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房絕不會穩賺不賠

來源:經濟日報 2021-04-14 08:43:03

深圳七部門嚴查“深房理”違規炒房,釋放堅持“房住不炒”的強烈信心。炒房風險不斷暴露,炒房絕不是穩賺不賠的買賣。房地産調控要持續細化調控措施,提升調控精準度,不斷堵住監管漏洞,把調控政策落到實處,真嚴查,真打擊,真處罰。

自封房産專家的一個深圳微網志“大V”驚動了深圳住建局等七個部門。4月8日,七部門宣佈對“深房理”涉嫌違法炒房舉報展開調查。據報道,該微網志賬號的實際控制人自我介紹是深圳資深房産投資人。這個賬號涉嫌違法為炒房提供“一條龍”服務:沒有購房資格,可以幫你假結婚、代持拿到資格;錢不夠,可以幫你找小貸公司墊資,再操作經營貸,加杠桿,推薦各種貸款“以貸養貸”;想一起賺錢,通過代持、合資買房,把房産所有權按股權比例分割給多個出資人……“深房理”們想盡各種辦法“炒房不住”,與當前三令五申的“房住不炒”總基調背道而馳。

此番七部門聯合,對一個微網志賬號及其背後的組織或個人發起調查,並不多見。除了深圳之外,近些年房價上漲較快的熱點城市均不乏炒房客甚至組團炒房的現象。違規炒房抬高了房價,擾亂了市場秩序。聯合調查敲響了警鐘,釋放了信號——違法炒房行為不容繼續發展。

作為活躍在網際網路上的微網志紅人,深圳這個“大V”擁有140多萬粉絲,成為他的會員需要年費3980元,而要成為VIP享受手把手的購房指導,則需要9800元。不菲的價格依然引得一眾“擁躉”趨之若鶩。這表明,一旦環境變化或者政策不明確,通過炒作樓市獲取利益的氣氛很可能重新點燃。因此,面對違法違規炒房行為,必須及時亮劍,對市場形成震懾,方能釋放堅持“房住不炒”的強烈信心。深圳七部門嚴查“深房理”違規炒房正逢其時,十分必要。

向炒房客説“不”,抑制樓市投資投機性需求,是防控風險的必要舉措。住房有資本屬性不假,然而凡是投資必有風險。我國房地産市場曾經歷過一段快速發展時期,房價的快速上漲,讓很多人的資産價值得到顯著提升。而如今,一線等熱點城市的房價已經很高,投資風險已經很大。

加高杠桿,違規套取經營貸,是當前炒房客撬動高總價房産的核心手段。一旦還款遇到問題,炒房客很可能遭遇資金鏈斷裂。更何況,不少外地炒房客赴深圳購房付出的成本不止房價本身。此外,代持炒房的情況下,如果代持者將住房抵押或者轉讓,或者代持人身揹債務,房屋有可能被查封、凍結,實際出資的炒房客可能房財兩空。

如果任由炒房風氣盛行,房價被不斷推高,房地産泡沫將不斷積累。一旦泡沫破裂,牽一髮而動全身,最終損害的將是宏觀經濟的良性運作。資金過度向房地産領域聚集,也將對實體經濟發展産生不利影響。

在“房住不炒”的定位之下,房地産調控政策持續加碼,炒房風險不斷暴露,炒房絕不是穩賺不賠的買賣。奉勸依然對炒房致富抱有幻想的炒房客們,是時候迷途知返了。

縱觀“深房理”指導粉絲炒房的種種策略,鑽政策的漏洞是其重要突破口。2019年底之後,深圳一度炒房氛圍十分濃厚,在經歷了一段時間過快上漲之後,深圳在2020年7月出臺了房地産調控“深八條”。儘管取得了一定效果,但“萬人搖”“代持打新”等現象還是讓深圳樓市的熱度不減。好在隨著調控不斷升級,嚴查經營貸入樓市,嚴查購房人資格,炒房漏洞逐步被補上。房地産調控需要持續細化調控措施,提升調控精準度,不斷堵住監管漏洞,最重要的是切實把調控政策落到實處,真嚴查,真打擊,真處罰。

圍堵炒房客,不應該僅僅是一陣風。除“深房理”之外,深圳是否還應該嚴查其他炒房組織?是不是過了風口浪尖,炒房風氣又會捲土重來?一線城市向來被視為樓市風向標,此次深圳的調查結果,也將對其他熱點城市嚴查違規炒房有一定示範意義。

深圳樓市的根本問題在於供需不平衡,住房和土地供不應求就會造成房價常常出現快速上漲的苗頭。從長遠來看,在加強對房地産市場調控之外,應該不斷完善住房供應體系,推進租購並舉,解決好深圳這樣的大城市的住房突出問題。

曾經得改革開放風氣之先的深圳經濟特區在2019年迎來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偉大歷史機遇,深圳有理由在房地産調控方面給全國帶個好頭。

(責任編輯:)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炒房絕不會穩賺不賠
來源:經濟日報2021-04-14 08:43:03
深圳七部門嚴查“深房理”違規炒房,釋放堅持“房住不炒”的強烈信心。炒房風險不斷暴露,炒房絕不是穩賺不賠的買賣。房地産調控要持續細化調控措施,提升調控精準度,不斷堵住監管漏洞,把調控政策落到實處,真嚴查,真打擊,真處罰。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