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住房民生屬性 緩解租賃市場結構性供給不足

來源:北京日報 2021-07-08 13:28:38

昨天下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介紹加快發展保障性租賃住房有關情況。保障性租賃住房主要解決城市中新市民、青年人的住房問題。《關於加快發展保障性租賃住房的意見》第一次明確了國家層面住房保障體系的頂層設計,國家層面要加快完善以公租房、保障性租賃住房和共有産權住房為主體的住房保障體系。

兩億多困難群眾住房改善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副部長倪虹介紹,經過多年的發展,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住房保障能力持續增強,累計建設各類保障性住房和棚改安置住房8000多萬套,幫助兩億多困難群眾改善了住房條件,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速和流動人口規模的擴大,進城務工人員、新就業大學生等新市民、青年人的住房困難問題日益突出,需加快完善以公租房、保障性租賃住房和共有産權住房為主體的住房保障體系。

6月18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了《關於加快發展保障性租賃住房的意見》,明確了加快發展保障性租賃住房的政策,強調加快發展保障性租賃住房將有力支撐城鎮化進程健康發展。6月24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意見》。《意見》強調,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突出住房的民生屬性,擴大保障性租賃住房供給,緩解住房租賃市場結構性供給不足,推動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並舉的住房制度,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促進實現全體人民住有所居。

多種方式增加保障房供給

《意見》堅持問題導向,主要解決符合條件的新市民、青年人等群體的住房困難,制度設計上突出了針對性、科學性、規範化和市場化。一是針對新市民、青年人等群體特點,明確保障標準,以建築面積不超過70平方米的小戶型為主,租金低於同地段、同品質市場租賃住房租金,準入和退出的具體條件、小戶型的具體面積由城市人民政府按照保基本的原則合理確定。二是堅持供需匹配。城市人民政府根據需求,科學確定保障性租賃住房建設目標和政策措施,制定年度建設計劃。三是明確地方責任,城市人民政府負主體責任,要加強對保障性租賃住房建設、出租和運營管理的全過程監督管理,省政府負總責。四是賦予城市人民政府更多自主權,可以利用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企事業單位自有閒置土地、産業園區配套用地和存量閒置房屋建設等,採取新建、改建、改造、租賃補貼等多種方式、多渠道籌集房源。五是充分發揮市場機製作用,引導多主體投資、多渠道供給,加快發展保障性租賃住房建設。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住房保障司司長曹金彪介紹,保障性租賃住房主要解決新市民、青年人的住房問題,“比如新畢業的大學生,每年有900多萬人,他們在北京工作,很多人不符合公租房的收入條件”。這項新制度重點是在人口凈流入的大城市,新市民、青年人主要在這些大城市,合理確定保障性租賃住房的建設目標,採取多種方式來增加供給,緩解新市民、青年人的住房困難。

首次明確住房保障體系頂層設計

《意見》第一次明確了國家層面住房保障體系的頂層設計。國家層面要加快完善以公租房、保障性租賃住房和共有産權住房為主體的住房保障體系。各地要根據國家層面的頂層設計,結合實際,確定各地的具體保障方式。

曹金彪介紹,現在全國已經有1600多萬套公租房,公租房主要面向的對像是城鎮住房、收入困難家庭。公租房是列入國家基本公共服務標準的內容,各地要繼續執行好公租房的政策規定,進一步完善相關制度,要在合理輪候期內解決公租房申請人的保障問題。

保障性租賃住房,因為它是小面積,對於新市民、青年人來説,這類住房主要解決階段性的住房困難。保障體系裏還有共有産權住房。曹金彪説:“通過保障性租賃住房解決階段性的住房困難,過了6年、8年,這些人有了一定的積累和能力,但還買不起商品住房,政府會安排共有産權住房這樣一種供給,使得他們能花較低的價格買到共有産權住房,這樣來解決後一階段居住條件的改善問題。”

(責任編輯:崔瑞婷)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突出住房民生屬性 緩解租賃市場結構性供給不足
來源:北京日報2021-07-08 13:28:38
昨天下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介紹加快發展保障性租賃住房有關情況。保障性租賃住房主要解決城市中新市民、青年人的住房問題。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