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江“共舞”,建設“共生城”

來源:南京日報 2021-04-27 09:54:43

江北新區實施地上地下綜合開發,引領城市可持續發展——

與江“共舞”,建設“共生城”

與江“共舞”,建設“共生城”-中國網地産

本月,南京江北新區發佈碳達峰、碳中和行動計劃,從推進産業結構優化升級、優化能源消費結構、推進綠色城市建設、提升生態發展水準和健全低碳發展體制機制五個方面提出19項重點任務。在推進綠色城市建設方面,將按照“共生城”等先進理念,實施地上地下綜合開發,不斷夯實基礎設施支撐。 “共生城”的概念起源於瑞典,它是對生態城市的一種描述,通過對城市各個環節進行統一的有機整體規劃,讓各個子系統的組合達到“1+1>2”的效果,從而節省自然資源,引領城市可持續發展,最終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目的。 

從定山城市客廳試開放、江水源熱泵啟用,到地下空間規劃佈局,江北新主城在規劃與建設過程中,無不體現著“共生城”理念。 

與江“共舞”,創造城市濱水新空間 

5月1日,江北新區長江岸線濕地保護與環境提升一期工程將全線開放,岸線長度約5.6公里,屆時,項目中的最大亮點——定山城市公園也將正式“開門迎客”。 

“我們腳下的這個位置,以前是魚塘、沼澤地甚至垃圾場的結合區。過去,不少周邊居民反映,雖然住在江北,但近江不見江。大家的第一個訴求是看到長江,這也是我們設計的初衷。”江北新區公建中心項目負責人王徵説。 

灘地、濱江大道、觀景平臺、陽光大草坪……項目中,每一個小細節的打造都精益求精。原先的工業碼頭已變身為宏波秀臺,是親近長江的最佳平臺,同時,項目還在臨近長江一側建設了一條集防汛、交通、景觀于一體的濱江道路,與現有濱江大道銜接。 

在傳統的城市規劃和住建區建設中,城市功能領域如能源、住房、交通運輸、景觀規劃等一般都是彼此獨立存在的,而定山城市客廳不僅是對外展示的窗口,還將連接起新區市民中心、揚子江國際會議中心及中央商務區核心區這幾大功能區,形成配套商務休閒的公共區域。 

去年7月,江水源熱泵3、6、7號站房及配套管網一期工程調試完成,為新區市民中心和服貿大廈穩定供能。相較于傳統中央空調系統主機耗電量大、噪聲大、能源轉換率低、易形成城市熱島效應的諸多弊端,江水源熱泵空調系統更為清潔、高效。 

待整個項目全部完工,江水源熱泵6個能源站可向新區核心區及部分隧道片區8.75平方公里內近1200萬平方米建築群提供高效、低碳、穩定的供冷供熱服務,每年可為新區節約用電量1.4億度電,相當於少燒4.69萬噸標煤。至2030年,江水源熱泵區域能源項目可實現年減碳量38515噸。

向下“生長”,釋放綠色生態空間

4月7日,中國工程院院士錢七虎在蘇州科技大學作專題學術報告,分析地下空間開發利用與碳封存、能源、建築以及交通用能等綠色轉型之間的關係。 

錢七虎表示,碳的負排放主要靠綠色生態,而綠色生態需要地面的面積,才能利用陽光、空氣、水,通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地下空間的利用把這些設施放到地下,釋放出地面空間,創造綠色的生態。這就是最大的碳負排放、最大的貢獻。” 

實現土地的多重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記者了解到,作為國內規模最大的單體地下空間項目,江北新區地下空間項目自2017年開工以來,目前整體施工建設已過半。今年,地下空間一區2段、三區1段、2a1、2a3將出正負零,其中包括核心區約500米的最高樓也將“浮出地面”。 

地下空間由上而下分為商業大平層、停車交通大平層、市政綜合管廊層、管廊夾層、空腔層和兩層的地鐵通行層,總計7層。這裡的“層”不是傳統意義上的住宅層高,而是將地下空間劃分為7大層次的“層”,最深的地方達到了48米,相當於一棟18層的高樓向地下延伸。 

為何要挖這麼深?南京地下空間項目公司工程管理部主任董振平介紹,最深處是在地鐵4號線二期的濱江站,由於這個位置緊鄰長江,是4號線穿江而過的始發點,必須具有足夠的深度才能保證穿江隧道的安全。 

公共交通系統是地下空間的關鍵,地下六、七層為地鐵通行層,將設置中央商務區站和濱江站兩個地鐵站,屆時,地鐵4號線、13號線、11號線、15號線4條地鐵線將在地下空間部分交匯,並可與地面公交無縫換乘,實現地上地下一體化的公共交通網。

在另一片看不見的地下,一批設施已經默默運作。去年7月,江北新區地下綜合管廊(綠水灣路—浦濱路—興隆路段)投入運營。這是全國最大規模的高壓電力纜線入廊工程,通電運作後可服務新區核心區、浦口部分片區。在新區的未來規劃圖景中,核心區路面將不見一根電線桿、一條電纜線。據統計,新區浦濱路、綠水灣路、興隆路、萬壽路等高壓線路入廊,可釋放土地約500畝。

綠色“隨行”,家門口覓得“詩與遠方” 

近日,途經橫江大道的市民會發現,頭頂上多了兩條紅藍色交織的“絲帶”,市民步行與騎行均可上橋。這是江北新區大型生態景觀工程——青龍綠帶中的人行景觀橋。由於橋面顏色鮮亮,新區居民親切地稱它為“彩虹橋”。

這座橋梁位於啟龍親江樂園的盡頭,俗稱“南橋”,長310米,分上下兩層,上橋和下橋通過錯動對稱的方式交織在一起,上層紅色為步行道,下層藍色為自行車道。“青龍綠帶被多條城市道路分割,而我們的理念是‘中間不斷帶’,景觀橋為構建完整的步行可達區和連續的慢行體系提供了解決方案。”青龍綠帶一期工程人行景觀橋負責人時勇説。 

與“南橋”相呼應的,還有不遠處的“北橋”。該橋原名為七里河大街與九袱洲路人行橋,長達360米,同時跨越了七里河大街、九袱洲路兩條城市主、次幹道。“青龍綠帶處於江北新區核心區,從長江一直綿延至老山,長度達7.5公里,中間不設任何柵欄、圍墻,居民可以直接走入其中,感受人與自然親密接觸的理念。”青龍綠帶一期現場負責人張曉煊説。 

作為“十里綠色走廊”,青龍綠帶規劃為貫穿新區核心區的帶狀綠地和節點公園,分兩期建設。一期位於萬壽路和濱江大道之間,濕地水系較多,除了營造城市生態景觀外,還承擔著“海綿城市”功能,園內道路、綠地、山坡均能調蓄雨水,並匯入水系實現雨水凈化和利用。二期囊括了飛龍麗景公園、龍德養生花園、明龍園藝遊園和瑞龍郊野公園四大公園,公園主題依據所處方位各有功能側重。 

新技術賦能綠色生活,新區國際健康城全部採用綠色、裝配式、健康三大建築技術,其中綠色二星級及以上建築比例達到99%,綠色三星級建築達50%,裝配式建築達70%以上。 

來到江北新區吉慶路上,一座大型木結構建築讓人眼前一亮,它是江北新區國際健康城人才公寓的社區服務中心。中心整體採用全木裝配,通過內部通風、屋頂天窗設計,讓建築內部對能源的需求大大減少。值得一提的是,房屋頂面將嵌入數千塊光伏玻璃,為建築投用後提供清潔能源。未來,建築的一層將作為江北新區綠色建築和低碳展示大廳,其餘部分為社區服務空間。

在社區服務中心的背後,一棟棟高樓拔地而起,其中便“藏”著我省第一棟未來居住建築。管道管線看不見,全都“藏”于預留空間;光伏玻璃中間隔,能源再生有保障;空中還有“四合院”,鄰里之間能共用……這棟“未來建築”外立面已完工,記者從新區中央商務區獲悉,人才公寓項目將於6月底完工,預計下半年第一批人才可拎包入住。


(責任編輯:)
網站無障礙
與江“共舞”,建設“共生城”
來源:南京日報2021-04-27 09:54:43
本月,南京江北新區發佈碳達峰、碳中和行動計劃,從推進産業結構優化升級、優化能源消費結構、推進綠色城市建設、提升生態發展水準和健全低碳發展體制機制五個方面提出19項重點任務。在推進綠色城市建設方面,將按照“共生城”等先進理念,實施地上地下綜合開發,不斷夯實基礎設施支撐。 “共生城”的概念起源於瑞典,它是對生態城市的一種描述,通過對城市各個環節進行統一的有機整體規劃,讓各個子系統的組合達到“1+1>2”的效果,從而節省自然資源,引領城市可持續發展,最終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目的。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