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黨100週年之際,回首中華民族的復興偉業,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所取得的偉大成就,可謂波瀾壯闊,氣象萬千。無論是中國經濟的迅速騰飛,中國社會的煥然一新,還是中國精神的繼承與塑造,我們都在創造著輝煌。一個民族能夠浴火重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我們絕不能忽視一個民族的學習能力、閱讀能力對個人幸福、民族素質、創新能力、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性作用。
學習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自古以來,圍繞“學習”和“讀書”,先賢為後人留下了大量寶貴的精神財富。至聖先師孔子《論語》開篇即以“學”立論。“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橫空出世,絕非偶然,縱觀全書無處不閃耀著以學為樂、以學為志、以學為本的智慧之光,更是其貫徹一生的信條。圍繞“勸學”,荀子曰“學不可以已”,顏真卿詩言“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司馬光在《資治通鑒》生動記敘了孫權勸呂蒙學習的故事,見證了“吳下阿蒙”因讀書而讓人“刮目相看”的轉變。
“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增廣賢文》)在古人“勸學”“勸讀”的永恒主題中,“終身學習”是題中應有之義,這在當前應對知識經濟挑戰、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具有不可估量的現實意義。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征程上的重要里程碑,在推進復興偉業的新征程上,要實現真正的復興,建設學習型社會是重中之重。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騰飛、城市高速發展,創新已成為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城市競爭力的核心,是可持續發展的要素和關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堅持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創新從何而來?置身瞬息萬變的21世紀,創新必須從緊跟時代脈搏的“終身學習”意識、自覺、能力和習慣中來。學習的途徑和方法很多,但其中最基礎、最重要的一項,便是讀書。
全民閱讀是國家文化治理的基礎性、戰略性工作。立足於國家推動全民閱讀縱深發展和建設書香社會的戰略要求,通過全民閱讀推進建設“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學習型社會,是建設學習型城市和推動城市文明典範建設的有效路徑。
一、學習型城市的內涵及其重要性
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學會生存》報告中明確提出“向學習化社會前進”。由此,“學習化社會”作為一種全新的理念,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重視。基於這一理念,“學習型城市”“學習型社區”“學習型鄉鎮”等概念陸續衍生。在學者諾曼·朗沃斯(Norman Longworth)看來,建設“學習型城市”旨在創造“更具整體性、包容性的終身學習世界”:以服務城市建設為策略、方法和目的,一面將“終身學習”作為核心理念,融入包括“財富創造、領導力發展、文化發展、安全、衛生、交通”等在內的城市未來發展規劃藍圖中;另一面則以城市(或地區、社區為單位)建設為依託,建立、完善一套更具普適性、系統性的“終身學習戰略”。
美國著名戰略管理學家邁克爾·波特(Michael E.Porter)指出:當競爭越來越國際化時,真正的競爭力通常取決於地方。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加快,世界各國都市經濟聯繫更為緊密,城市在國家和區域發展中的中心地位和“引擎”作用日益凸顯,國際化城市競爭愈受關注。現階段,城市競爭已然從拼經濟、拼管理進入拼文化的新階段,文化、文明、精神正在逐漸成為城市未來發展的決定性力量,“學習”成為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詞。
城市是學習最好的實體。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終身學習研究所稱,當前全球已有1000多城市將學習放在城市發展的戰略優先位置。“一個不善於學習的民族,必將是一個沒有希望的民族;一個不善於學習的城市,必將是一個沒有前途的城市”“學習力是一個城市最本質的競爭力,是最活躍的創造力,是最可貴的生命力”。英國倫敦、日本大阪、南韓南揚州市、巴西索羅卡巴市、芬蘭艾斯堡市、墨西哥城等城市持續探索可持續學習型城市建設,為各國建設學習型城市提供了有益的路徑參考。
“學習型城市”是以學習型組織系統來建設、經營的城市主體及其治理模式。學習型組織是學習型城市的本質、基礎和參照,為城市建設帶來以學習為導向、以創新為展望的運營模式和管理方法。這種系統、模式在城市運營中可具體表現為各行為主體(政府、企業、組織、機構等)以學習和知識互動為基礎所構建、形成的關係網路和文化生態。其特徵為全民終身學習和持續創新,為城市競爭力提升、國家現代化加速、民族復興偉業推進奠定基礎、打通要道。
立足當前持續變化的國內外局勢與環境,建設學習型城市的重要性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學習增進人的幸福感。“古之學者為己”,讀書最原初的功效在於“自得”,包括汲取知識、獲得技能、修身養性、充實提升等等。讀書、學習帶來的幸福感,是文人墨客筆下不可或缺的創作素材。“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對於詩聖杜甫而言,讀書的幸福感體現在下筆時的遊刃有餘、厚積薄發。“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對於理學家朱熹來説,讀書的幸福感體現在心境如明鏡般澄澈透亮、靈感如泉涌般生生不息。讀書、學習的樂趣與幸福感,只有身在其中,方可體會。全民閱讀推廣和學習型城市建設有助於調動個人在閱讀、學習方面的積極性,獲得滿足感、充實和幸福感,進一步加強閱讀與學習的自覺性,並推動學習型城市建設。
第二,學習力決定創新力。學習力是指將知識資源轉化為知識資本的能力,主要體現在對知識的融會貫通、學以致用和推陳出新。學習的目的在於應用,憑藉所學知識在不同情境下應時而動、隨機應變,正是創新的根本途徑與發生機制。創新不會憑空産生,而必須建立在知識的積累、技能的熟練之上。溫故知新,厚積薄發,熟能生巧,這些四字成語皆表明學習能力與態度對創新能力與效果的決定作用。對個人而言,將學習力轉化為創新力,是生存的必備技能,是不斷適應環境變遷的根本途徑。對城市、對國家而言,將學習力轉化為創新力,是不斷適應國內外局勢變遷的必要手段和必經之路。因此,建設學習型城市,能夠調動個人、城市、國家的積極性,持續將學習力轉化為創新力,在國內外的資源、環境及各方面競爭中增強適應性,提升競爭力,實現可持續發展。
第三,學習為可持續發展提供源源不絕的動力。“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這一古訓時刻警醒後人必須以“終身學習”、持續創新來推動個人、城市、國家的可持續發展。“堅持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創新以學習為基礎,創新力取決於學習力的高效轉化,從“學習—創新—發展”的作用機制來看,讀書、學習正是不斷創新、推動可持續發展的“源頭活水”和長效動力。建設學習型城市,提醒公民未雨綢繆、有備無患、志存高遠、開闊視野,以終身學習為根本方法和途徑,為個人、城市、國家的長遠、可持續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
隨著我國學習型城市建設逐步推進,上海、杭州、深圳等城市紛紛提出了建設學習型城市的目標與措施,並積極投入學習型城市建設的國際潮流之中。在學習型城市建設過程中,深圳憑藉“全民閱讀推廣”方面的突出成就,在全國乃至世界範圍樹立了典範。深圳最早實現中國“每1.5萬人擁有一個社區圖書館”的目標,自2000年始,持續打造“深圳讀書月”等閱讀文化品牌活動,並於2013年獲“全球全民閱讀典範城市”榮譽。2016年,《深圳經濟特區全民閱讀促進條例》率先將市民的閱讀權利納入法律保障。當前,深圳每人平均購書量已連續29年位列全國城市之首。
二、全民閱讀是學習型城市建設的基礎和根本
讀書、學習並非學童的專利,也不只是生命早期的事情,離開學校的成年人也有讀書、學習的權利和需要。世界之大,個人即便窮盡一生,也不可能認識其中之萬一,而生活環境的千變萬化更是從未停息,因此,終身學習、持續創新實為人類出於求生本能、適應環境變遷而必須採取的行動和舉措。
書籍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學習不能離開讀書這一基本途徑。提倡全民閱讀和終身學習,推動學習型城市建設,順應了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是個人、民族與國家實現“以創新引領可持續發展”的前提和基礎。建設學習型城市,全民閱讀是基礎的基礎,根本的根本。
(一)全民閱讀提升市民的文化自覺、文明素養和個人幸福感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張載此言凝練概括出中國古代讀書人的志向和胸襟。立志在前,為讀書指明方向。遠大志向的起點在於“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禮記·大學》),而閱讀正是抵達此境的首要之途。
“志”與“趣”往往相輔相成,是傳統閱讀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世人所難得者唯趣,趣如山中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態,雖善説者不能下一語,唯會心者知之。”(袁宏道語)閱讀或學問的趣味必須自己去體會,大約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的道理。
城市閱讀大有陶淵明筆下“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鬧中取靜”的意味。以城市為單元的全民閱讀,能夠集眾人讀書、學習之合力,為城市營造書香氛圍、積澱文化底蘊。全民閱讀推廣促進閱讀傳統的創新轉化,有助於塑造城市精神、提升公民幸福感。
置身現代都市,普通民眾即便未如先賢志存高遠,亦不及聖哲“發憤忘食,樂以忘憂”治學精神之萬一,但依然可能在閱讀中實現梁啟超所主張的“生活于趣味”。從審美維度來解讀,“趣味”作為生命情調和體悟能力的衡量標準,取決於後天的培養和陶冶,而閱讀便是陶冶文化與生活品位的必要手段。高品質的閱讀是放慢腳步、審視自我、重拾本心的寶貴時機,為快節奏的都市生活留下喘息的空間和小憩的餘地。只有為心靈留下空間,才有産生趣味的餘地,也才能從日常生活中領略幸福。
城市閱讀推廣,除了在“量”上鼓勵民眾多閱讀外,更應採取有效途徑、從“質”上引導民眾讀好書、好讀書。“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對閱讀如此,對學習更如此。在全社會營造以閱讀為樂的好學、樂學氛圍,定能從不同領域、層面凝聚力量、資源和智慧,更能有效推動學習型城市建設的全面展開與落實,促進城市文明程度和文化軟實力的提升。
(二)全民閱讀優化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活躍城市文化生態,更新文化驅動機制,釋放城市創新活力
2021年是“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指出,應“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深入推進全民閱讀,建設‘書香中國’”。全民閱讀是終身學習觀念普及的基礎性工作,在城市建設的各個方面皆有可為之處。
一方面,全民閱讀與城市建設、發展規劃相結合,有助於推廣和運作的系統化。20多年來,深圳以讀書月為契機,在全市範圍構建、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優化城市文化生活的日常運作。“圖書館之城”“一區一書城,一街道一書吧”提供基礎設施的“硬體”保障,深圳讀書月、深圳市民文化大講堂、深圳社會科學普及周、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産業博覽交易會等知名品牌活動形成系統的運作方式並持續創新,全面提高民眾閱讀、學習、工作、生活的便捷度和豐富性。
另一方面,在城市運作、建設與規劃的各個方面考慮引入閱讀推廣理念和課題,有助於推動建成學習型城市。
政府和社會各界持續更新全民閱讀推廣的工具、平臺和機制,不斷改造、完善讀書、學習與創新的大環境,有助於提升市民的創新自覺,充分激發個人的創造靈感,調動全民創造潛力與積極性。當前,“學習”和“創新”作為時代的召喚和使命,需要每一個公民“從我做起”,貢獻力量。
文化服務提供、文化生態和學習型城市建設更需要人的能動性發揮。深圳圖書館門前排隊的長龍,深圳書城席地而坐全神貫注的讀者,閱讀者形成了城市最美的一道風景。全民閱讀是以大眾為主體的公共文化服務,旨在將每一位市民納入其中,由此豐富、活躍了整個城市的文化生態。
閱讀的全民動員是關乎中國社會各界、各行各業的大事。以全民閱讀為契機,以學習型城市為導向,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讓政府與社會各界各司其職,將學習、教育、工作、社會和生活融為一體,全面推動文化創新、制度創新、實踐創新、理論創新以及各方面創新,為中華民族復興注入文化活力和創新驅動力。
(三)全民閱讀助力市民終身學習,保障市民文化權利,推動人與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終身學習”的實質,是以人為本、可持續發展在文化層面的突出體現,強調個人發展的可持續。全民閱讀推廣與學習型城市建設,有助於將個人的可持續發展提升至城市乃至國家建設層面。
當前,深入推進全民閱讀,應首先體現在“終身學習”這一價值理念的提倡、普及與落實中。只有個人自發地閱讀,主動向書本求教,才能更為有效地增值自我,也才更有可能培養自己的創新意識、能力和習慣。由全民閱讀所帶來、所營造的新型文化生態打破了所謂“精英與大眾”的二元關係藩籬。讀書、學習、創新不只是知識精英或知識分子的職責所在,還與普羅大眾、與每一位公民息息相關。從這層意義上説,閱讀與終身學習作為公民的文化權利、作為國家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和根本,再怎麼強調也不為過,必須堅決採取措施並予以保障。
從首屆讀書月開始,深圳就將閱讀作為實現市民文化權利的基礎加以推動,致力於為每個人提供閱讀空間、資源和機會,切實保障市民在讀書、學習層面的文化權利。2015年12月24日,《深圳經濟特區全民閱讀促進條例》獲深圳市人大常委會會議通過,並於2016年4月1日起實施,是國內通過特區立法來保障全民閱讀推廣落實的先例,具有標桿意義。閱讀立法,並非對市民的強迫,而是對公民閱讀權利的保障,是對政府行為的要求、約束和監督,旨在督促政府為保障、推廣、落實公民的閱讀權利出錢出力,將全民閱讀納入各級政府的工作規劃當中。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全民閱讀、終身學習與人和國家的可持續發展息息相關:提倡全民閱讀,普及閱讀習慣,推動終身學習,培養創新自覺,是個人、城市、國家可持續發展的源頭活水和堅實基礎。全民閱讀助力市民的終身學習和可持續發展,是促進學習型城市建設、推動國家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三、學習型城市閱讀發展的對策和建議
(一)形成常態化的運作模式
全民閱讀不可能一蹴而就,這是一項需要集全民、全社會、各行各業之力,持之以恒、共同建設的大型文化工程項目,要形成常態化、系統化的運作模式。
圖書館、出版發行、傳媒機構要充分發揮社會文化功能,組成閱讀推廣的主力軍,為市民群眾營建良好的閱讀空間、提供學習的充電站。
學校是學習和教育的主要陣地,要引導學生拓寬閱讀面、知識面。中小學校除了依據課程標準、完成教學任務外,還應鼓勵、引導學生接觸教輔書籍之外的優質讀物,有助於學生活學活用。
對於孩童而言,父母往往是第一任老師,閱讀習慣的培養必須從家庭開始。在網路便捷、資訊爆炸的時代,如何讓孩子在接觸泥沙俱下的網路資訊之前學會有效甄別可用資訊、進行高效且深入的學習和思考,是家庭閱讀的重要使命和必修功課。
此外,企業文化建設應以閱讀推廣和繼續教育學習為重要抓手,鼓勵員工堅持閱讀、終身學習、銳意創新,引領企業緊貼時代脈搏、提升市場競爭力。
(二)建設以閱讀為核心的城市公共學習空間
傳統圖書館和實體書店的空間建設理念以圖書的藏閱為導向,較少關注對人、對“閱讀”行為的服務。當前,推動城市閱讀需要“以人民為中心”,以提供優質學習資源和學習服務、營造閱讀學習環境為出發點與落腳點,對以公共圖書館、實體書店為代表的城市公共空間進行建設、改造。
深圳創新的“深圳書城模式”通過書城文化綜合體建設,形成以書業為核心、以書城為陣地的新型文化商業業態;深圳圖書館以“經典閱讀空間”為設計理念、建成“南書房”,精選配置中外人文類經典書籍,並策劃系列文化活動。以閱讀為核心的城市公共空間不僅提供一個圖書匯聚的空間,更是一個創意迸發、思想交流的空間,從而構建一個開放性、大眾化的學習空間。
(三)做好媒體融合時代的複合閱讀服務
“書屏並重,電子書和紙質書依舊是主要的閱讀形式”。一方面,新興媒介高速發展,數字閱讀已經成為國民閱讀的主要方式;另一方面,紙質閱讀並未因此而消亡,是區別於數字閱讀的渠道選擇。閱讀服務提供者應重視讀者多載體、多媒介、多渠道閱讀的習慣和需要,做好紙質書與數字資源、線上與線下渠道的互補、協同與融合工作,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轉型升級和優化完善。
與此同時,線上閱讀在學習型城市建設方面的不足也顯而易見,比如:學習氛圍的淡薄,互動交流的不足,參與感、現場感的缺位等等。相對應的調整、優化策略如:發展“有聲讀物、社交媒體平臺、知識服務平臺等新的産品形態”“重視知識服務和社交閱讀”“在場景化、平臺化、沉浸式方向上作出更大創新”等等。以全民閱讀作為學習型城市建設的重要方法和途徑,在應時而動、助推閱讀數字化升級的同時,還應趨利避害,更應重視不同閱讀、學習媒介之間的優勢互補。
四、疫情下的全民閱讀與學習型城市建設
(一)文化戰疫,以“讀”攻“毒”
自新冠肺炎肆虐以來,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受疫情影響而遭重創的行業不在少數,比如餐飲、旅遊、外貿等。有的行業雖同樣受影響,卻必須予以保障,如教育行業。受教育是公民的基本權利,閱讀作為受教育或學習的基本途徑,同樣應予以保障。
閱讀,只需一人一書,不論何時何地,條件極易滿足。在我國疫情高發時期,武漢方艙醫院一名患者的照片受到社會廣泛關注:一名戴口罩的男子半臥病床,手捧一本厚重的“磚頭書”——弗朗西斯·福山《政治秩序的起源:從前人類時代到法國大革命》,聚精會神地閱讀。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惡戰中,神情自若的閱讀者頗有“大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從容氣度,閱讀的力量由此可見。
閱讀是疫情之下的心靈救贖。2020年10月,在法國第二次“封城”期間,所有售賣“非必需物品”的商店——包括書店,都需要暫停營業。書店工會及相關組織聯合提出抗議,認為“在疫情期間阻止人們看書是一種文化恥辱”。法國編輯聯盟主席文森特·蒙塔涅(Vincent Montagne)説:“愈發嚴峻的疫情,一次又一次的封鎖,讓我們感到前所未有的壓力和孤獨。此時,書籍能夠讓我們學會反思,從這段糟糕的經歷中獲得心靈的救贖。”
閱讀是文化戰疫的重要途徑。法國新聞記者和文學評論家弗朗索瓦·布斯內爾(Franois Busnel)認為,關閉書店意味著政府正剝奪人們與病毒作思想鬥爭的最佳武器——書籍或閱讀。他表示:“這個國家有數以百萬計的讀者,從第一次全國封城就能看出,法國人民在封鎖期想讀書並且需要讀書。”在中國,有研究顯示,疫情期間,讀者閱讀時間增加,閱讀滿意度有所提升。有學者提出,公共圖書館可以組建包括心理學、圖書館學、文學、網站技術等專業人員在內的閱讀療法隊伍,為讀者提供網路閱讀治療服務。
疫情之下,全民閱讀推廣有著超乎尋常的必要性和深意。首先,閱讀是一種自我增值的行為,疫情中的閱讀彰顯了一種無所畏懼、迎難而上的生命力量。其次,閱讀是一種心靈救贖的行動,現實越是讓人不安,閱讀就愈發為人所需。再次,每一次閱讀都是一次自省的時機,在人類文明高速發展的今天,疫情帶來的“中斷”,與其説打亂、破壞了原有的生活秩序,不如説或許到了該停一停、想一想的靜讀、內省時刻。最後,疫情下的全民閱讀對個人、社會、地方、國家、乃至全人類而言,都是一門重要的功課:即便身體不自由(被隔離、戴口罩、保持安全距離等),現實不盡如人意,但人類的大腦或精神世界就像“小宇宙”,各種各樣的思想、情感皆能在其中暢遊、翱翔。
疫情下的全民閱讀是人類文明的一次自省時機。堅持閱讀、學習與思考,是我們面臨困境仍能保持清醒、堅定意志、獲得智慧的重要途徑,是對抗難關的精神支柱和武器。
(二)終身學習,化危為機
2020年4月,由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終身學習與可持續發展教育研究所、上海終身教育研究院聯合發起、組織的首期終身教育研究雲論壇召開。與會學者指出,在抗擊疫情期間,“全民學習、全面學習真實地發生了擴大與拓展,每個人都實質性地投入學習,並實現程度不一的發展;終身教育系統實質性參與到社會治理、城鄉社區發展中,維護全體市民的健康,促進市民的學習,甚至提供了以終身教育應對疫情的城市治理方案”。
“通過終身學習解決城市問題”(《墨西哥聲明》)是建設學習型城市的題中應有之義,而全民閱讀又是終身學習、建設學習型城市的重要途徑。突如其來的疫情挑戰,迫使全民聚焦于諸如此類的學習議題:安全、衛生與健康,生態文明建設與可持續發展,日常生活的數字化等等。以生態文明為例,全民閱讀和終身學習有助於持續培養每一個體的生態素養,同時監督城市規劃、佈局以“可持續發展”為導向來實施、調整、優化和完善。疫情面前,人人平等,每一個人都需要重新學習如何生存與生活,如何與他人、與社會、與自然共處。閱讀與學習,直接關係到每一個體的生存與權益。全民閱讀、全民學習、終身學習,正被世人切實、努力地踐行著。
這場疫情為全人類帶來了危機,它徹底揭示了人性的弱點及其可能帶來的災難。如果説,疫情下的全民閱讀是人類自省的時機,那麼,疫情下的學習型城市建設則是世人亡羊補牢、自我救贖的機會。如果每個人都從自己做起,從閱讀做起,懷揣終身學習的理念與謙遜,“誠意,正心,修身,齊家”,再為城市建設、國家治理、世界和平持續貢獻力量,那麼人類社會的危機終有迎刃而解的一天。
不論人類社會如何發展,生存挑戰是永不缺位的。挑戰來源於未知和局限,應對挑戰的最佳辦法離不開終身學習和持續創新。立足於此,推動全民閱讀與學習型城市建設,依舊是以創新引領、驅動發展的重要抓手和根本途徑,在國家發展進程中具有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歷史意義。“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也。”閱讀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最基礎、最重要的戰略。一個崇尚讀書和學習的民族是有希望的民族,必將永遠巍然屹立在世界東方。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孔子獎章獲得者、深圳讀書月總顧問 王京生)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