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熱點地區土地供應量有望超過去年

來源:中國證券報 2021-04-02 12:13:30

3月31日,北京市發佈2021年集中供地時間,同時挂出30宗總起拍價超千億元的地塊,單次掛牌數量接近上年同期的50%。業內人士普遍認為,按照目前的供地節奏,熱點地區土地出讓數量有望超過去年。

普通住宅佔主流

諸葛找房數據研究中心分析師王小嬙指出,從供應數量上看,2020年,北京市供應的經營性地塊大概65宗左右,而今年一季度共供應31宗經營性用地,佔去年的50%左右。今年的土地供應分為3次集中供應,預計今年的宅地塊供應量將高於去年。北京市本次的土地集中供應一方面是響應土地精準分類調控,集中性推出優質地塊,促使開發商結合自身的財務狀況謹慎拿地,另一方面縮小了優質地塊的競爭,有利於房地産市場的穩定發展。此外,本次供應的地塊區位相對優越,也彌補了北京市主城區內新房項目稀缺的局面。

除北京外,蘇州、天津等地也披露了2021年最新集中供地的情況。從披露土地的明細看,普通宅地佔絕對主流。此外,保障性租賃住宅用地、租賃住房用地數量也較多。從單宗地塊的面積和金額看,“地王”地塊基本絕跡,熱點地區限競房地塊也逐漸退出掛牌主流。

業內人士表示,該政策的實施,對企業行銷端將帶來深刻變化,對以往的銷售節奏與行銷節點需要重新安排,以滿足集中拿地的資金需求。各個城市集中推地將促使地方政府更加科學、合理地設定土地推出價格以及地塊類型配比,對地方政府形成有效約束,引導土地市場合理運作。同時,單次大批量的土地供應,也對政府的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此外,集中供地客觀上將分散企業資金,有利於平抑土地市場熱度,穩定土地市場預期。

引導理性拿地

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北京市此類政策也是“兩集中”供地政策的優化內容。除了增加土地供應、緩解供求矛盾外,北京市當前土地交易更強調價格指導和價格引導,這也體現了房地聯動機制的導向。類似規定有助於落實一地一策導向,真正促進北京市土地市場的穩定。對於全國其他城市來説,尤其是落實兩集中供地政策的城市來説,也應該有此類規定,真正在土地交易前就設定房價走勢,以引導房企理性拿地。

中指研究院指出,3月,受22個重點城市土地供應“兩集中”政策影響,50家代表企業拿地規模均受不同程度影響。濱江集團、廣州地鐵等企業深耕區域,單月拿地金額受政策影響較大;保利發展、中海地産等企業全國化佈局,受影響較小,3月拿地額均超100億元。

2020年,熱點地區土地基本由大型房企包攬。百強前三十企業在杭州拿地金額最高,達到1881億元;在北京、蘇州、廣州、上海等城市拿地金額均超1000億元。

房企看法不一

值得注意的是,房企對於集中供地的態度呈現較為明顯的分歧。有的房企認為,集中供地能穩定市場預期,加大土地的供應量,並且充分披露土地市場資訊,這樣企業會對當地的市場有更準確的判斷,對資金比較充沛、資信比較良好的上市房企是利好。但也有房企對集中供地這一新模式存在隱憂,認為會打破之前的拿地節奏。

綠城中國執行董事、行政總裁郭佳峰坦言,集中供地短期對綠城投資會帶來變數,尤其對階段性的資金安排和投資佈局節奏會有一定影響,但是整體影響可控。公司也會關注其他區域的機會,公司的資金成本低,會在財務成本上有些優勢,集中拍地時需要拿出大量保證金,公司成本更低。

郭佳峰表示,東部沿海發展好的城市,土地競爭異常激烈,土地價格相比去年有一定程度上漲。為防範投資系統性風險,公司調整投資策略,首選價格確定、銷售好、回款快、安全性好的城市。現階段,公司加大了對杭州和寧波的投入力度,平均利潤不高,但確定性和安全性是高的,風險和收益是匹配的。

招商蛇口董事、總經理蔣鐵峰認為,集中供地政策非常好,是國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非常重要的舉措,原來是調控購房,現在精準調控有土地供應、銀行、開發商、購房者,是多維立體的調控,對房地産健康、持續、穩定發展是非常有益的。不過,他也認為,集中供地22城之外的土地市場競爭力度會抬高,但是有資金、有實力的開發商會在土地市場中獲得更優質的資源。

(責任編輯:)
網站無障礙
今年熱點地區土地供應量有望超過去年
來源:中國證券報2021-04-02 12:13:30
3月31日,北京市發佈2021年集中供地時間,同時挂出30宗總起拍價超千億元的地塊,單次掛牌數量接近上年同期的50%。業內人士普遍認為,按照目前的供地節奏,熱點地區土地出讓數量有望超過去年。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