉型要緊扣數字技術、數字底座、制度規則等關鍵,為城市數字化轉型提供有力支撐。在生活、經濟和城市治理3個領域數字化轉型上實現聯動,保護人民群眾的正當權益和市場主體的創新動力,確保城市數字化轉型蹄疾步穩,讓上海真正成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國際數字之都。

(責任編輯:王永超)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超大城市數字生活啥樣
來源:經濟日報2021-07-27 08:17:45
城市生活有多豐富,城市治理就有多複雜,特別是在上海這樣的超大城市,實現城市運作高效能、管理現代化更為不易。如何以相對小成本,解決城市生活的痛點、堵點?作為一項重大戰略部署,上海的“城市數字化轉型”一經推出就備受關注。如今,這條轉型之路走得如何?它能否成為破解超大城市治理難題的有效手段?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