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棟示範樓引領 建築節能轉向近零能耗

來源:科技日報 2021-06-24 08:05:28

科技支撐碳達峰碳中和

“溫度28℃、風力二級、PM2.5……”夏日炎炎,走進北京北三環邊上的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一棟棕色樓宇左上方顯示屏上,即時發佈著其氣象數據採集系統的最新資訊。

這是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完成的我國第一棟近零能耗辦公建築,代表我國目前國家級建築節能技術發展的最高水準,2016年榮獲21世紀綠色建築獎;2017年獲得中國人居環境獎範例獎等;2018年獲評國家發展改革委中國“雙十佳”最佳節能實踐項目。不僅如此,記者了解到,它的落成對我國建築節能發展方向具有特殊的重大意義。

助力推出國際首部近零能耗建築技術標準

全球氣候變化是當今世界以及今後長時期內人類所面臨最嚴峻的環境與發展挑戰,而建築是節能減排、應對氣候變化最重要的領域之一。

國際建築節能技術進步非常快,已從節能建築向超低能耗建築、近零能耗建築、零能耗建築上發展邁進。然而,10年前,我國近零能耗建築尚處於無試點示範、無科研項目、無技術規則、無行業組織、無産業目標的狀況。

“為引領建築節能工作邁向更高標準,自2013年1月起,基於中美清潔能源聯合研究中心建築節能合作項目科研成果,由中美雙方30余位專家聯合研究、設計、建造‘CABR近零能耗示範建築’,並於2014年7月落成並交付使用。”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張時聰介紹説。

推門進入這座總共4層的示範建築,儘管室外天氣悶熱,卻感覺室內氣流通暢、陰涼舒適。

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專業總工徐偉介紹説:“最初的設計思路體現在:一要讓建築跟環境整體協調;二要節省造價;三是以效果為導向,整合應用各種綠色節能技術。”

據介紹,示範樓投入使用多年,實際運作供暖、空調及照明能耗僅為北京市普通辦公建築平均能耗的20%。示範樓建築面積4025平方米,單位面積總成本約5000元/平方米,相比同等需求和水準的建築增量比例控制在20%以內,增量成本回收期控制在10年內。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以示範樓經驗為基礎,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委託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編制國家標準《近零能耗建築技術標準》,于2019年發佈。國家級標準的頒布實施對全國各地推動相關工作起到重要引導和支撐作用。“此標準也是國際上零能耗建築領域首次以國標標準形式頒布的技術文件。”徐偉強調。

整合展示世界前沿建築節能和環境控制技術

這棟示範樓“冬季不使用傳統能源供熱,夏季供冷能耗降低50%,建築照明能耗降低75%”,這是怎麼做到的呢?

“面向中國建築節能技術發展的核心問題,秉承‘被動優先,主動優化,經濟實用’的原則,這棟樓作為國家級近零能耗示範項目,整合展示28項世界前沿的建築節能和環境控制技術,力爭打造為中國建築節能科技未來發展的標誌性項目。”徐偉説。

據介紹,近零能耗示範樓採用超薄真空絕熱板作為高性能的圍護結構保溫材料,傳熱系數僅為常規保溫材料的六分之一;外窗採用三層真空Low-e鋁包木窗,內設中置電動百葉遮陽系統,整窗傳熱系統較75%節能標準提升50%;通過建築周邊的地源熱泵系統和屋頂安裝太陽能空調等可再生能源系統為建築供冷供暖。

“基於多年的運維數據,夏季供冷季,地源熱泵系統和太陽能空調系統的貢獻率分別為80%和20%;冬季地源熱泵和太陽能集熱系統貢獻率分別為70%和30%。示範樓照明系統採用多種高效節能燈具,實現基於個體需求的照度和智慧開啟照明。以北京市同類項目為基準進行比較,這一項目每平方米可節電78千瓦時,每年減少二氧化碳225噸,為城市減低碳排放、提升人居環境水準作出貢獻。”負責示範樓運作調適優化的李懷研究員介紹説。

徐偉指出:“超低近零能耗建築將推動建築節能工作從‘路徑約束’到‘效果約束’轉變,隨著超低近零能耗建築從試點示範逐步邁向規模推廣階段,我國建築運作碳排放增速將快速放緩,為2030年建築領域碳達峰提供有力支撐。”

(責任編輯:王永超)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這棟示範樓引領 建築節能轉向近零能耗
來源:科技日報2021-06-24 08:05:28
“溫度28℃、風力二級、PM2.5……”夏日炎炎,走進北京北三環邊上的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一棟棕色樓宇左上方顯示屏上,即時發佈著其氣象數據採集系統的最新資訊。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