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育資源均衡破解學區房之困

來源:經濟日報 2021-05-12 09:18:17

學區房的存在以及以學區房名義炒作房價的行為在各地屢見不鮮,根源在於教育資源不均衡。推進教育資源均衡需要多措並舉,久久為功。

眼下樓市熱詞,非“學區房”莫屬。

學區房從去年下半年以來異常火爆,主要有兩大因素,一是經營貸違規入樓市;二是海外疫情使得本想送孩子出國讀書的家長打消念頭,在國內選好學校。隨之出現了一些地區炒作學區房的現象。據報道,個別城市的房屋仲介機構利用經營貸等資金手握多套學區房,企圖控制價格,擾亂了市場交易秩序,加重了學生家長的困惑和恐慌。

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提出防止以學區房等名義炒作房價。人們強烈感到,新一輪針對學區房的調控政策已在路上。

學區房的存在以及以學區房名義炒作房價的行為在各地屢見不鮮,根源在於教育資源不均衡。優質教育資源向更大城市集中,或在同一城市裏集中于個別區域或個別學校的情況,短期之內恐難改變。只有不斷彌合教育資源差異,縮小同一地區“牛校”與“普校”間的差距,教育資源日趨均衡,學區房的概念才會日漸弱化。

推進教育資源均衡,不少城市採取了一些措施。比如教育集團化,以一個優質學校為中心把周邊或郊區普通學校納入進來形成教育集團,優質帶普通,中心帶偏遠。但從現實情況看,很多教育集團也只是派一名校長到集團內的普通學校加強管理,普校的師資力量並無明顯改善,教學品質提升也相對緩慢,導致“牛校恒牛,普校恒普”。

師資力量是造成學校差異的關鍵因素,以教師輪崗促師資平衡不失為一個辦法。既然走集團化路線,可讓“牛校”的教師在集團內學校輪崗,優秀教師真正深入普校,發揮帶動作用。這種做法國外也有。其實,教師輪崗不僅可在教育集團內部施行,還可以打破學校之間的界限,以一定行政區劃為範圍,讓師資輪換成為常態。

優質教育的核心是優質的教師,加大對普通學校師資的培養需要不斷努力。針對普通學校的教師,可在選拔任用、職務職稱晉陞、提升教學品質等方面出臺相應優惠措施和激勵機制,這樣就能吸引更多優秀人才到普通學校任教,鼓勵他們下大力氣提高教學水準,從而達到提升普校教學水準的目的。

此外,還有一些有代表性的舉措。比如上海今年出臺的高中招生辦法中,要求重點高中拿出相當數量名額,留給高中所在區之外其他區的優秀學生。“牛校”大門的敞開值得點讚。

實際上,不少城市早已實施了類似上海這樣的“校額到區”“校額到校”政策。只不過有很多家長在衡量,到底是從傳統優質教育片區升入好學校的幾率大,還是從外片區讀普通學校取得好名次升入好學校的幾率大?思來想去,很多家長還是認為前者更穩妥,哪怕只是認為幾率略高一點,也願意勒緊腰帶為孩子一擲千金。於是在不少城市,學區房並沒有因此明顯降溫。

還比如多校劃片,買了學區房,進入本片區或者鄰近片區的哪一所學校尚不確定,會對一些炙手可熱的小區起到降溫作用。但多校劃片往往又和就近原則相矛盾。如果通過電腦派位進入了更遠的小學,對家長和學生而言,無疑將增加往返學校的時間成本和交通安全風險。對於那些普校數量不多,整體資源不差又相對均衡的片區,學區房熱度可能不降反升,甚至整個片區都成了學區房。

還有不少城市出臺了“六年一個學位”,甚至“九年一個學位”的政策,目的在於降低學區房的流動性,通過拉長交易週期、減少交易來降低熱度。儘管能夠避免學區房炒作,也很可能加重學區房的稀缺性。

由此可見,儘管這些政策在推進教育資源均衡方面紛紛邁出步伐,卻也面臨不少問題。

需要提醒的是,購買學區房存在風險,出手需謹慎。

買學區房像一個擊鼓傳花的遊戲,上一戶用完了,過幾年賣給下一戶。這些年個別城市學區房價格一路上漲,買學區房不僅能讓孩子上好學校,等出售的時候還能賺上一大筆。

然而,學區房價格受到教育政策變化影響大,近些年各地都在出臺各種各樣淡化學區房概念、促進教育均衡政策。地方入學政策或其他教育政策一旦有變,手中的“花”就可能傳不下去了。況且,在一些大城市,學區房價格高企,不少家庭需要貸款購買,而一些“老破小”學區房年代久遠,這些房屋壽命到達一定年限後,利用銀行貸款購買將受限,上一戶只能尋找有實力全款接盤的下一戶買家,出售難度增大。

推進教育資源均衡是給學區房降溫的重要途徑。然而實現均衡絕非易事,不可能一蹴而就。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資源均衡是教育公平的重要體現,推進教育資源均衡需要多措並舉,久久為功。

(責任編輯:)
網站無障礙
以教育資源均衡破解學區房之困
來源:經濟日報2021-05-12 09:18:17
學區房的存在以及以學區房名義炒作房價的行為在各地屢見不鮮,根源在於教育資源不均衡。推進教育資源均衡需要多措並舉,久久為功。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