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轉型配套標準體系建設按下“快進鍵”

來源:經濟參考報 2021-04-08 09:05:17

近年來,我國圍繞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推動行業數字化轉型、促進融通發展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積極成效。記者獲悉,下一步,我國將鼓勵第三方機構持續完善數字化轉型配套標準體系,並加快推廣。

工業和資訊化部副部長劉烈宏日前在2021數字化轉型發展高峰論壇上表示,一方面,針對數字化轉型需求企業,通過相關成熟度模型幫助其了解自身數字化發展程度,找出短板弱項,明確未來發展方向;另一方面,通過促進相關標準落地,對數字化轉型供給企業的服務能力進行客觀評價,引導其不斷提升數字化轉型服務的品質與可信度,構建公平規範的市場秩序,促進行業健康發展。

國務院國資委科技創新和社會責任局局長茍坪介紹,國資委將更加堅定、更加全面、更加深入地推進國有企業數字化轉型工作,著力實施行動計劃、推進試點示範、突破核心技術、營造良好氛圍,努力開創國有企業數字化轉型新局面。

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統信部副主任駱絮飛也表示,數字化轉型是推動金融服務結構調整、加速新舊動能轉換、實現金融行業高品質發展的必然選擇,銀保監會正在積極推動行業數字化轉型相關工作。

統計數據顯示,“十三五”期間,我國數字經濟增速超過了16.6%。《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打造數字經濟新優勢,充分發揮海量數據和豐富應用場景優勢,促進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賦能傳統産業轉型升級,催生新産業新業態新模式,壯大經濟發展新引擎。

業界分析,推進産業數字化,打造數字産業集群,企業數字化將發揮“主力軍”作用,産業數字化聚焦的是傳統産業的核心生産場景,提高的是整個産業的競爭力和經濟水準,産業數字化需要依靠企業實現。

中國資訊通信研究院近日聯合招商局集團、五礦集團、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浦發銀行、寶信等企業共同成立“企業數字化發展共建共用平臺”,平臺設立企業IT數字化成熟度委員會、數字化可信服務委員會、數字化生態適配中心三大核心機構,將圍繞企業數字化發展,開展政府支撐、技術研究、標準評估、適配測試和實踐推廣等方面的工作。

中國資訊通信研究院院長余曉暉介紹,企業數字化轉型發展呈現雙曲線特徵:對於數字原生程度較低的企業,往往遵循轉型者曲線路徑,現階段數字應用水準相對較低,有一個長期的轉型過程,但其中有些轉型比較快的企業,達到一定水準後將轉變為賦能者;對於數字原生程度較高的企業,其更多是賦能者的角色,目前數字應用水準相對較高,但自身的數字化發展沒有停止,將持續關注自身的轉型情況,同時兼具轉型者和賦能者雙重身份,轉型和賦能將交替發展。

另一方面,業界也在探索如何更好地評價企業數字化成熟度,以及其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面臨的痛點和問題。余曉暉介紹,根據企業類型、規模和IT單元等,分別制定面向平臺IT和業務IT的五類成熟度,可以將其雲智平臺化、能力組件化、數據價值化、運營體系化、管理精益化和風控橫貫化能力進行量化,衡量智慧敏捷、效益提升、業務創新、品質保障、風控最優和客戶滿意等幾項價值。基於這樣的評價體系,中國建設銀行、中國移動、招商局集團、寶信軟體、阿裏雲等首批企業對其數字化轉型成熟度進行了評價,在提昇平臺能力完備性、補足能力組件、節省IT數字化建設週期、提升業務效率等方面都取得了明顯進展。

據悉,中國信通院還針對數字化服務商的全棧服務能力探索出標準化的評價體系,包括服務可信賴、安全可信任和生態可信任三個維度,以及以客戶為中心的數字化場景、數字化治理、平臺化産品、數字化服務運營、數字信任安全服務和可信相容生態六個能力。中國電信、中國移動、阿裏雲、騰訊雲等首批數字化服務商通過實施這套標準體系,在洞察客戶數字化需求、完善生態相容適配能力等方面均獲得了一定提升。(記者 陳愛平 陳奧)

(責任編輯:)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數字化轉型配套標準體系建設按下“快進鍵”
來源:經濟參考報2021-04-08 09:05:17
近年來,我國圍繞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推動行業數字化轉型、促進融通發展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積極成效。記者獲悉,下一步,我國將鼓勵第三方機構持續完善數字化轉型配套標準體系,並加快推廣。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